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10期

构建三课并重的体育课程结构

作者:何丽莹




  (一)构建三课并重体育课程结构的背景
  
  课程结构是课程目标转化为教育成果的纽带,是课程实施活动顺利开展的依据。我国现行的课程结构存在严重的不足。学科课程占据绝对主导地位,而经验课程则微乎其微;分科课程占据绝对主导地位,而综合课程则微乎其微;必修课程占据绝对主导地位,而选修课程则微乎其微;国家课程备受关注,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得不到实质性的开发。
  新一轮课程改革致力于优化课程结构,积极倡导增加综合课程的设置,重视学科知识、社会生活和学生经验的整合,促进学生认识的整体性发展,并形成把握和解决问题的全面的视野与方法。综合课程具有开放性、灵活性多样性的特点,可以把必修课和选修课更好地结合起来,减少必修课的门类和学习时数,为增加选修课创造必要的条件,可以为开发与国家课程相对应的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提供了较大的空间。
  体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从小学到大学都有开设。它的基本理念是:促进学生身心健康成长,激发学生体育活动兴趣,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以学生发展为中心,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关注个体差异与不同需求,确保每个学生受益。课程目标是运动参与、运动技能、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它是一门理论与实践、运动与知识紧密结合的综合课程,具有很强的实践性,符合优化课程结构的条件,属于课程结构调整改革的重点。
  
  (二)现行体育课程结构的现状
  
  几十年以来,我国的体育课程一直使用“体育必修课+两操一活动”的体育课程结构。随着社会的发展,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这一课程结构已不能适应社会的发展和教育改革的需要。受应试教育的影响,不少学校放弃对课外体育活动工作的领导和管理,“两操一活动”有名无实,流行于形式,甚至被叫停。据对200所中学的调查,64.3%的学校课外体育活动课的质量普遍较低,28.5%的学校每周只上一节体育活动课,22.9%的学校体育活动课形同虚设。一直以来,课外体育活动课是由学校体育组统一安排,以行政班级为单位组织集体跑步、做操,按规定内容集体活动,集合下课,只考虑统一要求,很少考虑学生的个性需求,传统的刻板的课外体育活动课的模式,已经跟不上时代的发展。
  “两操一活动”失去了应有的功能,学校体育的任务就落在了每周2-3节的体育课上。于是,一节体育课常常会有多个目标要完成。翻开我们的体育教学教案,教学目标一般都会有三个,即认识目标、技能目标和情感目标。以高二年级排球垫球内容的获奖教案为例:教学目标有提高垫球技术,提高判断来球及迅速取位能力;发展身体的协调性,提高学生自我选择、自我评价的能力;发扬团结友爱精神,共同进步,共同提高。在不同的教学过程,还有不同的过程目标。一节课40分钟,要完成如此多的目标,只能是顾此失彼,导致设置的每个目标都不能完全实现。随着体育课程改革的不断开展,“情境式”、“探研式”、“合作式”、“创造式”、“快乐式”等各种各样的教学模式层出不穷,学生还没有适应这样的模式又换那样的模式,一个学期只有39个学时,换来换去就被化整为零,使体育教学失去连贯性和系统性。以至上了十几年的体育课,什么也没有学到。有的教师对倡导的教学模式只是表面理解,追求形式,使“快乐体育”走入误区,一味地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和心理体念,以学生的意愿为主,学生想玩什么就什么,使体育课成了娱乐课、休息课。把“探研性学习”倡导的自主学习变成自学,体育教学成了“放羊”。体育课已不堪重负,无效教学率不断上升,教学效果日况日下。
  “体育课+两操一活动”的体育课程结构,不仅没能实现素质教育的目标,连最基本的增强体质,促进健康的任务都没完成好。近二十年来我国青少年的体质持续下降,学生近视眼仍然居高不下,心理承受能力弱、情绪调控能力差,以及糖尿病、高血压等成年疾病的提早上身。
  
  (三)构建三课并重的体育课程结构
  
  1.理论依据。体育课程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综合型课程,具有复杂的多层次的目标体系,它的多元性和独特性使得体育课程的结构模式设计相对复杂,多种教学形式相互交融、优势互补的结构模式是体育课程发展的必然。体育理论、实践、活动三课各具特点,有不同的内容、方法、制度和目标要求,既相互联系又相互制约,相辅相成,共同完成学校体育的目标。体育理论、实践、活动三课并重的课程结构,符合体育课程的特点,适应学校体育教育目标的要求。
  运动实践是体育课程最显著的特征,对基本运动技术战术和技能的掌握,虽然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同时也伴随着丰富的认识活动,是需要经过严格、系统学习的学科课程,也是实现体育课程目标最基本的要求。因此,实践课是体育课程的一个重要部分。
  体育也是人类文化的组成部分,它具有非常丰富的理论知识,比如人体生理学、人体解剖学、保健学、营养学、卫生学等方面的理论知识。通过体育理论教学,有助于学生扩大体育学习的知识面,获得体育与健康的知识和方法,知道体育之所以为体育的真谛,从而获得终身学习和科学锻炼的能力,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因此,理论课也是体育课程不可缺少的部分。
  活动课与实践、理论课是促进学生发展的两个不同侧面。活动课多侧重于学生的特长和个性发展,是实践、理论课程的深入和发展,更能培养学生的兴趣和能力,拉近学生与社会联系的距离,有利于促进身心健康,使学生获得才干,也保证了学生参与体育的时间,更有效的增强体质。由此可见,活动课是实现体育课程目标的主力部分。
  2.基本内容。体育实践课属于获得直接经验和真切体验的实验型学科课程。教学内容以运动项目的技战术实践知识,以及项目竞赛规则,身体测量与评价等体育实践的基本知识为主。任务是使学生掌握体育的基本技术、战术,从而提高学生的运动能力,为活动课打基础。授课形式以班级为组织,在场馆里进行教学活动,为必修课,授课以教材为依据,多侧重于学生共性发展,教学评价侧重考察学习结果。
  体育理论课属于传承人类文明,使学生掌握人类积累下来的文化遗产的学科课程。教学内容主要以人体解剖、生理、保健等基础理论知识为主。其任务是使学生获得健康的知识和科学锻炼的能力,为体育实践课和活动课奠定基础。教学组织形式是以班级教学为主的授课式教学。体育理论课作为必修课,授课以教材为依据。
  体育活动课属于获得直接经验和真切体验的灵活性、实践性很强的实验型活动课程。教师的角色应转变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辅导者和调控者,使各种体育活动能有秩序地开展。任务是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能动性、创造性、自主性,激发学生进行体育锻炼的兴趣,养成自觉锻炼的习惯。组织形式可以是学生根据自己的爱好和水平自行选择班级或协会,作为选修课,课程开展时间可以不固定,但必须规定时数,制订统一的评价标准。
  
  3.实施条件。每种课程结构的有效运用需要一定的条件。
  首先,充分的课时量是实施三课并重课程结构的关键,提高体育在学校中的地位,增加体育课程的学时,保证活动课的正常开展,将活动课列入教学计划,保证课程开展的时间。根据青少年的年龄性格发展特征,不同年龄阶段三课课时分配也应不同。如小学1-3 级的学生,刚进入正规的教育,体育知识、运动水平和组织能力相对较差,必须打好基础,掌握好体育的基本技术和体育与健康的基本理论知识,侧重实践课、理论课的学习。大学生已具备了一定的体育技、战术水平和体育与健康的理论知识,性格也相对稳定,组织能力强,课时的分配可以侧重活动课等,具体可参考(如图所示)。通过课时比例调整,课时量按适宜比例分配到三课中,使三课并重的课程结构模式的实施更具有实效性。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