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10期

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课实践与思考

作者:朱 琳




  长期以来,语文教材十几年不变,刻板而无生气;语文课堂一堂满灌,枯燥无趣;语文作业理性机械,单调乏味。这些压制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与积极性,扑灭了学生的灵气与活力。于是“误尽天下苍生”的讨伐直指语文,教材备受责难,教师备受拷问,教学方法备受质疑。时代的发展要求教材经典而又鲜活有生气,要求教师集学者、智者、主持于一身,要求学生形成新的学习方式,于是综合实践活动课昂然走进语文课堂。
  《课程标准》明确要求:“应增进课程内容与学生成长的联系,引导学生积极参加实践活动。语文教师要创造性开展各类活动,增强学生在各种场合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多方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指出,要“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这一表述就是要改变以往“三重三轻”(重知识传授轻能力培养,重记忆训练轻思维拓展,重老师讲授轻学生探究)的语文教学状况,希望通过综合实践活动课这种新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的能力。
  面对综合实践活动课,面对全新的要求,曾经彷徨无助、无从着手,但本着“增强学生在各种场合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多方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这一目标,我们苦思悬索,探寻筛选,设计组织了“走近三国”、“走近孔子(孟子)”、“认识自我”、“体验情感系列”、“走进经济”等综合实践活动。在这些语文综合实践活动中让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探究、动手动脑、交流合作,每一次活动都让学生通过自己的经验来建构自己对知识及客观世界的认识。综合实践活动课让学生回归生活、回归自然、回归社会,通过自己的活动、经验和合作开展学习来达到对知识的自我建构。
  回顾高一至高二两年来开展的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课,体悟到综合实践课的点滴妙处,它培养了学生良好的语文素养,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发挥了学生的创造力,是达到对知识的自我建构的重要途径。
  1.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课培养了学生良好的语文素养。
  特级教师陶伯英先生说:“语文课应以实践为主,认真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的能力。”而“语文素养”较之“语文能力”则有了更大的内涵。按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加涅的学习结果分类理论来分,就涵盖了言语信息能力、语文智慧能力、认知策略、动作技能及态度五方面的内容。
  (1)语文综合实践活动中,学生的言语信息能力得到较好地培养。在“走进经典”的阅读活动中,“摘抄精妙句”这一环节里,学生用读书笔记摘抄的方式积累了大量的优美词句,这正如蚕吃桑叶一样在不断地吸收,不断地丰厚自己的语言。如在“抄三国”这一环节中,学生摘抄了大量成语:乐不思蜀,望梅止渴,宝刀未老等;还摘抄了大量的歇后语:曹操吃鸡肋——食之无味,弃之可惜;董卓进京——来者不善(不怀好意);周瑜打黄盖——一个愿打,一个愿挨等。还摘抄了许多对联:同心协力救国扶危,上报国家 下安黎庶等,这些成语、歇后语、对联、诗词大大丰富了学生的词汇量,增加了学生的知识储备,这对他们的写作将大有裨益。而学生对“名段赏析”的简要品赏中,能学会有针对性地陈述自己的看法,剖析其中蕴含的道理,加强了学生思考能力的培养。
  (2)学生的语文智慧技能得到提升。在“走近经典”的阅读活动中,我们的设计目的之一是“以阅读带写作”,即每读一篇或一部作品后,学生都要写一篇作文(如读后感、赏析、随感等)。在“走近三国”的阅读活动中,每位同学都写了一篇《……我想对你说》的作文,使学生明白阅读的一个重要目的是运用,这也是阅读的终极目的,并不断要求学生学会修改自己写的作文,使之更好。正是在这样的要求下,李思欣等5个同学的这篇《……我想对你说》发表在《中学语文学习》第158期上。有了这些成功的例子,同学们对阅读后的练笔有了更大的兴趣与动力。我班的苏文骏同学在广州市版权征文大赛中《保护版权,人人有责》一文获得广州市一等奖。黄玉君、黄淑君、刘璟等同学参加“羊城晚报”社组织的手抄报比赛,以“我爱我家”这一作文入围决赛,文章登载在羊城晚报上。
  (3)认知能力在阅读活动中潜移默化。新课标强调自主学习,“应该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帮助学生提高学习的自觉性,逐步掌握学习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方法,“掌握语文规律”。通过“走进经典”这一阅读活动,学生从大量而广泛的阅读中慢慢体会出阅读的方法以及构思取材的技巧,也逐渐养成了阅读的习惯,提高了阅读写作的能力。
  (4)学生在综合实践活动中锻练了自己的语文口头表达能力。在必修1“认识自我”这一活动中,要求每位同学以“认识自我”为话题,写一篇演讲稿,利用早读课和课前5分钟进行演讲选拔,选出班代表参加年级的决赛,全年级同学都是听众,让每个同学都在这过程中得到听觉、朗读、发音、肢体动作等方面的训练,听说读写的能力都得以训练与发挥,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5)情感与态度在活动课中陶冶、升华。必修2“体验情感”活动,我们安排了“走进亲情”、“走进友情”、“走进乡情”这三个系列活动。让同学们从教材的参考阅读出发,阅读赏析相关的美文,收集相关的美图,寻找歌曲、视频,并辅以感恩、诚信等主题开展主题亲子活动。在这过程中,学生体悟到这些真情的美好,激发了每一位同学关注和袒露心中的情感的欲望,增强了将美好的亲情之爱、友情之挚、乡情之浓表达出来的勇气,调动了每位同学的积极性,尤其是面对与父母情感及沟通上的一些困拢,同学们都勇敢地敞开心扉,向父母说出真心话,表达对父母的感激之情。
  学生通过综合实践活动课能将知识自我建构得更好,也只有通过活动学生才会对情感有如此深切的体味。正如《语文课程标准》所指出的那样,开展语文综合性学习在于“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科技手段的运用,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初步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语文实践能力。”
  2.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课能更有效地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过去的语文教学活动学生大多被动听、被动记,教师与同学,同学与同学之间的合作、交流、互动也较差。《语文课程标准》强调了语文教学具有自主性。语文学习的自主性要求教师确立学生的自主学习地位,培养学生的主动深究的精神,引导学生自读、自悟、自我提高。提出要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这一新理念。
  综合实践活动课能更好地体现 “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这一理念,是形成“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的重要途径,有利于学生拓宽视野,丰富知识,砥砺能力,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体现了语文课程的价值追求,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在必修5“走进经济”这一活动中,从教材的参考阅读出发,老师先设计好了初步的活动框架:做课内参考阅读的读书笔记、确定小组的研究主题、拟出小组主题调查问卷、发出问卷收集材料、整理筛选材料写出小组调查报告、制出汇报课件、活动成果装订成册。在这过程中,老师与同学密切沟通,做好每一环节的落实跟进工作;学生之间充分发挥了自主、合作、探究精神。学生带上DV机,携着MP3,拿着纸笔和调查表,走上街头,步入商场,融入人流,他们展开了经济调查。在这过程中,他们曾被冷漠地拒绝,他们也曾招致怀疑,他们品着苦涩、尝着艰辛、嚼着委屈,但他们没放弃,在他们一次次恳切的询问中,在他们真诚的眼神里,在他们不放弃地微笑时,他们终于完成了调查实践活动。在这过程中他们学会了坚持,学会了忍耐,学会了沟通,学会了如何让人信任自己,他们更学会了自主完成一项任务,学会了合作互助,学会了探究思考。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