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8期

课堂提问:在嬗变中实现功能的拓展与转型

作者:李国华




  传统提问主要有诊断学情、制造疑惑、反馈信息、巩固知识等功能,它们在传统教学中重在为教师的“讲解”服务。而忽视为学生的“思考”助力,这就使其作用大打折扣,使它难以适应课程改革的需要。新课程要求教师转变教学方式,要求教师促使学生自主学习,自我探究,转变学习方式,就需要教师改变提问方式,拓展提问功能,使课堂提问的功能实现变革与转型。
  
  一、传统提问的功能与局限
  
  要使课堂提问适应新课程的需要,首先要了解其功能的局限,以便为下一步研究和寻找拓展与转型的方向提供基础。传统提问主要有以下功能。
  1.诊断学情。课前通过提问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与思维水平,以利于教师确定讲授的重点与难点;
  2.制造困惑。通过提问把教材知识转化为能让学生产生疑惑的问题,以制造悬念,增强学生听讲的方向性与注意力;
  3.反馈信息。教师讲授完某一内容后,通过提问检查学生理解与掌握知识的状况,以及时发现问题,采取“补救”措施,增强讲授的针对性与实效性:
  4.引起注意,学生长时间听讲,容易引起大脑疲劳,教师通过提问刺激学生,使其集中注意力,提高听的效果:
  5.巩固知识,在讲授完某一内容后,通过提问让学生迁移运用知识。使所学知识得以巩固消化。
  除此之外。传统提问也有组织教学、启迪思维、激励引导等功能,但在旧的以“教材”、“知识”、“教师”为中心的教学观念的影响下。提问为教师“讲解”服务的功能就不断得到强化,而那些有利于引导学生思考探究的功能则长期受到抑制。教师诊断学情是为“讲解”确定基点:制造困惑本来有利于启迪学生思维,引导学生探究,但由于它忽视为学生的“思考”提供信息引导。而且即问即答,不给学生思考的时间,学生就答不出或答不好,这样做的目的仅是为了给“讲”提供台阶,让学生注意听讲:反馈信息是为了检查“讲”的效果如何;巩固知识是为了通过迁移运用。让学生消化教师“讲”的内容。正是由于它重在为“讲”服务,为“灌输”作铺垫,不关注学生,不为学生思考创造条件,其诊断、反馈、迁移等功能大打折扣,其组织、激励、引导等功能就难以有效发挥。因而传统提问无法让学生改变被动接受的地位。难以促使学生转变学习方式从而自主学习、自我探究。在新课程背景下,我们要使提问适应新课程的要求,就要改进提问方式,拓展提问功能,使课堂提问在嬗变中实现功能的变革与转型。
  
  二、新课程背景下提问功能的拓展与转型
  
  传统提问的造惑、诊断、反馈等功能在今天仍有价值,但在新课程背景下,只有这些远不能适应教学的需要。这就要求我们应对其功能加以改造,要在有效发挥造惑、诊断、反馈等功能的同时,积极挖掘和大力开发提问的组织、激励、引导、开发、整合等功能,使其能促进学生自主学习与自我探究,促进学生从根本上转变学习方式。
  
  (一)着力开发提问的组织功能
  开发提问的组织功能,使其引导教学活动,引领学习方式。优化教学进程。提问是教师组织教学。引导学生学习的重要手段。但传统提问目的在唤起学生的注意,让学生听讲,其组织功能十分狭窄。教师难以通过它来组织学生开展自主学习、探究学习等多样化的学习活动。在新课程背景下,教师如能根据教学内容对整个教学进程进行系列化、科学化的问题设计。并在教学过程中根据需要适时调整。不仅能促进教学方式与学习方式的转变,还能优化教学进程,教师提高教学效率。如阅读前向学生提出导人性问题;阅读后向学生提出思辨性问题:学生在探求中遇到困难,教师提出启发性问题;讨论中学生意见不统一,教师提出导向性问题;在对话中发现学生认识有偏差,提出反驳性、质疑性问题;新知学习后提出应用性、检验性、迁移性问题等等。这样,就使整个教学过程形成了一个环环相扣的问题链,使教学各个环节都以问题为中心,能用问题为学生引路导航;就使学生在整个学习过程中都在问题的驱动下处于积极的思考状态,能通过问题持续不断地激活学生的思维,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
  
  (二)大力挖掘提问的引导功能
  挖掘提问的引导功能,使其既引导学生解决问题。又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既引导学生积极思维,又引导学生开展活动,探求规律、掌握方法。在传统教学中,灌输模式使教师忽视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教师提问要么只重“炮轰”,有时偏难,又不设置提示信息,以让学生产生悬念听自己“分解”;有时又偏易,教师提问只是为了给昏昏欲睡者予以刺激,其问题无需思考便能回答。有的教师在提问中虽也给学生一定的“提示”与“引导”,但这种“引导”目的是让学生严格按照教材的阐述或教师的讲解回答问题,因而教师精心设置提示语,极力“引套”学生按照教师设计的思路与限定的范围去回答。若学生的回答越了轨,教师还要想方设法把’学生的回答“扭”过来。这种呆板僵化、缺少开放性和发散性的提问貌似让学生思考,实际上是在给学生的思维套上一个既定不变的模式。经常进行这样的提问就会使学生的思维受到约束而僵化呆板:就会导致学生死搬教条,不懂应变,只会对号入座,不能灵活变通,这种教条式的“引导”也就失去了引导的价值,就不能促使学生自主学习,转变学习方式。适应新课程的需要。我们要大力挖掘提问的引导功能,使其不仅能引导学生思考问题,还能引导学生发现问题;不仅能引导学生积极思维,还能引导学生开展多样化活动:不仅能引导学生获取知识,还能引导学生探求规律,掌握方法,以从根本上转变学习方式。
  1.教师要注意问中有“惑”。教师提问应能让学生产生疑惑,能激发学生探求的欲望,能促使学生去自主探求问题和解决问题。如果学生面对“问题”无疑可探,不能引起思考,就难以有效开展自主学习、合作学习与探究学习,其学习方式也就无从转变,这样的“问题”就不是真问题,而是假问题。因此,教师在提问中要注意把握好问题的难度,设问的角度,尽量少问“是什么”,而应多问“为什么”和“怎么样”。因为“是什么”的问题在教材中往往有现成答案,其问题无惑可求,就难以给学生提供思考的空间与平台。
  2.教师要注意问中导“疑”,即通过提问引导学生自主地发现问题。因为学生在学习中若只能探求、解决问题,而不能自主发现、提出问题,就会离不开教师这根“拐杖”。就无法真正实现自主学习。这就要求教师在提问中注意把引导学生探究问题、解决问题与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统一起来,如教师出示一段材料,就可让学生先结合所学内容提问,并鼓励他们相互竞赛,看谁的问题提得好、提得巧、提得多,然后再让学生就提出的问题进行解答。又如在学生阅读教材时。可要求学生自问自答或相互问答。即使是教师提问也要注意引导学生发现与提出问题。如就某一现象或材料在教师提出问题让学生解答后,教师可再问学生:“我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