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6期

有效激励:激发学生积极参与的基石

作者:孟建敏




  以探究活动为核心的科学教学过程,不再是教师照本宣读教科书和刻板地执行教案的过程,而是努力将教学建立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基础上,并通过主动探索知识发生和发展的过程,增强他们对学科知识的理解。然而,在新教材实施中我们遇到的最大问题是学生的参与意识不强,或者说参与目的不明确。因此,帮助学生形成积极的参与意识是一个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有效激励是激发学生积极参与的基石。
  
  一、兴趣,激发学生积极参与的兴奋剂
  
  从某种意义上说,兴趣是学生参与动机中最现实、最活跃的因素之一。
  如何激发学生的兴趣呢?笔者认为,采取系列化、有序化、多样化的活动方式,不失为一种行之有效的策略。
  例如《风的观测》一课,教学目标预设:观察八个风向、估测风力大小;能够有目的地针对研究内容提出问题,并能设计和制作简单的研究学具,进行研究活动;培养动手介绍一些简单的能力和合作研究的习惯等。可见,这一课教学,教师不宜就事论事,只是介绍一些简单的关于风的知识,可设计一系列活动,让学生进行有序地自主探究。先创设问题情境。师:你了解风吗?你能提出几个有关风的问题?你以前是怎样观测风的?自然界中哪些物体或现象可以帮助我们观测风?再自制学具。让同学们利用材料自制实验用的风向标和风车。接着就是探究活动。带学生到操场,分组寻找风的踪迹:利用自制的风向标观测当时的风向,并记录下来;玩自制的纸风车,观察纽扣上升的快慢,对照风力等级表,估测当时的风力大小,并做好记录。对于这些看得到、触手可及的学习内容,同学们很感兴趣,探究的情绪非常高涨。
  当学生带着自己的知识、经验、思考、灵感,兴致勃勃地参与探究活动时,他们的参与意识得到了充分地调动。由此可见,科学课教师采用系列化、多样化的教学方式,能激发学生的广泛兴趣和主动参与活动的欲望,使他们在实践中充分利用各种感官,获得知识。
  
  二、竞争,激发学生积极参与的催化剂
  
  笔者在科学教学过程中,建立了一系列竞争机制。
  1.开展“实践之星”评比活动。“实践之星”评比活动一学年搞三至四次,主要给科学实验、社会调查、课题研究等实践活动中的积极参与者和成绩优秀者授予“实践之星”称号,予以表彰。
  2.开展“未来工程师”评比活动。每学期组织学生到市青少年活动中心参加科技创新实践活动。“创新智趣园”、“鲁班小作坊”、“陶瓷工艺室”、“五金小工场”、“能工巧匠室”等,这些都是孩子们喜欢去的地方,在那里同学们的创新潜能得到了充分的发挥。凡在上述活动中取得三次以上优秀成绩的发给“未来工程师”奖状。
  3.开展“攀登科学高峰”竞赛活动。让学生自己寻找竞争对手,两人或四人一组开展竞赛。每参加科学研究活动一次,向上攀登一步(红线上升一方格),一学期统计一次,看谁登得最高,班级前15名授予桂冠。
  4.设立“科学奖章”。为激发学生参与的欲望,我们还开展了科学争章活动,科学章分为:“科学学习章”、“科学实验章”、“科学创造章”、“科学博览章”等,各类奖章制做成彩色卡片,根据学生完成某一项课题或研究任务的情况,酌情给予相应类别的奖章、对他们所取得的成绩予以及时肯定。此项活动推出后,同学们积极响应,掀起了人人争章,踊跃参与的热潮。
  竞争激励能让学生常常体验到成功的快乐而增强参与意识,但如果方法运用不当也会产生一定的负效应。由于竞争会造成较大的心理压力和紧张感,所以盲目竞争有损学生身心健康。这就要求教师把握好竞争这个“度”,一是竞争者的实力要相当,如果双方知识、能力悬殊,不仅不利于竞争的开展,而且易使弱的一方产生消极心理;二是竞争形式要多样,可采用个体竞争、群体竞争、全面竞争、阶段竞争、周期竞争等;三是竞争情况要反馈,竞争后要及时总结经验,改进方法,不断出新。只有这样,才能收到较好的激励效应。
  
  三、榜样,激发学生积极参与的润滑剂
  
  用名家典范激励学生,如介绍科学家、发明家的事迹,看科学家的画册,了解他们的发明创造对推动社会发展、改善人民生活作出的重大贡献,以及他们在科学研究活动中表现出来的顽强的、坚韧不拔的探索精神等,比如,在教学“各种各样的纸”时,向学生介绍蔡伦发明纸的事迹;在认识“物体的热胀冷缩”时,向他们讲述瓦特从水开后水蒸汽把壶盖顶起来找到了蒸汽机的工作原理,并因此发明蒸汽机的故事;在学习“卵生动物”时,向学生介绍爱迪生“孵蛋”的故事等。在众多科学家科学探究精神的感召下,老师不失时机地教育学生要向科学家学习,在生活中要多留意、常思考、主动参与、大胆探究,做一个小小发明家,长大当一名科学家。
  
  四、开放,激发学生积极参与的清洁剂
  
  解放学生心灵,清除思想包袱,释放手脚头脑,让他们大胆地参与到科学探究活动中去。
  1.开放学习空间。波利亚说:“学习知识的最佳途径是通过自己的实践活动去发现,因为这样理解最深,也最容易掌握内在的规律、性质和联系。”开放学习时空,让学生在宽松的环境中探究,即:给孩子一些权利,让他自己去选择;给孩子一些机会,让他自己去体验;给孩子一点困难,让他自己去解决;给孩子一个问题,让他自己找答案;给孩子一片空间,让他自己去探究。只有这样,才能顺其自然,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
  例如《叶的认识》教学,教师没有直接告诉学生有关叶的知识,而是引领学生愉快地投入到不同的教学情景中,让每个学生亲自参与探究活动。首先是捡树叶:带学生到树底下、草地上捡树叶,让学生初步感受秋天的美丽,体验叶的缤纷;其次是分树叶:让学生学会比较、分析、判断不同类别叶子。再次是看树叶:从观察各种各样叶子到整体观察一片叶子;再到局部观察叶子的形状、大小、颜色等特征;第四是说树叶:在观察的基础上进行对树叶的描述;最后是贴树叶:用不同颜色、不同大小、不同形状的一些树叶来拼贴一幅树叶画。让学生在动手实践中进一步感受树叶的美。开放学习时空,学生的思维、行为、情感达到了三位一体的参与,大大提高了学习效率。
  2.开放思维空间。现代教育强调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和创造性。为此,在课堂上教师要善于抓住学生心理,创设情境,培养学生的好奇心,引导学生自己提出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
  例如《油菜花开了》一课,先是让让学生提出问题。师:春天是花的季节,满枝的新芽和盛开的鲜花是春姑娘献给我们的精美画卷,同学们想看这幅精美画吗?播放录像,介绍春天里的花。最后把画面停在油菜花上,问:这是什么花?你想对它研究什么?
  生1:油菜有哪几个部分组成?
  生2:油菜会结果吗?
  生3:油菜花构造是怎么样的?是完全花,还是不完全花?
  生4:油菜的果实能吃吗?
  生5:油菜是怎样繁殖后代的?
  ……
  接着分三个环节让学生研究问题。先是观察一棵油菜。通过完整植株的观察,让学生了解油菜是由根、茎、叶、花、果实和种子组成;再观察一朵油菜花。通过解剖油菜花、记录观察结果及讨论,让学生了解油菜花的构造;最后观察一棵油菜的花。数数花朵、花蕾;推测花的变化过程等等。通过引导学生进行一个个的探究活动,基本解决了开头提出的一些问题。整堂课始于提出问题,行于探索问题,终于解决问题,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
  3.开放合作形式。一是让学生自主选择合作伙伴。科学课中有大量的观察、实验、讨论需要以小组合作的形式进行,组员之间的信任、沟通情况是影响合作效果的重要因素。因此,我们改变过去前后4人小组的合作形式,允许学生自主选择合作伙伴。自愿结合的小组凝聚力较强,组员之间志趣相投,能进行有效协作、取长补短,从而更好地完成共同的任务。 二是自主选择研究课题、方案。在合作研究中,教师给出小组研究的大致范围,由学生自主决定研究的内容及方法。这样,有效地激活了学生的合作探究的热情和创新潜能,提高了合作学习的效率。
  4.开放评价方式。评价是教学体系中一个基本的反馈机制,能够激励学生的学习欲望。现行学科评价体系,以书面考试为基础,注重测查学生对知识和技能的记忆、理解和简单运用的情况。这种评价模式,只重知识、结果测试,轻能力、过程的评价。根据《科学课程评价标准》提出的“评价既要关注学习结果,也要关注学习过程。”的要求,笔者在教学实践中,积极构建开放式评价体系。如:评价内容实行多元化(科学探究能力、收集、整理资料能力、综合实践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评价手段实行多样化(进展性评价、终结性评价、发展性评价等);评价过程实行动态化(科学学习评价、科学活动评价、科学争章活动等);评价主体实行互动化(自评、互评、教师评、家长评等)。这种开放性的评价方式,使学生在课程的学习过程中不断体验进步与成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进一步激发了科学探究的主观能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