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1期
历史与社会课网络化课堂协作互动教学初探
作者:辛建军
[关键词]网络教学 协作互动 基本特点 操作环节 努力方向
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是以学生发展为本,学生发展是学生主体意识的觉醒和主体能力的提高。这就要求历史与社会课程教学必须构建适应新课程理念的生成教学模式,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发展学生的主体能力,促使学生潜能的充分发挥,进而达到“人的自我完善和发展”。信息社会下的教育环境同样要求历史与社会课程建构开放合作的教学模式。网络具有开放性和共享性的特点,实现了网状沟通和人机交互,打破了学习者孤独学习的状态。因而从历史与社会学科本身所具有的不可再现性和较其他学科严重存在的“师讲生听”的状况看,如何实现现代化教学媒体为历史与社会课育人目标服务的功能,就显得尤为迫切和重要。为此,笔者倡导开展网络化课堂协作互动教学。
(一)网络化课堂协作互动教学的特点分析
1.交互性学习。网络化学习环境的建成,为学生个人之间、个人与小组之间、小组与小组之间的交互、合作探究与共同解决问题提供了技术支持。每一个学生可以代表个人或学习小组对自己感兴趣的问题发表自己的观点,倾听他人提出的思想和意见,并以此展开讨论,生生互动。学生在网络课上可任意自主的学习,可查阅老师自编的网页内容,也可查阅网上资料或完成在线练习。人机互动,完全达到个性化、自主化的学习。学生将各类信息整合在一起,形成对事物立体、多面的认识,这一学科互动过程就是一个获取知识、分析知识、综合知识和创新知识的过程。
2.个别化教学。网络教学可进行异步的交流和学习,每个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知识基础与学习进度自定进度进行个别化学习,通过网络而进行的“人—机”交互、“人—人”交互,让学生自主探索、思考、发现,让每一位学生实时体验知识的发现和“创造”过程。学生的学习结果是学生自己发现或“创造”出来的,不同的学生根据自己的原有水平不同程度地“创造”出知识和能力,从而实现了个别化教学。
3.人性化课堂。虚拟的网络环境中,学习者可采用匿名的交流方式,每一个人的角色是平等的,自由参与和自由表达。因此,畏惧羞涩将不复存在,学习失败也不会变成难堪的事。这就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学习负担和挫败感,放松了学生的学习状态,释放了学生的真实想法,激发了学生的内在潜力。从过程角度讲,课堂教学不再是一个封闭系统,也不再拘泥于预先设定的固定不变的程式,学习者不是被动接受外在信息,而是主动地根据先前认知结构注意和有选择性地知觉外在信息,建构当前事物的意义。学生不是观众,更不是配合教师上课的配角,而是作为活生生的力量,带着自己的知识、经验、思考、灵感、兴致参与课堂活动,并成为课堂教学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从而使课堂教学呈现出丰富性,多样性和复杂性。
(二)网络化课堂协作互动教学的初步实践
根据历史与社会新课标的要求,网络环境的特点和建构主义的学习理论,以及历史与社会课程自身的综合性、开放性、区域性、实践性,我们将网络环境下的历史与社会课堂协作互动教学表述为“情境设计—问题发现—主体探究—协作学习—总结拓展—迁移运用”六个环节,并以《帝国新政》教学作实践探索。
教师与学生进行教学活动的先后顺序,即我们平时所说的教学程序、教学步骤、教学过程就是上面所说的六个环节;教学内容的层次关系、教学过程的逻辑关系是两条暗线;教师教学、学生学习交织成一条明线。所有的活动基于网络资源。具体设想及操作如下:
1.情境设计。网络学习环境必须有丰富的学习资源支持,除了教材提供的文本、图像以外,教师设计的一些与学习主题有关的媒体资源和相关网站学习资料,如图片、文字、动画、音频、视频文件等,都是学生很好的学习载体。协作学习使用的技术包括以下几个方面:教师利用电子白板让学生共同学习;在服务器上提供公共的讨论区,学生可以公开讨论,发表意见;通过BBS进行网上的实时在线讨论;通过主页链接到教师或同学的主页上,在主页上留言或通过E-mail将意见广播出去;在QQ上创建群组,将学生网上聊天的兴趣和技能迁移到讨论学习中等。建构主义认为:当信息渗透于有意义的情境之中的时候,当提供对知识的运用机会的时候,当创设隐喻和类比的时候,当给学习者提供能够使其产生与其个人相关联的机会的时候,学习者就能进行理想的学习。每一个学习者都是基于知识和经验的背景而整体的建构知识。在《帝国新政》第一课时的教学中,我们应该把整节课的知识点归结为唐帝国的建立、发展、高潮、结束,并对该帝国的概况做一简单介绍。接下去,呈现给学生的是帝国前期(唐太宗李世民统治时期)、中期(武则天、唐玄宗统治前期)、后期(唐玄宗统治后期)的照片及一些文字材料。如前期“情境”:①唐太宗李世民的肖像;②名言:“水能载舟,亦能履舟”“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③隋朝末年,李世民的一些杰出表现,以及农民战争的情景图片(显示战争的残酷,人民群众力量的强大)。另外,创设情境不是为创设而创设,而是为网络环境下历史与社会教学的信息提炼环节作铺垫。
2.问题发现。问题的发现建立在信息筛选和提炼的基础上。所谓信息提炼是指对师生、生生互动中呈现的材料、信息,经过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表及里,由此及彼地整理加工,提取其有效信息。历史与社会信息提炼的过程是技能层次的学习方法的形成过程。如搜集资料的能力、运用逻辑方法进行判断和推理的能力,从整理资料、运用资料构建论据到得到结论的能力,都将得到有效训练。本课在该环节的实践表现为:各小组自行推选负责人;确定个人分工;通过查阅资料(包括文章、书籍、视频、网站等)、协商讨论,将各组的研究成果制成幻灯片形式,幻灯片要求鲜明的体现本组的论点和论据,图文并茂。教师在其中应该扮演引导角色,引导学生走出对信息提炼无从下手的困境。最后,学生发现的问题主要集中在“贞观之治”社会和谐局面的出现是否是唐太宗李世民个人的功绩和如何评价三省六部制两个方面。
3.主体探究。该环节主要落实在分组探究上。在《帝国新政》教学中笔者注意引导学生从各个方面对唐朝兴起的原因进行分析、评价。班级学生根据个人兴趣分成三个大组。第一组研究帝国前期、第二组研究帝国中期,第三组研究帝国后期。各组分别从政治、经济、文化、对外交流等四个方面进行分析和评价。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组织、参与、指导、研究。对学生的质疑,应该以学生自己的解疑为主,对学生解决不了的问题,教师或与学生共同研究,或适时加以引导、点拨,但决不可能代替学生思考。
4.协作学习。“协作交互”就是将一个班级分为若干小组(网络小组),每个小组又由若干名学生组成,形成一个小规模信息交流网络,个体通过小组成员间的合作、互助及单干完成学习任务。最后以小组的活动(成绩)与其它小组进行竞争、交流,互相促进,互相启发,各个网络小组和教师共同组成课堂教学信息交流的大网络。在《帝国新政》的教学中,先由学生把小组内没有解决的问题输到各人电脑上,并由学生按课本内容先后编上序号。对每一个问题全班同学都可以发表自己的见解,举例说明自己的观点,甚至可以辩论。具体安排如下:第一阶段,每个组的同学按照事先的分工各司其责;4~5位同学重点看学习网页,提出丰富、修正本组讨论成果的意见,并写成讨论成果的补充说明稿(小论文形式或幻灯片展示,辅以文字说明);1~2位同学重点看本组补充说明稿,将本组的论点、论据加以完善,并准备好陈述本组观点;1~2位同学负责对其他组的质疑;1~2位同学专门收集别人对本组的质疑,确定回答哪一个问题,并准备进行回答。最后本组同学互相交流为展示成果做准备。第二阶段,首先各组由负责发言的同学向全体同学陈述本组的观点,即从他们组讨论的那个方面的角度出发评价帝国发展时期。其次由负责收集质疑的同学回答一个问题,回答的问题应服务于本组的讨论成果。最后,由负责对其他组的质疑的同学提出一个问题,要求提出的问题有针对性,找出其他组讨论果中的漏洞。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