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7期

拓宽课程资源渠道让流行音乐走进音乐欣赏课堂

作者:陈桂梅




  音乐欣赏不仅是素质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也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手段。中学音乐教育处于整个音乐教育的重要阶段,在其教学中,如何摆脱传统思想的束缚,在“新课堂、新理念”教学模式下,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地积极性,发挥学生的创造性和能动性,是我们每一个音乐教育工作者必须研究和努力实践的新课题。
  众所周知,现在95%以上的高中学生喜欢流行音乐,几乎每个学生都能列举处一大串流行歌手的名字:周杰伦、张学友、孙燕姿、阿杜……对于他们的代表作品,更是了如指掌。就“你希望老师怎样上好音乐课”这一问题,很多学生都表示希望在课堂上能听到自己喜欢的流行音乐;学校举行歌咏比赛,学生绝大多数唱流行歌曲……他们大部分认为:课本上节选的歌曲和欣赏曲目枯燥、乏味,缺乏情趣。虽然事实并非如此。(课本上的歌曲和欣赏曲目都是经过仔细推敲和筛选的精品)以上这些现象,难免引发这样的思考:流行音乐究竟能否走进课堂?如何引导中学生正确对待流行音乐?下面结合我从事音乐教学教研工作以来所做的尝试和经验,就以上两个问题谈
  谈我的想法和体会。
  
  (一) 让流行音乐走进课堂
  
  现在的高中生正处在十五、六岁的花季年龄,他们思想活跃,活泼好动,正是因为通俗音乐展示生活、激情的独特形式,使人们尤其是活泼、好动的青年学生产生共鸣。很多优秀的通俗音乐,有着无比美妙让人心旷神怡、富于动感、超时代的旋律,无不激荡着他们的心,使他们对未来充满美好的幻想。如果我们不对流行音乐做个公正的评价,一味排斥,容易使学生产生逆反心理。而且这一时期正是他们世界观、人生观以及性格形成,发展创造力、想象力的黄金时期。如果教师丝毫不考虑学生的兴趣,单纯地把我们对于课本上地歌曲和欣赏曲目的理解传授给他们,那教学效果可想而知。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因此,在教学中应经常适时地引用一些优秀的流行音乐来阐释课本上的知识点。例如:《音乐的基础要素和表现手段》一课中,讲到“节奏是音乐的骨架”时,用《弯弯的月亮》和具有摇滚型风格的《回到拉萨》两首流行歌曲、一首民歌《阿拉木罕》的片段音乐,再结合课本上的《祖国颂》来阐释音的长短和强弱对音乐的影响。讲到“旋律的基本进行方向”、“音色”、“力度”、“速度”对音乐表现的影响时,同样可以用一些经过精心准备的学生们喜闻乐见的通俗音乐、民歌,并通过他们的欣赏、演唱和讨论,结合课本内的作品来教学,能够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通过这一课还使学生认识到即使演唱或演奏流行音乐,如果不知道音乐的基础要素对音乐表现的作用和影响,那么演唱就没有表现力,更没有欣赏价值。
  在欣赏《中国民歌》中的江苏民歌《茉莉花》时,先让学生听由黑鸭子演唱队演唱的通俗《茉莉花》,听由世界三大轻音乐乐团之一的肯·尼基轻音乐乐团用萨克斯演奏的《茉莉花》。欣赏陕北民歌时先听陕北民歌《骑白马》,再听《东方红》和党首之演唱的摇滚《东方红》。学生就能非常容易得出结论:这些通俗音乐都是根据民歌改编而成的。通过这一系列的欣赏后,再欣赏其它民歌,总结各地民歌的特点时,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变得非常高。为了进一步深化课题,可以让学生欣赏了一些经典民歌后,再结合腾格尔的充满浓厚草原气息的通俗歌曲《天堂》和具有西藏民歌风格的《青藏高原》给学生讲解各少数民族民歌特点以及通俗音乐中大量渗透了民族歌曲的特色。最后用俄罗斯作曲家格林卡的话:“真正创作音乐的是劳动人民,作曲家只不过把它编成曲子而已”,结束课堂。这样不仅可以轻松的完成教学任务,而且使学生对民歌有了一个新的认识,激发了他们了解、欣赏、学习民歌的兴趣和积极性。
  
  (二)循循善诱,正确引导
  
  很多高中生其实对流行音乐是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问他们为什么喜欢刘德华、张学友,他们回答大家都喜欢,但谈不出自己喜欢的原因。这实际上是与青少年的心理和生理特征有关。青少年正处于在生理发育的特殊阶段,生理发育引起的第二性突变和生理上自我意识的增强形成的合力,使中学生的性意识迅速猛觉醒、涌动,对异性充满好奇和渴望,进而对朦胧的爱情生活十分向往;同时,中学生心理发育和自我控制能力还不够完善,而流行音乐绝大部分涉及情感生活、节奏明快,比较符合青少年期间十分肤浅的爱情观和欣赏特点。所以他们对流行音乐情有独钟;但他们没有达到真正的音乐欣赏的层次,说明学校教育缺乏引导。真正地加强素质教育,提升学生地审美情趣,不能只从口头上,而要引导他们懂得怎么鉴别流行音乐,能区分它的优劣。
  精心备课、上好每一节课,充分挖掘现有教材的内涵,揭示作品中丰富的内容和艺术形象,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使课本教学内容能让学生接受并喜欢,也是引导学生正确对待流行音乐行之有效的方法。比如,欣赏《二泉映月》时充分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从视觉、听觉等感官上的反映上升到情感体验,让学生在学习当中,充分感受到精神的愉悦享受;再如,小提琴协奏曲《梁山伯与祝英台》,它来源于美丽的民间传说“梁祝”的爱情故事,在给学生欣赏之前,应先请学生讲述自己了解的故事、创设欣赏情境,再通过“化蝶”舞蹈的观看,结合音乐的欣赏,引导学生从不同感官上体味音乐的旋律之美、情感之美。久而久之,学生对课本上的作品会渐渐喜欢,并会主动去了解和接受它们。
  苏联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在人的心理深处,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孩子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我认为要让学生真正懂得:在百花齐放的音乐世界中,各种音乐艺术精彩纷呈,高雅的古典音乐,深沉的严肃音乐,富于现代气息的通俗音乐(或者叫流行音乐)等各类音乐,都是音乐艺术领域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最主要的还是要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丰富他们的知识视野,这样才能提升学生的审美情趣,自己懂得如何区分优劣,去其糟粕、取其精华,从优秀的音乐中吸收养分,陶冶情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