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6期
对学生综合评价的一点尝试
作者:邢新宝
一、综合评价表
对学生的综合评价是紧随期中、期末考试的分析会进行的,我设计了综合评价表,七项,共100分,各项占不同比例,具体情况如下:
二、具体的操作办法及说明
1.“学习成绩”50分,将实际总分(其中学校统一考试占70%,平时成绩占30%)除以一定系数,控制在50分以内即可。
2.“劳动”10分,首先由全体学生按比例不记名投票,一般优为20%,良为30%,合格为50%,选出结果后按照优10分、良8分、合格6分计入成绩。
3.“文体”、 “人际关系”同上。
4.“班主任评价”亦类似于上述,按比例选出优、良、合格,然后分别赋分计入成绩。
5.“其他老师评价”由班主任负责,科任老师协助,各科教师按照上述方法选出各科优、良人数,然后汇总排名,最后依照汇总排名结果按优、良、合格分别赋分计入成绩。
6.“其他”是除了正常的学习生活之外,谁在某方面取得了突出成绩,如奥赛获奖、担任学校工作、在社会上做好事等,或者是在某些方面表现不佳,如被学校警告等都酌情加分获减分,但加减分数最多不超过10分,一般控制在6分以内。
三、设计说明
1.之所以这么设计和分配分数比例,是想除了学习还要考虑全面发展,尽可能的体现学生的综合素质,劳动、文艺、体育都是一个人综合素质的重要体现,而人际关系则更是将来学生走上社会必须面对的,凡是参加工作的人都有体会,人际关系得好坏直接影响到生活和工作的质量,所以我给了人际关系方面30分。“人际关系”是指和同学们相处的关系,“班主任评价”是学生和班主任的人际关系,“其他老师评价”是学生和其他科任老师的关系,受传统习惯影响,学生和家长已经习惯教师对其进行评价,所以我只把学生间的相处列到 “人际关系”一栏,这样也便于大家接受,否则有的人会认为你过早的让学生步入社会。
2.“学习成绩”占50%, 是充分考虑了考试自身的特点和中国目前的教育评价现状。虽然考试不能完全说明一个人的能力,但毕竟也是一种比较科学的测试标准,在很大程度上体现了测试者的水平,因此我不赞成取消考试的说法。另外,就中国目前的教育评价体制来说,学生的升学率还是各教育主管部门比较认同的重要标准,不注重考试也是不行的。所以我才用了50%的比例,这样有利于各方面的接受。
3.加大了学生评价的比重。在“学习成绩”外的50分之中,学生评价占到了30分。传统的评价多以教师为主,其实同学的评价往往能体现出老师不在场的情况下的学生表现,虽然有时候学生的评价不免许多过于主观的臆断,但也是一个重要的参考依据。
四、初步效果
经过一年的实验,我发现这种方法促进了学生的全面发展,让那些只重视学习而不关注其他方面发展的学生开始关注劳动、文体、人际交往等,那些在某些方面有特长的学生也因此受到极大鼓励,同时看到了成绩上的差距,更加努力学习了。
下面是一次全校统一考试综合测评11—20名同学的评价表:
从传统的排名方式我们可以看出,J和F学习成绩比较不错,排在11和12位,但按照综合测评却排在了20和16位,年终评优时校级三好生12名,如果只排考试成绩,J和F应在表彰之内,但严格执行综合测评制度,所以A和B而不是J和F被评为了三好生。
结果评出来了不重要,重要的是要用这结果来督促大家的全面发展。对于J和F,重点向他们说明综合全面发展的重要性,新世纪需要的是高素质的综合人才,要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要建立良好的人际交往关系,这都是基本要求;对于A和B则要多讲学习成绩所占的比重,在全面发展的同时还要以学习为主。
一年以后,J和F的人际关系得到了很大改善,原先不怎么爱说话的他们经常和同学、老师交流,而且积极帮助学习困难的同学,参加学校的各项文体活动。A和B在发挥各自特长的同时,也端正了学习态度,积极主动地学习,虽然只有一年时间他们的成绩并没有特别大的进步,但确立了主动学习的意识也着实令人欣慰。
五、反思与困惑
1.操作费时费力。为了不影响正常教学,我的打分和学生打分都是在课余时间完成,一般全部结束需要一周时间;而且需要计算机全程协作,教师必须熟练掌握计算机应用能力。
2.实验对象选用以初始年级为宜,此时高考压力尚小,从各方来说都可以接受。如果学校和,就无法进行下去。这就需要在该方案实施前必须做好各方面工作,使大家都认同这种做法。
3.一线教师在对学生科学评价方面缺乏理论知识,更多的是跟着感觉走,希望随着课改的进行,学生的评价机制能够尽快成型,以给大家明确的导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