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1期

学、思、研:教师专业发展的阶梯

作者:张 影 丁翠娟




  [摘 要]教师专业发展有助于课程改革的推行和教师职业地位的提升。向专业化发展的教师首先要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在学习中进行反思和研究。只有学、思、研相结合,才能顺利实现教师专业发展。
  [关键词]教师专业发展 学习 反思 研究
  
  新课程的实施需要专业化的教师,教师专业发展不仅是社会发展的外在要求,同时也是教师自身成长的内在需要。把教师定位为专业人员,才能充分激发教师的潜能,从而达到提升教育水准的目的;对教师而言,教师专业发展是提高自己职业地位的有效途径。专业型的发展要求教师要从经验型成长为专家型,从单一型向全能型转变的道路,在教师的专业成长过程中,学习、反思加研究的模式是一条可行的成长阶梯。
  
  (一)学无止境:做学习型教师
  布兰克曼(Blackman)给“教师专业发展”的定义是:不论时代如何演变,也不论是自发的还是受赞助的,教师始终都是持续的学习者,这种学习就是“专业发展”。美国学者伯克也曾说过:学习的特权和帮助他人学习的特权,乃是教师工作中最令人感到兴奋与刺激的部分。没有学习,就不会有发展。教师的专业发展,实际上是一个把学习贯穿终身,不断更新,不断完善的自觉追求的过程。党的十六大报告提出了“形成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新的教育发展目标,作为新世纪的人民教师要率先成为优秀的学习者,必须学会学习。
  过去人们时常把教师比喻为一桶水,如今仅有这桶水已经无济于事。因为随着社会的飞速发展,各种新事物,新知识不断涌现,传统的观念和知识都在经受这新生事物的挑战,知识的更新率是惊人的。据调查:一个刚入学的大学生,在他四年期满毕业时,知识的淘汰率为50%,因此教师作为教育活动的承受者,作为文化延续的传承者,作为培育人才的教导者,墨守成规,显然会跟不上时代的步伐。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交的报告《教育——财富蕴藏其中》指出:“我们把即将来临的世纪认作是这样的一个时代,在这个时代中,遍天下的所有个人和公共机构将不仅把追求知识视为达到某种目的的一种手段,而且每个人也都会有抓住机遇进行学习的可能性,这意味着我们对教师期待更高、要求更严,因为这一设想的实现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们。”新世纪的发展对人的学习提出的要求是前所未有的。教师要适应和促进社会的发展,必须成为学习型的教师。作为专业化发展的教师,应该顺时而变,不断开拓和创新。
  1.在教中学,以学促教,教学并进。教师作为教学活动的承担者,不仅要教学生学,而且自己也要学习。学好是教好的前提,一个会教书的教师必然是一个会学习的人。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难免会遇到各种各样的疑惑和问题:教学中有不知道的知识,课堂中有难以管教的学生,有的学生不爱学习成天打游戏,有的学生道德下滑等诸如这样的问题时刻都在困扰这教师,那么遇到这样的问题怎么办?古语说的好:“困而学之”,“学,然后知不足”。学习能够帮助教师正视自己,启迪智慧,由不知到知,由知少到知多转变,日积月累,教师将不再是一个水桶,而是一汪汩汩而流的不老泉。学习的方法有很多种,许多优秀的教师都是通过参加各种学校培训,和名师交流接触,不但增进了知识,而且也获得了更高的学历;他们在教学之余,喜欢逛书店,泡图书馆;无论是区市还是学校、年级的教学研究活动都热忱参加。“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怀着一颗对教育认真负责的心态,带这对知识热切渴求的期望,在教学中发现问题,在学习中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从而提高教学能力,促使知识和教法的不断改进。陶行知先生经常自励勉人的一句格言就是“活到老,做到老,学到老,教到老。”他说:“我们做教师的人,必须天天学习,天天进行再教育,才能有教学之乐而无教学之苦。” 只有把学习当成一种态度,一种职业生活方式,教师才能在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上不断地求进求新。
  2.学知识,学做人,学做事。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出了现代教育的目标:要求受教育者通过现代教育,要学会做人,学会做事,学会共处,学会学习,且掌握一技之长。教师要引领学生向这个目标迈进,首先自己要身先士卒,成为一个有知识、有德行、有合作精神的人。作为一个教育者,首先要学知识。一个理想的教师在具有一定专业方向、学科方向知识的前提下,还应当具有广博的基础文化,那种“画地为牢”、“直线式”的知识结构,不是教师合理的知识结构。教师只有拥有精湛的专业知识加上广泛丰富的学科外知识,才能满足学生的学习要求,才有可能让教育教学焕发出生命的活力。其次,学做人,要具备良好的德行。对教育事业要热诚,对同事要热心,对学生要热爱。以身立教,为人师表。每一个教师都要认识到立业德为首、执教品为先的重要性,提高修身立德的自觉性。最后,学做事,有合作的精神。知识经济时代要求教师要有合作的意识和能力,彼此信任的诚意和开放的学习心态,学会合作学习,共同构建教师合作文化。根据需要,教师可以自愿结合,也可以由学校进行分配,从而使教师在共同学习中共同成长。
  
  (二)思而得之:在反思中寻求真义
  实现教师的专业发展,学习与积累要伴随终身,这是应该坚定不移的。那么教师应如何学习和积累呢?学习和积累的关键在于反思,建构主义者也认为,学习不是一种刺激—反应现象,它需要自我调节,以及通过反思和抽象建立概念。约翰·杜威认为反思是“指对任何或假定的知识形式,根据支持它的基础和它趋于达到的进一步结论而进行的积极的、周密的和持续的思考”,“包括这样一种有意识和自愿的努力,即在证据和理性的坚实基础上建立信念”,反思活动的阶段是“一种得以产生思维活动的怀疑、犹豫、困惑、心理困难的状态;一种为了发现解决这种怀疑,消除和清除这种困惑的材料而进行的探索、搜集、探究的行为。”从杜威的论述中,我们可以认识到反思是反思者主动做出的对外部知识经验的一种探究、自省的思维活动,它具有一种主人翁式的、积极的追求发现意识,在有问题所引起的困惑中进行深入的探究、实践,寻找真理。
  1.教而不思则罔。专业成长的教师应该具有这种反思的思维和品质,做一个对教育负责的反思型教师。一个教师的头脑如果只集中在狭隘的教学行为里,仅停留于只教不思的肤浅表面,那么这样的教师是没有责任感的,也只会导致教学的枯燥和乏味。反思型的教师是应该经常对自己工作的对象、目标、原因、教学方法、教学过程、教学结果进行审视和反思,使自己的教学行为成为一种反思型实践。通过写课后记,反思自己的教学设计是否合理,教学方法是否得当,教学内容的重难点等是否突出;通过写反思札记,分析教学的成功和失败的经验,全面、客观地评价教育教学行为。教师以批判的眼光反观自己的教学行为,和自己原有的经验、认识进行比较,才能在比较中知其不足、找到差距,继而激发学习和向上的动力。
  笔者认为反思型教师应该具备以下品质:
  (1)在教学中探究。新课程改革赋予了教师很大的自主权,教师的角色也从传统教学中“复制者”、“搬运者”向“引导者”、“探究者”、“创造者”转变,新课程的动态性、开放性、生成性要求教师要积极地参与到教学实践中去,合理组织教学内容、灵活运用教育方法,时刻关注教学的过程和质量的评价,不断地在教学中实践、反思、再实践、再反思。
  (2)在理论中批判。古人说过:“尽信书,不如无书。” 反思型教师必须有意识地从批判的视角去阅读,学会与书本对话,从日常的教学事件中,从固有的教学理论中,找到闪光点,或是含混的、矛盾的地方进行思考;对一些教育理论和现象要有怀疑的意识,不唯书,不唯上,不盲从,在怀疑中批判,在批判中思考,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