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11期

体验感情 拥有作品 走近诗歌

作者:应素娟




  [摘 要]初中作文教学在语文教学中占有很高的地位,因为它的成功与否牵动着整个语文教学。在作文教学实践中,有很大的收获。就是要让学生体验感情,因为作文是内心真情的流露;要让学生拥有作品,因为作品往往是作文素材的源头;要让学生走近诗歌,因为作文语言需要诗意的滋润。
  [关键词]初中作文教学 体验感情 拥有作品 走近诗歌
  
  作文是表达,是创造,是学生用自己的语言去表达所认识的客观世界。生活是写作的源泉,离开了生活,写作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作文不能真实反映生活,生活也不能化为作文的题材。而学生的世界、生活天地有多大呢?他们写作时总是文思枯竭,绞尽脑汁或搜肠刮肚,东拼西凑,长嗟短叹,然而常又是“江郎才尽”,自然文不成篇。每当批改作文到夜深人静,我总是感叹:语文教学难,而作文教学更是难中之难啊。于是这么多年来,我一直在尝试与摸索作文教学,不断总结经验。一路上,我拾取了点点滴滴。
  
  (一)体验感情:心有灵犀一点通
  
  我经常看到作文课上有学生捧着脑壳、咬着笔头在那里愁眉苦脸,一字一字地凑,十分痛苦。我看在眼里想在心里。我觉得作文课上,无论如何要激发学生思维和情感的“火花”,让这一“火花”照亮他所观察到的各种各样的生活现象,使它们显示出各自的思想光彩,从而唤起学生的表达欲望,以至文思泉涌,落笔成章。
  列宁说过:“没有‘人的感情’,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对真理的追求。”古人云:“缀文者情动而辞发。”“感人心者,莫先乎情。”这就告诉我们,情感是学生作文的原动力。我笃信这一点,所以决定布置学生做一篇以“亲情”为话题的作文。写作前,我与学生作了一次谈话,令我惊讶的是大部分学生对“亲情”认识不足,认为父母的爱是理所当然的,并没有深切感受,有的甚至不知道父母的年龄、生日。在这样的“学情”下,让学生提笔写“亲情”,岂不是逼着他“造假”?岂不是由着他“应付”?我决定想方设法开启他们感情的闸门。
  我让学生课后再次朗读朱自清的《背影》,感受那催人泪下的永远定格的画面,把这篇作文送给他们笔下的“亲人”,让他们的亲人来作出最好的评判。除了一位父母离异的孩子外,其余孩子都很兴奋,都对自己的文章作了认真的誊抄或者修改。只有那个学生含着泪对我说,五年前父母离异,父亲就不让他见母亲,从此母亲就杳无音信,他写了一篇《永恒的思念》纪念无法见面的母亲。
  此后的一个多月里,我陆续收到学生家长的来信来电,说他们读了孩子作文的感受,我给大家讲了推荐了一首诗——傅天琳的《梦话》:
  你睡着了你不知道/妈妈坐在身旁守候你的梦话,妈妈小时候也讲梦话/但妈妈讲梦话时身旁没有妈妈//你在梦中呼唤我呼唤我/孩子是要我和你一起到公园去/我守候你从滑梯一次次摔下/一次一次摔下你一次次长高/……
  确实,亲情就像一段旋律,它唱响在我们成长的每一个瞬间,拨动着我们童真的心弦。是呀,亲情是一个个音符,在我们成长的岁月里,它一路跳跃,一路欢歌。
  一石激起千层浪。这次作文,学生交得又齐又快,写得又深又好。一遍遍翻阅学生上交的作文,一次次地被文中流露出来的真情所打动。有学生后来在作文中写道:“由于老师在作文前的那一番感人至深的‘讲演’,让我懂得可怜天下父母心。不然我还一直以为,父母亲为我做的一切是应该的,我无需报答。然而,我现在明白了……”
  这篇作文我没有像往常那样批改,而是在看过一遍之后,发还给学生,有的激动不已,他们作了一次情感的交流。接着,我精心设计了一次“感恩的心”的主题班会,读学生的作文,读家长来信来电的内容,读《永恒的思念》。这堂课,让我和我的学生都永生难忘。他们深深感受到亲情无怨无悔付出的伟大,是的,我也受到了一次灵魂的洗礼,并且悟到了一点人文教育的真谛。
  
  (二)拥有作品:问渠那得清如许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是古人对作文素材积累的形象概括。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认为,阅读的意义不仅仅归结为掌握阅读能力,而应使之成为借助书本来观察、认识世界和自我的一种手段。
  纵观近年来一些中考、高考优秀作文,其中不少是和作者读熟、吃透某一部名著有着密切关系。2005年高考优秀作文《一曲红楼万声叹息》《晶莹雪寂寞林》和《我劝黛玉入入世》,虽不属同一话题作文,但三位考生都不约而同地从《红楼梦》中选取材料进行写作。如此优秀的习作出现,当然是和他们良好的阅读基础是分不开的。由此观之,从熟悉的名著及学过的课本中挖掘材料,也不失为选材的良策。于是,我决定让学生通过读书来写一篇评点人物的文章,在读与写之间架一座金色的桥梁。
  以前有位学生写过的一篇佳作《说英雄,谁是英雄》,我一直珍藏着。文章以“诸葛亮:你和你追逐的梦”“周瑜:你的心情,现在好吗?”“曹操:其实我懂你的心”三个小标题对历史人物既给予历史公正的评价,又带入自己对人生的思考,悟出一个深刻的道理:英雄也是人,在他们彪炳千秋的业绩背后也有一个世人难以理解、难以进入的内心世界。我把这篇文章读给学生听,他们无不颔首称好。我说那只是全部情节中的片段,没有什么了不起,反而对作品中某个人物的某句语言,某个动作,某种表情,甚至是一个细节化的眼神赞赏不已、激动不已、感叹不已。这两类人中,毫无疑问,后一类人容易在写作上获得成功,因为他们在阅读中掌握了怎样写作。
  此后我布置学生写一篇有关作品、作家的文章,请同学们先去“拥有”一部作品,然后写这部作品中的人物或作者,题目为《×××:×××》。据他们反映,这所以写出这么好的文章,是因为对《三国演义》的“拥有”。是“拥有”,而不是“熟悉”,更不是“知道”,这才是对任何一部优秀作品的真正阅读。知道一部作品很容易,比如《简·爱》,你只要把《简·爱》粗略地翻上一遍,你就会了解主人公简·爱在里德太太家、劳沃斯寄出宿学校、桑菲尔德庄园和圣约翰家的经历。而要拥有一部作品就有相当大的难度。只有当简·爱那种渴望平等的女性意识和对维多利亚传统的叛逆精神激起了你的共鸣,唤起了你对崇高人格的肯定与追求。这才是拥有了《简·爱》。
  眼见着学生们进入状态,我接着讲,俗话说:“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同一部作品,往往有一些人为作品中生离死别的场面而流泪;但是另一些人觉得这些几个星期内,跑图书馆和书店的特多。
  我品读这一篇篇习作,禁不住摘下几行——
  《林黛玉:寒塘渡鹤影》:“我失声痛哭,泪眼涟连,周围的一切变得朦胧迷离。刹那间,凹晶馆旁边的水塘突然开满了荷花,粉嫩粉嫩的花瓣总是在我眼帘萦绕,我想那应该是林姑娘温柔妩媚的脸庞……
  《三毛:梦里落花知多少》:人生最华丽的部分竟是她生命中苍凉的永恒。她无法逃脱现实的困局,使作品中的“三毛”毅然拿起笔墨的刀枪,杀死了生活中的“陈平”。那朵顽强绽放在撒哈拉上的奇葩,至今还是多少人难忘的梦里落花……
  我读到了从未读过的颇有意味的题目:《鲁智深:路见不平挥拳相救》《林黛玉:红消香断有谁怜》……阅读成了他们的良师益友,这足以让我欣喜了好一阵子。对呀,“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有了阅读这一源头活水,何愁天光云影不在你的笔下徘徊呢?
  
  (三)走近诗歌:润物细无声
  
  诗歌是世界上最美的花朵,历来有“文学之母”、“语言的钻石”之美誉。英国文学评论家马修·阿诺德在他的《文艺评论集》中说:“诗是人心的精髓。”我国古代教育家很早就注意到诗歌教学有着重要的意义。孔子劝他的弟子学诗,说:“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论语·阳货》)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