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8期

提高语文课程资源开发的有效性

作者:徐新星

此。教师要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素养,丰富自己的文化底蕴,让自己这一“活资源”不断优化发展。
  学生的体验是不可忽视的资源。如果语言文字不能和学生意识中鲜明的表象以及周围世界的事物和现象发生联系,那学生对语言的认识必然平淡、乏味。而唤醒学生的体验,则能使文本世界和现实世界得以沟通;使静态的文字在孩子的内心成为鲜活的形象。学生的体验,虽是隐性的、潜在的,但一旦唤醒、激活,它就能为学生的语文学习提供丰富的背景,为语文学习的个性化提供无限的空间,也为学生富有真情实感的习作提供素材。许多优质课,正是唤醒了学生的体验,才使得课堂充盈灵性。在当前有些教师重电教媒体资源、文本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忽视生命资源的情况下,我们有必要呼吁百般珍视“童心世界”,重视开发学生体验等生命形态的资源,让我们的语文课程真正适应学生的需要。为学生的生命发展服务。
  2.让身边独特的地域资源展现魅力。由于地域的差异和经济条件的不同,不同学校的老师可开发和利用的资源也不同。一些条件相对落后的农村学校没有丰富的藏书。没有现代的电脑网络,更没有博物馆、展览馆可参观,但这并不等于说课程资源就不丰富多彩。其实不同地域在资源开发上都是既有劣势也有优势。对于教师个体来说,对需要大量资金投入的条件性资源的开发可能是无能为力,但我们可以加强对独特的地域资源的开发。如,农村的孩子。可引导他们观察沟渠中小蝌蚪的生长和变化、听一听土腔土调的乡戏……城市的孩子,则组织他们开展。“小区安全状况”、“菜市场物价”等调查。总之,注重开发地域资源,不管在农村的,还是城市的,不管是经济发达的,还是薄弱的,都会让语文课程资源五彩缤纷、鲜活灵动。
  为了发现更多的优质资源,我们要建立起课程资源开发的共同体,让学生也成为课程资源的积极开发者。参与到资源开发的行列中。另外,教师还要构建起家校联系的桥梁。发挥学生家长、社会各行各业人士进行课程资源开发的作用,让课程资源在教师、学生和其他人员的协作中愈来愈丰富、愈来愈优化。
  
  (三)“优胜劣汰”——优势资源要“熬”起来
  并不是所有的课程资源都能直接拿来往语文课上装的。究竟哪些资源才是具有开发和利用价值的语文课程资源。还必须通过筛选机制的过滤才能确定。一般来说,筛选资源要考虑以下因素:
  1.贴近教学重点和教学目标的资源优先。学生需要学习的东西很多。远非语文教育所能包揽,因而必须在可能的课程资源范围内和充分考虑课程成本的前提下,围绕教学目标、教学重点的落实筛选课程资源。并且融合自身智慧对资源作增删、组合、改编等加工处理,使课程资源的利用促进教学目标的高效率落实。
  2.适合学生兴趣和实际水平的资源优先。只有符合学生发展需要、贴合学生水平的资源才是受学生欢迎的学习资源,才是有效的资源。如窦桂梅老师在《落叶》一课的教学中,和学生共赏香山美景,让学生扮演可爱的小动物在落叶上“爬”、在落叶下“藏”……让学生拓展阅读充满童趣的《秋姑娘的信》……这些资源的利用无不是切合了一年级小朋友的年龄特点和理解水平,因此能在有限的时间内增加了课堂容量。学生学得快乐、学得扎实、学得全面。
  3.符合现实条件和教师素养的资源优先。有效的资源必须是现实条件下能实现的、教师能够把握或组织操作的资源,不然会造成资源开发的无序、低效。如,有的不善于应用多媒体课件教学的老教师上课,与其被课件弄得手忙脚乱,不如改用挂图、小黑板出示或当堂画简笔画更为有序、有效。
  诚如美国课程专家泰勒所说:“只有通过利用每一种经验可能会产生的多重结果,才有可能使教学更有效。”我们筛选出的资源就必须具有高附加值,这样我们的语文教学才能走出“费、慢、差”的旧圈,实现“好、快、省”的飞跃。
  
  (四)“舍二为一”——课内外资源要“连”起来
  教材资源和其他资源只有相互联系,相辅相成,才能产生“1+1>2”的整体效应。因此在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时,我们要努力让教材资源和其他资源相融合,共同为教学目标的实现服务,具体要注意以下几点:
  1.以教材为本。要否定“教材中心”是对的,但是如果过于削弱教材的作用,把课堂教学的大部分时间花在课外内容的补充上,则也不利于学生语文知识的掌握和语文能力的培养。尽管教材中有的课文有一定的局限性,但毕竟是专家在大量筛选、反复斟酌的基础上确定的,教材中不少文质兼美的文章是学生学习祖国语言文字的极好例子,尤其是新编写的北师大版、人教版和苏教版的课程标准实验教材,都充分体现了语文课改的思想。因此,在目前条件下,教材还是语文教学的首要依据,也是最重要的教学资源。课程资源的开发要做到以本为本。扣本拓展,为本服务。教学中要把握好开放的度,首先要扎扎实实教好教材,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对教材语言的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丰富语言积累。在此基础上适当推荐一些与课文相关的内容让学生阅读,课堂教学就能详略得当、主次分明,学生的语文学习也就能既钻进教材,又跳出教材,既学得扎实,又学得灵活。
  2.以生活为源。语文教育不能脱离社会生活,不到生活的源头活水中去开发语文资源,语文就失去了生命力。大量的课外书籍都是对生活的写照。生活中常见的标语、广告、产品说明等,都可以让学生从中读到生活的经验,读到人生的哲理,学习语言的表达。像有位海边学校的老师开发和利用了“天下第一鲜——文蛤”这一生活资源。让学生观察之后,为它设计广告,让“天下第一鲜”声名远播,这一设计使语文学习和学生生活自然衔接,使语文学习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从而充满了生机,洋溢着生活的情趣。
  3.以发展语言为目的。语文教学的主要目标是发展语言,那我们课程资源开发和利用的主要目标也应是促进学生语言的发展。著名特级教师张伟提出了阅读教学的球形理论。即阅读教学要抓住“球心”,保持文字的向心力。抓住文章各组成要素之间的联系,体现文章的整体性,保持好这个“圆球”,达到“浑凝调和,周通一致”的境界。笔者觉得语文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也可借鉴球形理论,教材资源和课外资源也应经过老师的筛选、整合,成为紧密联系的整体,都为“发展学生的语言”这一“球心”服务,这样,就能进一步发挥教学资源的整体功效。围绕促进学生语言发展这一主题,资源的引入可遵循多退少补的原则。“退”就是对某些教学内容或环节从略或简单处理;所谓“补”就是根据实际情况,丰富或增添某些教学资源,使课堂教学呈现丰满立体的“球形”境界。语文课程资源的开发要充分考虑语文教育的特点,语文课程资源的利用,必须有利于让学生更多地、更深地接触语文材料。把时间和精力用在语言的感悟、积累和运用上,让学生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提高语文素养。从而既丰富了语文课程资源。又确保了语文教学保持姓“语”的本色。
  有探索就有收获,我们相信,广大教师在提高课程资源开发和利用的有效性的探索与实践中,课程资源开发的优势必将日益突出,学生的语文素养必将更加丰润厚重,语文课堂也必将充满智慧和活力。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