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6期

地理试卷讲评课教学例谈

作者:徐佳香




  曾经在学生中做过这样一个调查:你希望听到怎样的讲评课?结果表明,学生不但有想法,而且有自己的视角和对策,如果我们教师切实关注学生需要,进行弹性的教学设计并在教学中多一份灵活性,讲评课又何尝不能上出别样的精彩来呢!
  
  一、分三步走精心备好讲评课
  
  有些老师可能认为讲评课没有什么新内容,因而也不认真备课,往往就是把试卷做一遍就走进了课堂。其实我觉得讲评课的备课有比较独特的地方,也能反映教师劳动的艰辛和智慧。认真做好试卷中的每一道题这只是非常基础的第一步,而大量工作则体现在地二步,即要充分了解学生试卷中反映的各种情况。主要做法是:在批阅试卷的基础上,做好各种情况的抽样统计工作。通常要统计的项目包括:每道题的平均得分情况,每一题型中得分最高及得分最低的同学名单(以便讲评是让学生相互比照)。同时,还要详细记载得分比较低的题目以及学生的典型错误,选择题要记下典型错误选项,文字题要记下典型错误概念、不当表述、容易遗漏的答题角度、知识点等等(以便评讲时有重点、有针对性)。第三步就是确定教学中的重点、难点以及疑点,预设教学情境、精心设计课堂教学。通常情况下,教师都会将一份试卷中学生错误较多的几个题目作为重点讲解。但是,我觉得还是要从重点、难点、疑点这三方面去备课。重点就是属于知识体系中重要的内容(但学生不一定错的太多),因其重要,还是要多强调,而且还要作进一步的相关知识延伸。难点就是学生难懂、不太容易掌握的内容(有时重点也就是难点,学生的错误率较高),因其难懂,要从学生角度出发设计思维过程。疑点就是学生混淆不清、容易误解且易产生疑惑的内容(有时不一定是重点、难点知识,但学生的错误率也会很高),因其易混淆,要设计一些同类题举一反三,作进一步的比较和分析。因此,教师在备课中,对整个试卷考查的知识点要认真分析,分层筛选出知识的重点、难点以及学生的疑点,并精心设计讲解过程。
  
  二、把握三原则用心上好讲评课
  
  1.构建和谐师生关系。事实上,讲评课也一样要注重师生的相互交流,教师要学会倾听、学会发现,包括学生的学习过程、思考过程、错误原因、作答路径等等。切忌把试卷讲评课变成算帐课,典型训斥语言为“我这题都讲了n遍了,你们怎么还是做错”。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是“有序、高效”的前提。要舍得对每位学生进行感情投入,给予足够的温暖。挖掘每一位学生最大的潜能,提出恰如其分的要求。当遇到某些题目无法解答时,可列举题目中提供的与问题相关的一切条件,再结合要回答的问题,将已知条件进行分析来找突破口,拐个弯、变换一种思考方式或思维角度来解题,这样往往会有“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效果。
  例1:青藏高原以东、“秦岭一淮河”线以南地区全年都可生长农作物,主要原因是:
  A 1月平均气温>0℃;
  B 1月平均气温>25℃;
  C湿润地区水分有余;
  D植被均为常绿阔叶林。
  这一题难度并不大但出错率较高,许多同学看完该题后顺着题意直接思考选择,往往会举棋不定、拿不准哪一选项正确。如能变换为如下角度则解答此题顺理成章:题中“青藏高原以东、秦岭一淮河线以南地区”即是通常所说的南方地区,故题目即是问“南方地区全年都可生长农作物的主要原因”。换言之即是问“北方地区(甚至东北地区)不可全年生长农作物的主要原因。”因此,把“南方地区”与“北方地区”对比,即可得出“热量条件”的差异尤其是冬季的热量差异是决定某一地区农作物能否全年生长的主要条件。故选A。
  2.增强学生分分必得的意识。在考试过程中,要有意识地规范答题语言。特别要重视教材中的语言,因为课本中的语言表达是最科学也是最规范的,更容易接近标准答案。再就是答题时要忌口语化。如把“市场狭小”答成“市场不大”、“长江夏季径流量大”答成“长江夏季流过的水多”、“南方种水稻”答成“南方种大米”、“劳动力丰富”答成“人口多”、地中海气候“冬季降水多”答成“冬天降水多”。对此,必须加强学生“分分”必争、“分分”必得的意识,克服麻痹、无所谓、患得患失的思想。要对学生进行教育和引导,说明地理素养与地理学科成绩也是决定考场胜败的重要砝码之一,甚至是决定下一步成绩的重要砝码之一,以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重新认识地理学习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3.指导学生答题。在教学与训练中,要对学生进行有效指导:做选择题时要力求速度与准确率,但不盲目求快;做判断题时要克服“似曾相识”“似是而非”的思想,冷静思考、明辨是非;做材料解析题的关键是读懂材料,然后与课本内容“对号人座”,用已知的知识去解决未知的问题。同时还要强调:条理清晰,层次分明,表述规范,整齐简洁,没有错别字。有的简答题,对于答案中自己拿不准、似是而非不能判断正确与否的部分,在不影响答案完整和得分的情况下尽量回避、少写,对于答案中自己拿得准、确信无疑的部分要准确、有条理地写,并且要全面。
  例6:读图,回答图中A水域的名称并比较A水域盐度的南北差异及产生这种差异的主要原因。
  [例题评析]:此题的正确答案为:里海其盐度北部低、南部高。形成原因为里海北部有伏尔加河、乌拉尔河等河流注人淡水对湖水起稀释作用,故其盐度北部低南部高。许多同学对本题答案都能做出正确判断,里海,其盐度由于河川径流的影响北低南高,这是自己确信无疑的,但是不知道里海北部两条河流的具体名称。于是部分同学凭借印象将伏尔加河、乌拉尔河误写为莱茵河、多瑙河、易北河等,这样原本可得的分数反而可能被扣掉。其实,河流的具体名称不必写出,只要答“里海,其盐度北部低、南部高。形成原因是里海北部有河川径流注人淡水,对湖水起稀释作用,故其盐度北部低,南部高”,即可得满分。
  上述三点是从学生的调查反馈中撷取的一些想法和自己的应对方法。知道了学生的心声,我想那些没有充分备课就走进课堂对着答案一讲到底的教师一定会汗颜。如果我们教师能切实关注学生需要,进行弹性的教学设计并在教学中多一份灵活性,讲评课又何尝不能上出别样的精彩来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