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7期

如何让学生由“敢问”到“会向”

作者:邓秀芳




  教育家布鲁贝克曾指出:“最精湛的教学艺术,遵循的最高准则就是让学生提问。”这句话阐明了课堂教学中让学生提问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教师应尊重学生情感使其“敢问”,创设问题情境使其“想问”,鼓励质疑问难使其“善问”,传授提问方法使其“会问”。现结合课堂实践谈谈我的教学体会。
  
  (一)尊重情感,使学生“敢问”
  
  融洽的师生关系,愉快、民主、和谐的教学气氛,才能使学生主动参与,敢于提问。教师要用真诚亲切的微笑,和蔼可亲的教态,饱满的精神,良好的情绪,不断加强师生间的情感交流。对于学生的提问,老师要做到三多三少:当学生所提问题有些幼稚时,要多一点容忍,少一点讥笑;当学生所提问题有点怪僻时,要多一点理解,少一点责备;当学生为了表达一个问题急得面红耳赤时,要多一点鼓励,少一点急躁,教师应尊重学生的想象乃至于别出心裁的念头。
  
  (二)创设情境,使学生“想问”
  
  针对学生好奇心强的特点,在教学过程中根据教学内容创设悬念,来激发学生想“探个究竟”的欲望。如在教学“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时,我告诉学生:“你们随意说出一个数,老师就能判断它能否被3整除”。有的同学当然不相信了,都抢着要来试一试,结果他们惊奇地发现老师的判断都是对的。 “奇怪!老师是怎么知道的呢?这里面有什么奥秘吗?”学生强烈的好奇心自然成了一种求知的“自我需要”,“想问”也就水到渠成。
  
  (三)质疑问难,使学生“善问”
  
   要使学生善于提问,就要启发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寻找问题,特别是在自已思考后还不明白的情况下,要善于多问几个为什么。我在教学“商不变的规律”时,启发学生“被除数和除数同时扩大或缩小相同的倍数,为什么要强调零除外?”在这一关键处设问,揭示了问题的实质,激发了学生“问”的欲望。
  课堂上,要留给学生充分思考、探索的时间,提供合作交流的机会,让学生互相质疑或向老师质疑。鼓励学生质疑问难,还要尊重学生用不同的方式理解和解答问题,特别是对学生提出的有价值的问题,要给予充分的肯定和表扬,使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快乐。
  
  (四)传授方法,使学生“会问”
  
  爱因斯坦曾说过,学生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此,教给学生提问的方式是教师的重要职责。学生提问通常有四种方式:直接提问,联想提问,比较提问,分析提问。比如“整除和除尽有什么区别和联系?”“学习了小数为什么还要学分数?”等等,学生了解了提问的方法,就会提出更多有意义的问题。我在 “百分数的意义和写法” 教学之前,布置了一道家庭作业:请同学们从日常生活中搜集有关百分数的知识,比一比,看谁了解得最多?有的学生从电视节目中受到启发:百分数的分子为什么可以是小数或比100大的数(比较提问)?有的学生从读报中发现:数据统计为什么都用百分数,而不用分数或小数(直接提问)?还有学生从广告中发现:百分数的分子和分母可以约分吗(分析提问)?还有学生提出:有千分数、万分数吗?(联想提问)等等。这种数学学习不仅让学生体会到生活中到处充满数学,而且培养了学生从现实生活中提出问题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