首页 -> 2007年第5期

“落叶与根”的情意

作者:贾宪章




  (放课件)
  生:温暖的被子。
  师:你住了几天?
  生:一百零一天。
  师:你感觉如何?
  生:温暖。
  师:你有感受,把它创造出来,说说。(学生创造性地描述)
  师:快看,谁来了?燕子,你们好?
  生:树叶姐姐好
  师:你们要到哪里去?
  生:南方。
  师:谁告诉你们的?
  生:落叶。
  师:你们知道这个信息,又要告诉你的伙伴,怎么告诉的?
  师:好远,好远有只燕子,我们要把这个信息告诉它,怎么说?
  师:传出的声音送给它电——报——来-啦——
  师:一起来,把手拿出来,离你那么远呢?(学生拉长声调读)
  师:有只燕子离我们不远不近,怎么告诉它?
  师:有只燕子就在我们眼前,你怎么告诉它?
  (学生读出不同的语气。)
  ……
  窦老师在这一环节里自然地引导学生站在教材文本之中,去触摸文本之外的生活世界,把小课堂置于一个大的语言环境之中。她围绕落叶的“落处”和“与之相关的事物”大做文章,将学生自己的课外生活阅历轻松地引进课堂,帮助学生对教材进行深入理解。窦老师找准了课内与课外的结合点,巧妙地处理好了由“走进文本”到“走出文本,走向生活”的关系。
  
  三、制造“根叶碰撞”催生“拓展之芽”
  
  在拓展发展这一教学环节里,窦老师充分发挥自己在教学资源、学习经验以及智力背景上的优势,不失时机地推荐了一篇与课文相关的课外短文让学生阅读,不仅使整个课堂教学活动详略得当、主次分明,也自然而然地让学生的语文学习活动既可以钻进教材,又可以跳出教材。让训练与学习活动既扎实又灵活。这篇短文的引出,也让教学过程在即将结束时突生“碰撞情境”,适时呈现的与课文具有相似性的文本与教材原文不期而遇,“课内之根与课外落叶的碰撞”悄然发生。此时,学生在阅读中再比较,在辨别中再体悟,新的情感因素不断闪现、不断碰撞,其思维火花真正得以绽放。让我们再现当时的精彩情景:
  师:同学们,我这落叶怎么样,不夸我两句?
  生:落叶还真有用处。
  生:落叶会帮助我们。
  生:我能和你成为好朋友吗?
  生:落叶,你真能干,我好想和你做好朋友。
  ……
  师:就这样,亲爱的同学们,咱们都在夸落叶呢,让我们一起唱给落叶,落叶也唱给自己。(课件出示):
  春来了
  带着微笑
  飞上树梢
  
  风吹过
  哗拉拉
  我们舞蹈
  
  风住了
  静悄悄
  我们思考
  
  放假了
  乘着风儿
  带上奖状
  回到大地的怀抱
  
  小虫的屋子
  蚂蚁的小船
  鱼儿的大伞
  燕子的电报
  
  啊,大地
  亲爱的妈妈
  在你的摇篮里
  美美睡上一觉
  
  师:是啊,大地,我亲爱的妈妈。在你的怀里,我们好好睡觉,来年的春天,我们继续舞蹈,继续思考,还给你们做屋子,写信,拍电报,马上就跟落叶说声再见,谁想读读它,放开声音,一起来。
  生:落叶。
  师:小小的落叶很不经意落在那儿,给我们带来这样的快乐,摘下一片美丽的落叶送给最心爱的人。
  ……
  “落叶归根”有觅处,窦老师通过富有诗意的演绎过程,让语文课堂教学变得神奇而富有魅力,收放自如地挖掘教材原文,整合课外文本;挥阖有度地立足课堂,辐射课外生活。在处理“根与叶”的衔接时,时而勾连,时而发散,但都可以准确击中教与学的难点、疑点、兴趣点,并可以兼顾到衔接素材的适用度和可操作性,学生在耳目一新的同时只会欲罢不能。于永正老师说“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窦老师这堂课难道不是最好的注脚吗?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