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8期

中学生物自主探究式学习教学模式初探

作者:宋平贵

考目标不清,太漫无边际,效果不好。于是教师提出这样一个问题:“这个现象与叶片的构造有什么关系呢?”这样学生便明白了,要从叶片的构造上查找原因,目标方向清晰,故能提高学习效率。
  3.以提供资料或工具的方式帮助学生克服困难。由于传统的教学观念和模式的影响,许多学生学习知识往往是孤立的,他们很少主动去想它与其它知识间的关联,因而学到的知识是支离破碎的。为此,在自主探究式学习中,教师在必要的时候要给学生以提供资料或工具的方式帮助学生克服困难,建立知识结构及相互联系。
  例如在学习《营养繁殖》时,课本陈述了压条时要剥去枝条中部下半圈树皮这一新知识。但绝大多数学生不能将其和有机物质在筛管内运输这一旧知识挂起钩来,也难以理解剥皮的意义。如果我们在学生阅读这部分新知识之前,用如提问、识别图例或实物、在图或文字之间连线等形式给学生提供对节瘤、树皮、有机物运输等知识进行再认识的机会,学生就容易把新知识与这些已有的知识挂上钩,理解新知识的含义,建构新知识的意义。
  4.以巧妙的暗示或提示帮助学生解决思路上的障碍。生物学中,有许多时候,新学的知识并不是与已有知识形成一对一的简单联系。这时候,学生要把新知识与已有知识联想到一块困难就更大。例如在《生物的生殖与发育》中学到了减数分裂的知识,知道在减数分裂第一次分裂的后期,同源染色体分开,随机地移往细胞两极,而不同对同源染色体之间是自由组合的。而在后来的《遗传和变异》中学到“基因的分离规律”和“基因的自由组合规律”,到F1进行减数分裂时,等位基因也是随机地移向不同的细胞,同时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产生自由组合。如果仅让学生阅读等位基因、非等位基因的行为,那他们联想到同源染色体,非同源染色体的行为就比较困难。这时,教师可给予以下提示:A、等位基因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上;B、同源染色体的行为与等位基因的行为类似;C、非同源染色体的行为与非等位基因的行为类似。在这种提示下,学生便可以顺利的形成联想。把与分离规律、自由组合规律相关的减数分裂知识顺利提取出来,建立新旧知识间的联系,建构新的知识结构及意义。
  
  (三)理解情境,分析解释
  在这一教学环节中,学生对自己探究所取得的资料、数据进行整理,对探究的结果进行描述、分析和解释;教师对学生的推理和解释进行引导,在一些关键环节“点”学生一下,以使其顺利地进行思考和推理。教师与学生在推理、解释上相互补充。最好采取在学生中讨论、辩论,或师生共同讨论等交流方式,引导学生自己去分析,去推导,且不可由教师“唱独角戏”包办代替,或由学生盲目摸索。
  此外。我们还可以用提示的方式、样板的方式、典型交流的方式等帮助学生克服实际分析解释中的困难,促使学生对探究结果的多重解释进行“辨析”、“求同”、“集中”,形成更深刻的认识。
  
  (四)走出情境,正向迁移
  学生只有将学到的知识应用到具体的情境中,才能得以活化和迁移。因此,在这一教学环节中,教师要求学生使用正式的略语、定义和教师以前提供的解释;鼓励学生在新的情境中应用或扩展概念和技能:提醒学生注意不同的解释,将已知资料的证据介绍给学生。如问学生“你已经知道些什么?”“为什么你认为……”。而学生则在新的类似的情境中应用新的略语、定义、解释和相关的技能;运用以前的信息提出问题、提出问题解决的方案,做出决定,设计实验;从证据中推导出合理的结论:记录观察的过程和结果;同学问相互检查对方的理解情况。因此,教师要树立“为迁移而教”的意识,要继续从多个角度、多个层面创设多种广泛应用的新情境,使学生的认知结构进一步整体化、灵活化、深刻化、具体化,从而帮助学生建构对世界的新的认识,增强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五)评价和反馈
  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完成了对某一知识点的学习。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过程和学习结果都有了一定的认识,教师应热情地鼓励学生进行客观公正地自我评价和信息反馈,从而进一步完善学生的认知结构,充分发挥每一个学生的自主性,挖掘出每一个学生的潜能,让每一个学生都能体验到学习的快乐与成功的喜悦,使学生真正成为适应时代发展需要的善于学习的学习者。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