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7期
多元智能课堂与教学公平
作者:刘治富
(一)多元智能课堂对学生差异的尊重
1. 承认差异。公平是以承认差异的存在为前提的。传统的教学通常是全班学生面对同一个教师,接受同样的教学方式,使用同样的教科书,完成同样的作业,甚至达到统一的教学目标,全班学生形成“一个口号齐步走”的格局,毋庸置疑,这样的教学存在着严重的不公平,势必会出现优等生吃不饱,后进生吃不了的不和谐局面,造成课堂上的优而不优、差而更差的现象。于优于差,学生都没有享受到教学公平。尺有所短,寸有所长。“物有所不足,智有所不明。”多元智能理论认为,每个人与生俱来都不同程度地拥有八种智能,人各有智,智各有异,学生的差异只是学生智能优势表现的领域不同而已。
2. 善待差异。何为公平?正如法国一位学者所说:“所谓公平,就是善待差异。” 善待差异的前提是教师要了解学生的优势智能和表现。与加德纳一起工作多年的美国学者托马斯·阿姆斯特朗说:评价学生多元智能的最好办法也即最方便有用的办法就是观察。他甚至不无幽默地说:“判断学生发展水平较高的智能因素就是观察他们在课堂上的不规范行为。课堂中教师要善于了解学生的智能特征,发现每个学生的与众不同之处,因为每个学生都有其别人无与伦比的优势智能”。
3. 优化差异。在多元化教学模式基础上,人们越来越强调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并逐渐认识到无论是夸美纽斯和赫尔巴特倡导的“大”的、“普遍”的教学模式,还是个性化的多元教学模式,都不能完整地实现有效教学的理想。于是有效教学越来越强调设计意识和反思意识,它需要在教学理念的支持下展开教学设计。在教学设计的道路上,有效教学大体有三种取向,一是科学主义(以加涅的设计教学思想为代表);二是建构主义(以杜威的参与者知识观为代表);三是多元智能(以加德纳的理论为代表)。多元智能课堂中教师应根据因人而异、因材施教的观点,主动设计多样化的学习活动,安排多种形式的学习材料并且让学生根据不同的学习需要来进行选择。
(二)多元智能课堂赋予每一位学生平等发展的机会
1. 反思提问。课堂中的提问源于苏格拉底的产婆术与孔子教弟子时的一问一答,提问是教师将要传授的知识转化为学生想学习的知识的契机,是教师使用频率最高的教学方法。多元智能课堂要为思维(理解)而教。思维是智能的核心要素,而问题则是思维的起点。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博士郭华曾经观察了每节课为40分钟的19节课,在这19节课中,教师共提问387次,平均每节课提问约20次,每2分钟提问一次。不过,与教师频频提问相反的是学生主动向教师提问只有16次,平均每节课不足一次,并且,教师所提问题基本上是记忆性、重复性的,很少是理解性的,更缺少创造性的问题。有调查表明,我国小学课堂教学中,10%左右的所谓差生被提问次数只及班级平均次数的一半,优等生的1/4。教师为了维持课内的活跃气氛,防止冷场的局面,往往将课内80%的问题让约占学生总数20%的活跃者来回答,约有30%的学生没有被提问的机会。美国教育学家帕克说:“一所学校,只有当它不仅对学生个人来说是最好的,而且对全体学生来说也是最好的,这所学校才称得上是符合公民的标准,这样对学生才是公平的。”通过对课堂提问现状的调查,教学是否公平可以一斑而窥全貌。
2. 有效合作。自主、合作、探究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倡导的新型学习方式。美国学者沃迈特认为,合作学习是近十几年来最重要和最成功的教学改革。合作学习为学生营造了一个心理自由与安全的学习环境,可以促使更多的学生有机会自主参与到课堂学习活动中来,实现思维的碰撞、情感的交流、资源的共享,在活动中呼吸着自由的空气,体验着自我的成长,感悟着做人的尊严,培养学生团结、互助、协作的高贵品质。合作学习改变了传统课堂的社会心理氛围,突破了只能让少数人成功的教学现状,可以有效促进学生语言、人际交往等多种智能的发展,实现了教学意义上的全面丰收,让每一位学生享受到教学公平。
3. 自我挑战。挑战自我、超越自我是学生健康人格的具体表现。未来的社会充满竞争与挑战,学生要有适应社会的能力。俗话说:“是金子,总会发光的。”多元智能课堂中,每位学生都是一块需要打磨的“金子”,教师通过富有个性化的教学设计,唤醒学生的挑战意识,培养学生的自我效能感,让学生感受到每一次学习的机会对自己都是均等的,课堂因自己而公平存在着。学生在教师精心设计的众多挑战任务面前总会找到“一款”自己的最爱。教师还可根据每位学生的智能特点设计个别化教育方案,如组织形式多样化的活动、布置富有挑战性的作业、带领学生进行实践探究性的学习等,都可促进学生多元智能的发展,为他们迈向成功奠定坚实的基础。“为什么早在一年级就会出现一些落伍的、考不及格的学生,而到二、三年级有时候会遇到落伍得无可救药的,因而教师干脆对他放弃不管的学生呢?这是因为在学校生活的最主要的领域——脑力劳动的领域里,对儿童缺乏个别对待的态度的缘故。”这段话或许会给我们一些启发。
(三)多元智能课堂彰显“天生我才必有用”的个性魅力
1. 教学目标面向个体。加德纳认为,大多数学生都有可能将任何一种智能发展到令人满意的水平。众所周知,连生活都不能自理的智障指挥家舟舟,正是凭借其超常的音乐智能指挥了美国辛辛那提交响乐团、华盛顿爱乐乐团、瑞士国家交响音乐团等著名乐团,在社会上引起了强烈反响。根据这一事例,基于多元智能理论,教师应“努力创设安全、有秩序、愉悦、友好、负责的课堂环境”,制定切实有效的多元智能教学目标与教学计划,把课堂根植于心中,用心去经营课堂上的每一分钟。要知道每一位学生都有享受到优质教育的强烈愿望,多元智能课堂教学与其他教学模式最根本的区别在于出发点和教学目标的不同。如一位教师在A班的教学目标是“学生在老师的帮助下,通过图示,准确运用动词,把故事发生的过程讲清楚,讲精彩。”在B班的教学目标是“考虑学生智能的和谐发展,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既考虑学生整体需要,也为学生个性发展提供舞台,引导鼓励学生达到目标。”显然,前者是以完成任务为中心的,后者是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
2.“渔场教育”内部挖潜。在新课程改革大背景下,是做传授知识的经师,还是做启迪智慧的人师?是让学生成为分数的奴隶,知识的矮子,还是注重智能的开发,授人以渔,乃至授人以渔场?课程论专家肖川教授说:“学生是有着完整的人的生命表现形态,处于发展中的、以学习为义务的人。” 每个孩子都能学好一直是我的个人信条。教师应在课堂的“渔场”中实践发展学生智能的方法,创设场境的动力氛围,唤醒学生的生命意识和生活经验,用场境去建构学生的生活方式,相信所有的学生都是“有潜力的学习者”,让学生在展示生命活力、呈现生活内涵、回归生态和谐的学习场境中完成“自主建构”,使每一位学生都能在原有的基础上公平地得到最优化发展。作为平等对话中的鲜活生命,每个学生都有权利要求接受适合其个性特点的教育,最大限度地实现个人的价值。因为“教学和教育的技巧和艺术就在于,要使每一个儿童的力量和可能性发挥出来,使他享受到脑力劳动中的成功的乐趣。”
3. 智能融合走向成功。成就动机理论认为,每个人都有成就的愿望与内驱力,并努力追求成功,避免失败。帮助每个学生获得成功,这是教学公平的最高境界。人的智能是多元的,也是不断发展的,人的八种智能在每个人的身上又以不同的方式组合,暂时弱一些的智能也可以在强项智能的影响带动下,慢慢被启动,重新变成强项。多元智能课堂对教师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要基于自身个性与特长,促进学生脑功能的协调发展,寻求学生各项智能间的融合点(如身体动觉智能、音乐智能结合点――舞蹈),组织有效的教和学,帮助每一位学生渐入成功的佳境。如一位老师设计了英语小报多元智能项目学习计划,打破了以往听讲、背记、习题、抄写等传统学习活动智能单一的特点,调动学生多元智能的共同参与,语言智能、空间智能、人际交往智能和自我认识智能等都能同时得到锻炼。这就要求我们尽可能设计和实施与学生智能强项相适应的教学,努力使学生的智能得到充分发展。
多元智能理论作为西方文化的产物,是一种成熟而又系统的新教育思想,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理念一脉相承,相得益彰,值得我们认真思考与借鉴。
参考文献:
[1](美)Thomas Armstrong著.课堂中的多元智能[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3.
[2] 郅庭瑾.多元智能教学[M].天津:天津教育出版社,2004.
[3] 郭华.教学社会性之研究[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
[4]杨九俊,董洪.新课程教学组织策略与技术[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5.
[5](苏)B·A·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6.
[6]姚利民.有效教学论:理论与策略[M].长沙:湖南大学出版社,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