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6期
合作学习在地理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作者:耿夫相
[关键词]合作学习 地理教学 认知品质 人际关系
一、 高中地理教学现状
概括起来,目前地理课堂的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注入式教学方法;二是静听式学习方法。
1. 注入式教学方法。在传统的地理教学中,教师是知识的传播者,教师的职责是“传道、授业、解惑”,“教师把学生当作统一规格的产品,把知识看作可以灌来灌去的现成东西,用死记的法子灌进去,又用背书和考试的法子来看究竟灌进去了没有,来看那些被灌的学生是否也能照老师的样子把灌进去的东西拿出来摆架子了”。最能干的教师拼命把课本上的东西教给学生,并要他们一遍又一遍地复述那些东西,直到教师认为学生已经记住为止。在这种教学中,学生要进行大量的练习,学生掌握的仅仅是一些呆板的知识,一些只有在测验和考试时才活跃起来的知识。学习评价主要是通过考试来看学生对教材中的地理知识、技能掌握和运用得如何,而在实际生活中,学生很快就忘记了从课本中所学的地理知识和技能,不能在生活情境中将地理知识和技能进行迁移,解决实际问题。
2. 静听式学习方法。传统的地理教学重视静听的模式,根本不给学生提供活动的机会,教室里“一排排难看的课桌按几何顺序摆在一起,以便尽可能没有活动的余地,学生一排排端坐在课桌旁,并保持足够的距离,以便他们不能随便讲话,同时注意听老师的讲课,只有在要他们发言时才能开口”。一些高考有望的学生上课时奋笔疾书,惟恐落下一字一句,根本没有思考的机会和交流的余地;而考学无望的学生因所学内容和教法呆板枯燥,上课不是睡觉就是看小说或骚扰别的同学,根本达不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长期以来,这种“注入”的教法和“静听”的学法使学生处于被动的地位,其活动形式主要是大脑机械记忆的活动。在这种教学方式下,学生虽然学到了一定的地理知识,但很少能将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并且,这种教学方式要求学生以个体学习为主,相互竞争,缺乏合作互助,导致学生不会交往,自我封闭,影响了学生的全面、健康发展,远远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笔者曾作了专项问卷调查,问卷包括以下主要议题:对地理教师的教学评价、学生学习效果评价、地理知识技能及其应用评价。通过问卷发现教师上课枯燥无味,只注重知识的传授,很少进行学法指导。学生普遍认为目前的课堂教学气氛沉闷,学习压力较大,缺乏兴趣,根本无法体验到学习的满足与快乐,更无法从其他同学那里得到有益的启示与互补。因此,改变传统教学单一、僵化的模式和单纯竞争的学习方法,使更多的学生能从学习中获得乐趣,为他们提供一个团结、友爱、互助合作的愉快的学习环境,成为一个十分重要而迫切的任务。
二、 基于合作学习的地理教学观
运用合作学习理论指导中学地理教学实践,首先要求地理教师转变传统教学观念,把合作学习的理念运用到具体的教学中。
1. 学生的学习观。基于合作学习的地理教学观,个体是通过教师引导、小组合作和积极的师生互动、生生互动获得知识的,学习是学习者主动建构内部心理特征的过程。在合作学习的情境中,组内的学生都朝着共同目标努力,个人目标与小组目标之间是相互依赖的,小组成员间是“荣辱与共”的关系,学习不再是被动的、痛苦的,而是有趣味的、快乐的事情。
2. 教师的教学观。合作学习采用班级授课与小组活动相结合的教学方式,在这种情况下,教学应当兼顾教学的个体性与集体性特征,应当把个别化与人际互动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教师要认识到课堂讲授是以合作设计为基础的,讲授过程要力求简要清晰,时短而量大,高效低耗,有较强的研究性、探究性,能够为后续的小组活动留有足够的空间。例如,针对我国的城市化问题,教学时先向学生展示图片,把学生引入情境中,然后提出问题:假如你是市长应如何解决城市化问题?让学生在有意义的交流、讨论中掌握知识。另外,教师要在学生充分自学的基础上,引导和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并参与学生的讨论,收集信息,发现问题,及时引导。
3. 教学评价观。合作学习的评价观不再关注个体在整体中的名次,而把个人之间的竞争变为小组之间的竞争,把个人计分改为小组计分,把小组总体成绩作为奖励或认可的依据。引入基础分与提高分制,以指导学生把学习目标定位在争取不断进步和提高上,自己与自己的过去相比较,只要比过去有进步就算达到了目标,让存在差距的学生在不同起跑线上竞赛,使学生更加关注自己的水平是否在提高,而不是与他人比是否有差距。这样,有利于提高差生的学习积极性,使他们能看到实实在在的进步,增强学习自信心,克服学习困难。
三、合作学习在地理教学中的实验研究
1. 实验研究方法。本人在地理教学实践中,运用合作学习理论,采取了以下两个基本方法。一是理论分析,即钻研合作学习的理论基础,吸取国内外教学理论的精华,将合作学习进行合理移植,探索适于高中地理教学的最佳方法。二是教学实践与探索,即采用班级授课与合作学习相结合的方法进行教学实验,并通过调查问卷法、谈话法、观察法对实验进行分析。
2. 研究的总体设计。(1)研究假设:采用合作学习教学策略对学生的学习成绩、学习兴趣等方面将产生积极影响,并且有利于学生合作意识和合作技能的提高。(2)取样范围及方法;绍兴市鲁迅中学高中一年级两个自然班,样本大小为107人。(4)因变量:学习成绩、学习兴趣、学习主动性、合作意识、合作技能。(5)自变量:合作学习策略。(6)无关变量的控制:教学内容相同,教学时间相等,练习作业相同,练习时间相等,采取同样的前测和后测。
3. 实验结果反馈。在一个半学期的地理教学实践中,结合地理学科的特点采用班级授课与合作学习相结合的方法进行一系列合作学习教学实验,为了检验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性,笔者对被实验的学生进行观察、谈话,第一学期期中、期末成绩对比分析,又作了问卷调查,问卷包括以下主要议题:合作学习对学生合作意识合作技能的影响、合作学习对学生学习兴趣的影响、合作学习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影响、合作学习对学生道德情感的影响、合作学习对人际交往的影响等。(1)合作学习能够激发学生学习地理兴趣,提高了学生的地理学习成绩。通过实验对比研究,合作学习比较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易于被学生接受,课堂教学效果明显。第一学期期末全市统考,从考试结果来看,实验班要比对照班成绩好得多。(2)合作学习能够促进学生人际交往,增强学生的合作意识,培养合作技能。合作学习建立了“组内成员合作、组间成员竞争”的格局,在合作学习中,为达到共同目标,小组成员之间必须进行交流,必须相互帮助,必须与他人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从而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合作技能。如在较难问题的合作讨论中,学生体会到小组同学集思广益,能开阔眼界,启迪思路;在小组调查中,学生体会到分工合作可以扬长避短,优势互补,能够更快、更好地接近共同目标;在合作互助活动中,学生体会到别人的热心帮助对自己的促进,学会用他人的眼光看待问题,包括向别人学习如何学习、如何做人、如何交往。(3)突出学生学习主体地位。合作学习使整个学习过程建立在学生自主活动、主动探索的基础上,使得学生共同参与合作、生生互动的积极性得到了充分调动,学生的潜能得到了开发,主体地位得到了体现。避免了目前班级集体授课中一部分学生处于旁观、旁听地位的现象。在合作学习中绝大多数学生在学习中体验到了成功和快乐,学习更积极、更主动,后进生为了不影响本组的成绩而努力学习,他们在学习时,互相争论,上课时也认真听讲,成绩有不同程度的提高,所有这些都反映出学生有了一定的学习兴趣和动力。(4)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在合作学习过程中形成了生生之间、师生之间相互交流的局面,这种互动弥补了个体认识的片面性,突破了个体思维方式的限制,形成创新的合力。建构主义强调“学习者以自己的方式建构对于事物的理解,从而不同的人看到的是事物的不同方面,不存在唯一的标准的理解,但是,通过学习者的合作可以使理解更加丰富和全面。”观察中,我们发现,合作性的任务可以引起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教师之间的协作和辩论,以集体的智慧实现问题的解决,取得探究的成功。合作学习使每个学生都有机会提出自己的解题方法,同时又分享别人的解题方法,在讨论不同方法优缺点的过程中,学生的思路会越来越明晰,能多角度、多侧面地寻求问题解决的策略,对于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培养创造性思维十分有利。许多仅凭个人当前的认知水平和能力难以解决的问题,通过集体的智慧常常能得到创造性地解决。合作不仅能有效地调动所有参与者的积极性,充分发挥每个人的聪明才智,而且能激发每个人的求异思维。(5)培养了学生的道德情感。合作学习使组内成员形成共同的目标和利益关系,在活动中为了集体荣誉,小组成员要同心同德、团结一致面对挑战。他们除了完成自己的任务,还要帮助小组其它成员达到目标,学生正是在与同伴的合作中意识到自己与他人的关系,知道了自己对集体的义务和责任,有了归属感。当小组面临挑战时,集体责任心和荣誉感使他们表现出强烈的协作精神,努力为小组的利益去奋斗。合作学习正是通过特定的学习方式把学生聚集在一起,共同承担责任与义务,使学生与学生之间产生实质性的联系,并在集体活动中培养集体责任心和荣誉感。(6)促进全体学生的发展。在合作学习中,每一个成员不仅自己要努力学习,还要关心和帮助组内其它成员发展,这是合作学习较之传统课堂模式的突出优势。它重视人与人之间的互动,除了师生之间的交流,还加大了生生之间的交流,形成一个信息交流的立体网,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完成学习任务。只有整个小组获得成功,小组成员才能达到个人目标,这种以小组总体成绩作为奖励或认可依据的做法,能有效促进全体成员积极投入,互助合作,共同发展。
参考文献:
[1]王坦.合作学习的理念与实施[M]. 北京:中国人事出版社,2002.
[2]吴庆麟等.认知教学心理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0.
[3]梅松纳夫著,殷世才等译,群体动力学[M].上海:商务印书馆,1997.
[4]章志光.社会心理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6.
[5]段玉山.地理新课程教学方法[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6]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7]Sharan, S: Handbook of Cooperative learning methods. Westport: Greenwood Press, 1994.
[8]Slavin, R. E. Cooperative leaning: Theory, Research and Practice. Boston: Allyn and Bacon, 1995.
[9]Wermette J. Making Cooperative Learning Work. Upper Saddle River: Prentice-Hall, Inc. 19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