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8期

生成性教学事件的处理策略

作者:王银水




  在课堂教学中,如果真正体现新课程理念,那么课堂活动的内容就更丰富,互动交流就更广泛。思维也更活跃,从而也必然伴随发生许多随机的、意外的教学事件。这类超出教师预料之外的教学事件称之为生成性的教学事件,简称为生成性事件。许多教师由于不善于随堂处理这类事件,从而影响到教学的有效实施。
  
  (一)生成性事件的分类与辨别
  生成性事件是在课堂教学的多向互动交流中,经过思考、分析和探究而产生的。它具有偶发性和即时性,所以处理一定要及时,否则不仅会浪费难得的教学资源,也会挫伤学生主动探究的积极性,还会影响正常的教学活动;它具有主动性和创造性,但不一定都有利用价值;同时它还具有多样性,所以要分门别类地加以处理。分类方法很多。但在课堂教学上,主要关注其表现形式和利用价值。从表现形式上。有显性和隐性之分:从利用价值上可分为:有效事件、无效事件和干扰事件。那么,如何判断有无利用价值呢?主要综合以下四个原则来判断。
  1.相关性原则。指跟正在进行的教学内容关联程度如何,尤其是对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的作用以及对达成三维教学目标的效果如何。
  2.启迪性原则。指对引发学生的思维、开阔学生的视野、打开学生的思路以及培养学生的能力等是否有启迪作用。
  3.典型性原则。指事件的本质联系是否明显、涉及的学生是否普遍。本质联系越明显,涉及的学生越广泛,典型性就越好。
  4.适应性原则。主要指两个方面:①跟学生现有的知识和能力起点是否相适应;②跟课堂教学允许的时间是否相适应。
  
  (二)教学设计的预设策略
  新课程实施的关键一步,就是如何在教学设计中体现新课程理念。更何况生成性事件的出现具有随机突发性,因此只有在课前预设充分,才可能在课堂上做到临变不慌、灵活应变。很多优秀教师在课堂上那么从容不迫、应对自如,除了有丰富的教学经验和教学艺术之外,很重要的一点是重视课前的预设,所谓备课要备学生也是这个道理。那么,如何进行课前预设呢?针对生成性事件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1.预设时间。根据学生的知识现状和近期的课堂表现,以及教学内容的难易程度、教师的教学设想、方法和风格等情况,备课时应预留一定时间,以备处理生成性事件,这样才能做到游刃有余、进退自如。如果教学时间紧张,可以通过取舍和整合教学内容来保证,毕竟要重视探究过程就要预设时间。这是被很多教师所忽视的,所以经常出现拖课或“教到哪里算哪里”的现象。
  2.预设问题。这里有两层含义:一是要预设递进式的课堂提问;二是要根据学生、教材以及教师自己等情况预设可能产生的生成性事件。但都要针对重点和难点内容。正如答记者问前要预设记者可能会提哪一些热点问题和刁难问题一样。不至于临场慌乱或用一句无奈的“无可奉告”了事。
  3.预设方法。这主要指从大方向上预设什么类型的生成性事件用什么方法来处理。这样才可能做到从容处理、应对自如。
  当然,生成性事件不可能通过预设而完全避免的,所以教学中还要根据实际情况随堂调整,必要时甚至不惜打破教学设计,但充分的课前预设至少能把握大局。
  
  (三)有效事件的利用策略
  正确地处理好有效的生成性事件对学生的发展具有重大的价值,尤其对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具有重大的意义,所以有效事件可以作为教学资源加以利用。但由于有效程度和表现形式的不同。所以要分别利用。值得一提的是,有效事件的问题并非一定是正确问题,错误问题有时可能更有效。关键看如何利用。
  1.及时充分利用。对符合前述四条原则的有效事件,教师应及时充分利用,并不失时机地跟学生一起深入探究。这不仅能解决学生的疑问。同时也让学生亲身体验科学的探究过程,培养学生的能力,而且还能极大地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很好地达成三维教学目标。
  案例1在一次高二物理“带电粒子在磁场中的运动”一课的教学中。当根据匀速圆周运动的条件推断出做匀速圆周运动的结论时。部分学生带有一丝茫然的神情,一位学生提出质疑:“作匀速圆运动的物体是要受到这种合外力。但受到这种合外力的物体是否一定作匀速圆周运动呢?是否可能做匀速率的非圆曲线运动呢?”随即有许多学生表示附和,说明多数同学对此存有疑惑,且又涉及重点和难点内容,显然这是一个利用价值很高的有效事件,于是我当即采用反证法跟学生一起深入探讨。耗时不多,收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2.适时适度利用。由于生成性事件具有偶发性和即时性的特点,所以不一定可以即时即用,要选择适当的利用时机。如果利用时机不成熟就巧妙地暂时搁置(本文后面有介绍);可以开发利用的生成性事件,在利用时也要把握一个“度”,不一定都要深入探讨,不要非搞“清”搞“透”为止,有时点到即止,留下一点余地、保留一片空间、埋下一个伏笔效果更好。
  案例2在高二物理“电势差、电势”一课中。当探讨电势能时,一个学生突然提出一个问题:“在一个正点电荷形成的电场中的同一点,放入正试探电荷具有的电势能大还是放入负试探电荷具有电势能大?”这个问题有一定的利用价值,但由于大纲对电势能的要求较低,所以进行了适度探讨,同时还作了一些提示性的设问留疑,供有兴趣的同学课外继续探究。
  3.隐性事件显性化利用。当教师意识到学生可能有疑问或觉察到一些异常现象时。就应先通过激疑诱导,把隐性事件显性化,然后加以利用。尤其在探讨重点或难点内容时,要多留意学生的表情和行为变化,往往可以捕捉到有价值的问题,有利于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收到很好的效果。
  案例3在案例1中出现的这个生成性事件本来是隐性的,当注意到“部分学生带有一丝茫然的神情”时,我就意识到可能隐含着一些问题。于是作了短暂的停顿,微笑着问学生:“这有什么问题吗?”发现一位学生想发言,就示意他,结果引出了一个很有价值的问题。
  以上是总体的利用策略。具体的处理方法还要根据实际情况而定,除上面涉及到的激疑诱导法、故作停顿法外,还有直接引用法、设疑反问法、将错就错法等,可以借用一些应急处理方法,这里就不再一一详细介绍。
  
  (四)无效事件的搁置策略
  无效事件是指对课堂教学没有利用价值的,跟正在进行的教学内容虽有一定相关性但不适应学生的知识和能力起点,或耗时很多课堂上无法做到的等事件。对这种事件就应该巧妙地采用搁置策略,这样既不挫伤学生大胆质疑的积极性,又能鼓励他们积极探究问题,还能保证课堂教学的正常进行。特别注意的是,“无效”仅界定于有限时间的一堂课,从广义来说,无效事件可能很有价值,因此搁置别忘启迪。具体方法主要有以下三种。
  1.暂时悬挂法。答应学生课下解释,或说明后面什么时候探讨,或鼓励学生课后自己去寻找答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