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7期
合作学习离不开教师的合理引导
作者:万尚林
现象(一):当教学环节进行到学生分组讨论时,教师先是提出问题,然后就说“现在开始讨论”!此时,教室里立刻发出一阵阵“嗡嗡”的讨论声,让人感觉到好像每个学生都在小声发言。但教师大多在宣布“开始讨论”后仍把自己限制在讲台前,要么是一味站立等待,要么是借学生讨论的时间看自己的教案,要么急急忙忙准备下一步教学环节的内容,不下讲台,更不到学生中间去听一听讨论的内容,使教师与学生严重脱节。
现象(二):学生刚刚开始讨论,教师就急于在小组间走动,要么弯腰瞅一瞅,要么伸手在学生课本上指一指,嘴里还时不时在嘀咕着什么,生怕学生想不出来或者说错了。这种利用巡视的机会把自己所希望传递的“答案”暗示给学生的行为,等于无视学生的求知欲望,分散学生的注意力,干扰学生的思维,好像把“合作学习”当成了自己教学的一张彩纸,有意在装点场面,故意做给听课人看,这显然是“作秀”。
现象(三):小组讨论的时间只有两三分钟甚至一两分钟后,教师就喊“停”!并立即进入下一步教学环节。很显然,合作学习的时间不充裕,学生凑在一起只是仓促地聊上几句,匆匆而过。学生发言时,代表往往是“固定”的,优等生将“答案”脱口而出,学困生半天没反应,汇报的总是那些聪明学生的个人见解,而不是小组集体思维碰撞的结果。
针对以上现象,我们不妨作合理地分析:
弊端(一):学生在合作学习时,教师对学生的讨论不闻不问固然是不正确的,但过早地介入探究活动,暗示性地告诉学生“答案”,生怕学生不开窍或延误教学时间,这种做法等于无视学生的主体地位,不是真正意义上的自主性合作。因为教师的行为削弱了探究活动的氛围,扼杀了学生的思维火花,同时也增强了学生对老师的依赖心理,不利于学生的主动学习与主动发展。
弊端(二):小组成员的性格特点、知识基础、学习能力各有不同。合作学习虽然需要科学的程序、合理的分工,但小学生毕竟缺乏组织能力和良好的合作习惯。因此,在个体独立思考的基础上要鼓励学生人人发言、大胆争辩,并提倡创新思维、标新立异,而某个智商高的学生见解又怎能代表集体的讨论结果呢?
那么,怎样去做才算得上科学而合理呢?
我认为,学生在讨论之前一定要有足够的思考时间。教师呢?在学生合作学习之前要充分考虑到各个方面的因素。比如:怎样合作学习才算有序?小组成员如何分工才算合理?探究活动怎样进行?学生思考问题时遇到障碍如何排除?其次,在合作学习进行当中,对共性问题可作启发性引导,对“弱势小组”可作重点引导,在同步观察的基础上随时了解每个小组的学习进度。对合作学习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教师要及时进行整理,迅速确定当前的学习重点和难点。当学生的思维“卡壳”时,指点迷津要瞅准时机;当合作“柳暗花明”时,又要恰时激励学生向着更高的目标迈进。再是,合作学习应突出价值性、自主性、激励性,不要以教师个人的意志来设计学生的思维,少一点儿命令,多一点儿人文性,让学生想好、说够、议足。同时,教师要充分利用一定的评价机制来激励学生。比如:各小组之间可以夺红旗,每个组员可以争红花。教师要随时记录下这些竞争结果,每隔一段时间可以进行评比奖励。需要提醒的是,教师还要特别留意那些学困生,因人而异,对他们做一些合作学习以外的辅导工作。总之,在教师科学合理的安排下,要力争做到:既有超前计划又有短期目标,既有互动合作又有合理引导,使学生的合作学习逐步走向成功,使学生的学习能力逐步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