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10期

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课实践与思考

作者:朱 琳




  在这些综合实践活动过程中实现了“三个沟通”:全员互动,人际沟通;教学整合,文化沟通;师生调适,心灵沟通;克服“居高临下,自以为是,卖弄学问”的倾向。树立“双主体”观念,在这个经济活动中,提倡平等互动交流,着眼“参与度、亲和度、自由度”,同学们在活动过程中不断探寻,改进做法,并且及时与教师沟通,老师给予及时而有建设性的意见,建立活动中平等交往的对话机制,把自己当作学生的朋友和引路人,在活动过程中可走到学生中间,看他们的活动进程,与他们进行的交流;在活动过程中还适时地对他们的做法进行赏识、肯定,这样做能树立起学生的自信心,因为在学生的心目中,老师的一句鼓励的话语或一个赞赏的微笑就是一束灿烂的阳光,或许能照亮学生整个人生。不强迫学生一定要接受老师的答案,在活动中学生的意见往往有其独到之处。
  在这过程中,学生充分发挥了学生的自主性、充分发挥了师生和生生的合作性,在选题、分工、收集筛选资料、整理合成小组调查报告的过程中都充分体现了他们合作、探究的精神。
  3.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能更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创造能力。
  著名心理学家维果茨基说:“活动和交往是发展的源泉。”的确,活动课是一门操作性、实践性、创造性、趣味性和社会性很强的课程,非常适宜对学生进行创造素质的培养,他们在活动中放飞想象,张扬个性,宣泄情绪;在活动中发掘潜能,学会交往,学会生活;在活动中发展思维,发展语言,发展健康的个性。
  活动课是对课堂的延伸,它的开展改变了长期以来单调乏味课外作业,充分地激发学生对于学习的兴趣、好奇心、求知欲、积极性、进取精神。他们是集思想感情和主观能动性于一身的人,思维活跃,容易接受新事物,勇于探索。针对这一特点,老师要加以指点、引导,让他们学会多元思维、形象思维、逻辑思维、逆向思维等,用丰富多彩的思维去创造丰富多彩的思想。比如,在“走进亲情”的亲子主题活动中,同学们设计编排了颇有意味的情景小剧;在“走进经济”的调查访问过程中,同学们的问卷,采访及课件的制作都显出了学生良好地创造力、想象力。这得益于综合实践课这一良好平台。
  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课与语文课堂教学相辅相成,它的展开有助于学生进行语文课的学习,它融时事、社会、文学等于一体化,有利于学生“大语文”学习观的形成,有利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培养,有利于学生“自主、合作、探究”这一学习方式的形成,利于学生创造性思维地发挥,更大层面地达到了“增强学生在各种场合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多方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这一目标,使语文教学有声有色,真正把语文教学推向社会,推向时代。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