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7期

高中数学无效教学行为调查与反思

作者:陈 浩




  (一)问题的提出
  
  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是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提高教育质量的基本途径。目前,中学数学教学受“应试教育”的影响,教师为分数而教、为升学率而教的现象仍很普遍。教学过程中重知识轻能力的教学模式导致教学高耗低效,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严重脱钩,我们称这样的教学为无效教学。为了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有必要对这种无效行为的具体表现进行分析,并探讨矫治策略,最终达到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
  
  (二)调查方法
  
  本调查以问卷的形式,共选取360名学生为研究对象。问卷由两大部分组成。
  第一部分为选择题,从新课的引入方式与讲授方式、课堂提问与学生回答、教师板书与学生课堂笔记等方面将课堂教学中教与学的行为分列为30项,让学生根据自己在学习过程中对各个行为的认识、态度和体验进行选择。
  第二部分为开放式问答,作为对第一部分的补充,让学生对数学教学谈看法、提建议。问卷回收后进行统计、分析、归纳出常见的数学课堂教学中的无效教学行为。
  
  (三)问卷情况与分析
  
  根据学生答卷情况分析,数学课堂教学中的无效行为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课前预习中的无效教学行为。
  67%的学生认为,课前预习是学好数学的重要环节,但一些学习成绩优秀的学生却认为预习不可取,他们认为“老师讲的与书上差不多,听课成了浪费时间”,“预习后,听课就没有新鲜感和吸引力,不能集中注意力,久而久之,造成了不好的听课习惯”。约80%的学生喜欢预习,但不喜欢老师出问答式的预习题,他们希望老师在课前能布置一些与知识有关的数学史、数学常识,需要通过上网和查阅资料才能获取的信息。还可利用课前5分钟,让学生来讲述所搜集到的信息,既开阔了数学视野,又锻炼了能力。
  调查结果表明,课前预习达到预期效果,关键在于老师有没有深入挖掘书本知识的内涵和外延,有没有把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结合起来。比如:在等比数列的性质教学之前,可以先让学生用类比思想,去回忆等差数列的性质,并比较等比数列与等差数列的异同点,从而让他们类比猜想等比数列的性质。这样的预习题,不仅提高了学生的类比能力,而且还会让学生有一种成就感,大大增强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
  2. 新课引入中的无效教学行为。
  近60%的学生认为新课引入最不喜欢“教师的直接讲述”,90%以上的学生喜欢“从故事、创设情境、实验引入课题”,不喜欢“由复习已学习的知识引入”的占32%。
  调查中发现,由复习已学过的知识引入新的教学内容,常被课堂上学生对有关概念、定理的背诵所替代,课一开始就死气沉沉,缺乏生气,从死记硬背的记忆储存中机械地、反复地提取信息,这是多数学生所不喜欢的。以旧引新,这是数学教学中常用的新课引入方法,但这个“引”,应该引得巧妙,引得合理,还应能“引”起学生的共鸣和学习的兴趣。
  调查中还发现,新课引入中学生最害怕的是教师因为上节课的作业、测验不理想等原因,扳着严厉的面孔说些刻薄的话甚至责骂学生,这样会伤害学生的自尊心,让学生在上课伊始就产生恐惧感,这种沉闷、压抑的课堂气氛自然引不起学生学习的兴趣。他们希望老师带着笑容走进教室,让课堂气氛轻松活跃。
  3. 教学过程中的无效教学行为。
  87%的学生表示最不喜欢“课堂全是教师讲述”;23%的学生“常常听着听着就不知道老师讲的是什么”;50%的学生认为“教师提出问题,让学生讨论,再由教师小结,对学习有利”;27%的学生“有听不懂的问题常轻声问周围的同学”,说明他们渴望进行数学交流。
  “课堂全是教师讲述”是在诸多教学行为中最让学生反对的一项,教学本是一个师生共同参与的多种信息交流的过程。这就要求教师必须保持师生的平等、自由、和谐的教学环境,给学生以充分的空间,克服以教师为中心,课堂为中心,学生被动学习的状态,形成在教师指导下,学生自主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获得结论的开放式教学模式。
   部分学生建议:“应尽量缩短讲课时间,多让我们思考” ,“简单的内容可以让我们自己试着分析,难的问题让我们共同讨论。”“对一些难点希望给一点时间让我们消化。”“老师讲课时多补充一些有关的课外内容,激发我们学习数学兴趣!”……从这些建议中我们可以看到,学生迫切希望成为学习的主人
  4. 课堂提问中的无效教学行为。
  22%的学生“常听不明白教师提出的问题”;20%的学生“很少思考教师提出的问题,被指名回答时才去考虑”;18%的学生感到“教师的问题无法回答”;80%以上的学生对“是不是?对不对?好不好?”之类的问题表示不喜欢。
  调查表明,学生听不明白教师提出的问题,第一个原因是学生听课时精神不够集中,第二个原因是教师的语言表达不够明确,最重要的一个原因是教师没有精心设计问题,对问题中涉及到的知识点的前后逻辑联系没有深入考虑,使学生对问题感到“摸不着”头脑。由此看出,教师应重视问题情境的创设。调查中还发现,学生“很少思考教师提出的问题,被指名回答后才去考虑”,造成至一现象的原因是这些问题或过于简单、零碎,不利于整体把握,或难度偏大,超出了学生的能力,或提出的问题和教学的相关性不大,对学生缺乏吸引力。
  学生渴望老师能提出让他们思维兴奋的问题,而不是“好不好”之类的幼稚问题。所以教师提问必须把握好以下几个原则:①问题要选择在学习能力的“最近发展区”内,就是说,教师要细致地钻研教学内容,研究学生的思维发展阶段和知识经验能力水平等因素,所提问题能符合高难度与量力性原则的一致性。②问题的提法要有教学艺术性,要使学生有解决问题的兴趣和积极性。比如,通过创设与教材内容有关的问题情境,效果就大不一样。③问题的安排也要有艺术性,安排问题既要符合需要,掌握时机与分寸,又要考虑学生的特点,注意他们的“口味”与喜好,题目安排要因浅入深,由易到难。
  
  (四)问题的反思
  
  1. 转变教学观念,强化教学设计是矫治无效教学行为的前提条件。
  要使无效教学行为降到最低点,教师必须把功夫用在课前,进行精心的教学设计。课堂教学的设计要具有鲜明的目标、策略性、艺术性和可选择性。要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不同学生的认知水平、不同的教学环境,优化选择和综合运用不同的教学模式,真正做到面向全体学生,提高学生的全面素质。
  2. 重视非智力因素的开发是矫治无效教学行为的有效途径。
  在教学中,要充分挖掘学生的兴趣、情感、意志等非智力因素,重视学生的学习心理过程。我们要采取各种方法激励、鼓舞、唤醒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给予他们真诚的帮助,给予他们成功与欢乐的体验。
  3. 以学生为主体,优化课堂教学过程是矫治无效教学行为的根本保证。
  教师是课堂教学过程的策划人和导演,如何引入课题,如何诱导、创设情境启迪思维,如何循序渐进引向纵深,如何推波助澜,激情激趣是教师需要思考的问题。教师可以采用各种方法来优化教学过程。如采用问题情境法,通过创设与教材内容有关的情境,利用各种条件,把学生带入情境,让他们在情境中产生疑问和设想,引导他们在亲身体验中探索新知,开发智力潜能;或采用探究发现法,创设出一个精彩的“发现情境”,营造出一个可供学生积极探索的创造氛围,教师精心铺设台阶调控引导,把学生引向设疑—探究—分析发现—解决问题的主动学习过程中去,让他们动脑、动手、动口、动笔,以发现者的姿态进行数学活动,充分领略到学习主人的充实感,体验到获取知识、迈向成功的欢乐,进而激发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