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6期

《思想政治必修1.经济生活》(人教版)新教材的缺陷与不足

作者:伍时勇




   [摘 要]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高中新课程《思想政治1必修·经济生活》教材的编写在总体上是成功的,同时存在着缺陷和不足。本文指出该教材的排版失误、理论质疑、建议补充、论据更新等四方面的缺陷和不足,并分析缺陷和不足之处的原因,提出改进办法。
   [关键词]高中政治新教材 缺陷 改进建议
  
  由“教育部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课程标准实验教材编写组”编著,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2005年4月第2版)的《思想政治必修1·经济生活》(以下简称为《经济生活》),在总体上是成功的主要表现在:1.新教材符合新课程改革的精神,反映了教育部制定的《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实验)》的课程性质和课程的基本理念;2.新教材适应学生的阅读心理和学习心理;3.新教材与当前我国的经济生活、社会生活、政治生活紧密联系,与学生的学习实际和生活实际密切相关。但是,《经济生活》教材也存在着一些缺陷和不足。笔者把这些缺陷和不足分为四 个方面,逐一进行分析。
  
  一、排版失误
  
  教材在排版过程中出现了一个较大失误,影响新教材的严肃性。《经济生活》第115页中的“参加在上海召开的亚太经合组织第九次领导人非正式会议的领导人合影”图片在排版过程中,该图最右边一位领导人只能看到一半左右,被切了近一半。有学生问老师:只看到一半的领导人是谁?为什么会把这位领导人切掉一半?该排版失误的出现,显然不利于学生完整地获取图片所提供的信息。
  有关领导人的图片在编辑出版物方面有着严格的要求。由于我国教材是公开发行的,这幅图片可能会引起该国(地区)政府的高度关注,甚至可能引起不必要的外交争议。所以,笔者建议,使用该图片必须做到完整清晰以保证教材的严肃性。
  
  二、理论质疑类
  
  教材中有一处经济理论存在争议,影响新教材的科学性。在《经济生活》第98页 的“相关链接”栏目中有这样的表述:“……财政和货币政策均可分为扩张性政策和紧缩性政策两大类型……”从理论上进,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分类问题在理论界有争议。刘诗白等学者认为,财政和货币政策均可分为扩张性政策、紧缩性政策两大类型。财政部部长金人庆指出:“无论是扩张的财政政策、紧缩的财政政策,还是稳健(中性)的财政政策,只要符合宏观经济发展需要,只要运用得当,作用都是积极的。”崔建华、夏永祥等学者认为,财政和货币政策均可分为扩张性政策、紧缩性政策和中性政策三大类型。夏永祥认为:“根据财政政策在调节宏观经济总量方面的不同功能,财政政策可以分为扩张性财政政策、紧缩性财政政策和中性财政政策。”“根据货币供应量与货币实际需要量之间的数量关系,可将货币政策分为扩张性货币政策、紧缩性货币政策和中性货币政策。”可见,稳健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是相对于扩张性或紧缩性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而言的,其实质就是中性的财政政策和中性的货币政策,一般是在社会总供给与总需求大体平衡、但结构上有矛盾的情况下实施的。从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看,2004年12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提出,我国实施稳健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2006年12月5日至12月7日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提出,2007年中国将保持宏观经济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继续实施稳健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加大对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的支持力度。
  综上所述,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我国现行的财政和货币政策,理解国家的方针政策,保证教材的科学性,建议将课本第98页“相关链接”栏目中“……财政和货币政策均可分为扩张性政策和紧缩性政策两大类型……”改为“……财政和货币政策均可分为扩张性(积极)政策、紧缩性(保守)政策和中性(稳健或平衡性)政策三大类型……”。
  
  三、建议补充
  
  教材的部分知识和观点不够健全和完善,应该补充相关知识,保证教材知识的整体性和全面性。《经济生活》教材中有6处知识和观点需要补充完善,形成知识体系。
  1. 在《经济生活》 第5页有“早期出现的一般等价物”的图片,图片中出示了7件早期出现的一般等价物。实事求是地说,工作已达15年的笔者和笔者的部分同事不能认全每幅图具体是什么,大多数学生也认不全这7幅图。所以,建议在每幅图或每组图下加上小字注解,以直观明了的方式让师生全面掌握教材所提供的信息。
  2. 在《经济生活》第68页至第71页中的 “兼顾效率与公平”这一框题中,没有提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有关内容。“公平”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密切相关。2006年10月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正式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已经深入人心,我国正在努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议在课本第70页正文的第2段“收入分配的公平…….”后加一个“名词点击”栏目,内容可以补充为:2006年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总要求: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同时,学习“公平”也离不开基尼系数。从理论上看,基尼系数从数量经济学的角度给出了反映居民之间贫富差异程度的数量界线,可以较客观、直观地反映监测居民之间的贫富差距,预报、预警和防止居民之间出现贫富两极分化,得到世界各国的广泛认同和普遍采用。在日常生活中,学生通过报刊、电视、网络等媒体经常接触到基尼系数。介绍基尼系数有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公平”,更好地理解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议在课本第71页的正文最后一段前增加一个“相关链接”栏目,介绍基尼系数。教材可以用图表的方式展示我国近3-5年的基尼系数值,并配文说明:基尼系数从数量经济学的角度给出了反映居民之间贫富差异程度的数量界线。联合国有关组织规定:若低于0.2表示收入绝对平均;0.2-0.3表示比较平均;0.3-0.4表示相对合理;0.4-0.5表示收入差距较大;0.6以上表示收入差距悬殊。
  3. 在《经济生活》第101页中的“名词点击”栏目只介绍“国内生产总值”,而没有像旧教材一样同时介绍“国民生产总值”。20世纪90年代以前,世界各国主要侧重采用GNP和人均GNP来衡量经济发展的快慢以及经济实力的强弱。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对一国财富总量的统计,GDP越来越优于GNP。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后,96%的国家纷纷放弃GNP和人均GNP,采用GDP和人均GDP统计经济发展水平。我国从1985年起经国务院批准建立了国民经济核算体系,正式采用GDP对国民经济运行结果进行核算。但是,由于世界上仍有一些国家用GNP来统计的经济实力和经济发展,学生在实际生活中会接触到GNP,理论界对GDP的统计价值也有争议等原因,笔者认为应该向高中生介绍国民生产总值(GNP)。
  建议在课本第101页的“名词点击”栏目的“国内生产总值”中增加介绍国民生产总值,以利于学生全面、完整地学习,形成知识体系。该栏目可以增加为:国民生产总值(Gross National Product,简称为GNP)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所有国民在一定时期内所生产的最终产品和劳务的价格总和。现在大多数国家采用国内生产总值来统计经济发展水平。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