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8期

提高语文课程资源开发的有效性

作者:徐新星




  [摘要]语文课程资源开发和利用的实践所滋生的问题,值得我们关注和思考,主要表现在:昙花一现,缺乏持续性;本本主义,局限文本性;信手拈来,忽视筛选性;舍本求末,淡化语文性。要保证课改的全面实施和健康发展,有必要总结教训,思考对策,提高课程资源开发和利用的有效性。
  [关键词]课程资源开发有效性对策
  
  当前,随着《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的颁布和实施,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已成为广为关注的一个课题。不少教师课程资源意识日益增强,突破了圃于教材、困于课堂的封闭式教学,把教学与生活紧密联系,课内与课外有机衔接,为语文学习注入了生命的活力,这无疑是一大进步。但是,在课程资源开发和利用的实践中,也有一些问题值得我们关注和思考。
  
  一、课程资源开发利用中存在的问题透视
  
  (一)“昙花一现”——缺乏持续性
  有的老师对课程资源开发和利用的实践还只是短期性、偶然性的。往往在公开课教学中,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作为课改新理念体现得鲜明而突出,课堂也显得开放而有活力。但在日常教学中有的依然固守着教材,重复着“教教材”的昨日故事,造成许多有价值的课程资源的闲置与浪费。课程资源的开发就如昙花一现,只是瞬间的美丽,缺少了长期积淀和不断发展的过程,自然难以对学生语文素养的真正提高产生实质性的效果。
  
  (二)“本本主义”——局限文本性
  在语文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中,教学用书、参考资料等非生命形态的文本资源受到特别的青睐,但其他方面,如,学生、家长和其他社会人士等生命性的资源和具有独特乡土风情的地域资源,则往往被忽视,导致文本和鲜活的“生命”、“生活”之间还缺乏紧密的连接。语文教学虽跳出教材,但还未能真正植根于现实,满足学生的需要。
  
  (三)“信手拈来”——忽视筛选性
  对各种资源缺少价值性的判断、资源优劣的比较和筛选。不顾资源的价值如何,拿来就往语文课堂上装,缺乏对资源的整合和处理,使得引进的课程资源往往多而杂,或是和学生的理解水平不符,或是偏离教学的主要目标,造成资源开发和利用的低效。对学生文化意蕴的丰富、语文素养的提高不能产生理想的效果。
  
  (四)“舍本求末”——淡化语文性
  在资源的开发中有的老师忽视了语文课姓语的本质特点,语文课堂上在学生对教材所蕴含的语言信息未充分挖掘时,就抛开教材拓展延伸;课本的句子没读熟就一下子补充好几篇课外读物;没有感受到作品中生动的对象和优美的语言。又去让学生搜集交流有关资料。还有的老师在语文教学中引入过多的非语文的东西,偏离了“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的目标,淡化了听说读写等语文实践活动,虚化了语文学习的基础,忽视了语言的体味和积累。学课文如走马观花,浮于表面,眼花缭乱的信息在学生眼前一闪而过,“水过地不湿”。学生的学习也就显得浮躁而缺乏深入,不能扎扎实实提高学生对语言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二、课程资源开发和利用的有效性对策
  
  上述问题的产生。有的是因为老师脱离了语文课改的整体要求,孤立地来看“课程资源开发和利用”这一新理念,产生了认识的偏差;有的是因为在实践操作中随意性过大,没有从优化资源开发、提高资源利用实效的角度作深入探索。作为一项探索性的实践,问题的产生是可以接受的,但是要保证课改的全面实施和健康发展。我们有必要针对问题、总结教训、思考对策,理智地解决问题,从而提高课程资源开发和利用的有效性。让课程资源真正“优”起来。
  
  (一)“持之以恒”——资源意识要“强”起来
  没有课程资源的广泛支撑。再好的课程理想也只能停留在理论层面上。“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是《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出的基本理念之一。“语文课程应该是开放而富有创新活力的,应尽可能满足不同地区、不同学校、不同学生的需求,并能够根据社会的需要不断自我调节、更新发展。”这些课程理想的实现除了教材编写者的努力外,更多的就要靠教学的实践者——广大语文教师在资源开发和利用上作积极努力。从很大程度上讲。“课程资源的丰富性和适应性程度决定着课程目标的实现范围和实现水平。”因此,教师人人要增强课程资源意识,持之以恒地进行资源开发和利用的实践。
  1.资源开发,时时关注。写作时好题材的产生离不开作者平时敏锐的观察、长期的积累。教学中优势资源的产生,同样离不开平时的关注和丰富的积淀。教师要时时关注课程资源,练就一双发现和捕捉课程资源的“慧眼”,这样我们会发现课程资源无时不在、无处不在:春天那吐绿的嫩柳,夏天那盛开的荷花,秋天那飘零的落叶,冬天那纷飞的白雪……多彩的学校活动、温馨的家庭生活、真实的社会现象……再加之图书、影视、网络等等信息资源,都可以成为我们课程资源库中的内容。这些丰富的资源为我们课程资源的持久开发和资源优选奠定了基础。
  2.资源利用,人人实践。资源开发和利用的探索不能只局限于个别骨干教师。也不能只停留于观念层面,每个教师都要积极投身于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中,把它作为日常教学工作中重要的组成内容之一,天长日久地予以实践。只有不断地实践。才能有深入地思考和探索,才能不断发现问题,改进方法,也才能不断积淀经验,提高资源开发的有效性。当课程资源的开发成为老师们自觉、持久的行动后,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必能促进学生语文综合素养的提高。
  
  (二)“有容乃大”——开发领城要“宽”起来
  课程资源的载体不仅仅是以非生命的物化形态呈现的书面印刷品,它有着丰富的外延,我们要拓宽视野,让资源开发领域宽广起来,无论是自然类资源,人文类资源,还是社会类资源,无论是文本资源,还是人本资源,只要是适合的,都可以纳入资源库。
  1.让生命形态的资源体现价值。如果按照课程资源对于人的关系来看,可以把课程资源的载体划分为生命载体和非生命载体。我们既要搜集、筛选和利用纸质印刷品与电子音像制品等非生命形式的课程资源所承载的信息内容,更要重视教师、学生、家长和其他社会人士等生命载体形式的课程资源。因为生命载体形式的课程资源具有内生性,即它可以能动地产生出比自身价值更大的教育价值,在课程教学资源中有着特殊的作用。
  教师是重要的课程资源。教师不仅决定课程资源的鉴别、开发、积累和利用,而且教师自身就是重要的课程资源。许多智慧型的老师在自身以外的课程资源尤其是设备、设施等条件性资源严重不足的情况下,“化腐朽为神奇”,实现了课程资源价值的“超水平”发挥,像窦桂梅、王崧舟等著名特级教师的课堂那样充满活力与激情。他们的成功源自充分而恰当地发挥了自身的资源价值,以自己的智慧引发学生的智慧,以自身的情感激发学生的情感,使课堂成为“智慧和激情齐飞”·的活力场。因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