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2期

脑科学与课程教学(续)

作者:白月桥




  [摘 要]脑的结构与功能是极为复杂的,脑干、边缘系统和新皮层是脑的主要结构。细胞是脑组织的最小单位,可分为神经细胞和胶质细胞两种。可塑性、关键期、髓鞘化、神经元修剪,是脑的根本特性,现代脑成像技术揭示,不同教学科目反映在不同的脑区。课程教学可以进行脑区定位。要把脑科学的研究成果作为课程教学编订和实施的主要理论根据。
  [关键词]脑的结构 脑的功能 脑细胞可塑性 关键期 脑功能定位 教学科目脑区定位
  
  (一)脑的基本结构及其功能详见2008年第1期
  (二)课程教学的脑理根据详见2008年第1期
  (三)课程教学的脑区定位
  课程教学的脑区定位是个复杂问题,它既与脑的结构和功能密切相关,又与学科内容和教学方式紧密相连,并涉及心理学和脑科学的不同学派。课程教学的脑区定位,是指不同的教学科目在奥妙复杂的脑海中各处哪一个区域。要对教学科目进行脑区定位,首先要用辩证唯物主义科学发展观研究脑结构与功能的历史演化,其次要用辩证的观点分析脑科学和认知科学的各种学派。
  统观中外认知科学和脑科学的研究理论可知,大脑功能定位说和大脑功能统一说是两个相互对立的学派。“功能定位说”学派认为,脑的结构极为复杂,从脑的表层整体来看可分为若干脑叶和小脑等,从其纵向解剖来看可分为新皮层、旧皮层、脑干和脊髓等,脑的这些不同结构都有各自特定的独立机能。功能定位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有法国的布洛卡、德国的威尔尼克和我国清代刘知等。美国斯佩瑞大脑左右半球的理论以及和斯佩瑞合作的学者以后提出的脑功能“模块”的理论,原则上都属于大脑功能定位说。与大脑功能定位说相反,“功能统一说”学派认为,从解剖学上看大脑虽有生理结构上的不同,但整个大脑在机能上没有部位差异,而是作为一个整体发挥统一的功能。这一派代表人物有法国生理学家弗卢龙和美国心理学家拉什里等人。
  我们认为,大脑功能定位说和大脑功能统一说都有科学合理的一面,同时又都有片面性绝对化的一面。辩证唯物主义的科学发展观是我们研究脑科学并分析各学派的基本哲学观点。客观的讲,人脑的各不同结构和功能既有相对的独立性,同时又是相互协作和相互制约的。例如大脑左右两半球,随着人类的发展和脑的演化,脑的左半球侧重于语言、言语、计算和逻辑等机能,而右脑侧重于人面、物体、图象及环境、空间等机能,但是左右脑又是相互协作的和不可分割的,拥有巨大纤维束的胼胝体,在其间架起了交流信息的超高速公路。
  课程教学科目的脑区定位和脑结构与功能的区域定位,是两种不同性质的定位。两种定位虽有性质的不同,但又密不可分。辩证唯物主义的脑结构及其功能的定位,为课程教学科目的脑区定位提供了理论基础;而课程教学科目的脑区定位,是脑结构及其功能定位的具体表征。最新的研究脑结构与功能成像技术的运用,能使我们直接观察到基础教育的不同科目在学生头脑中不同区域的反映,观察到运用不同教学方式时在学生脑神经系统所引起的变化。下面着重研究几个主要学科的脑区定位,不过需要说明的是,我们所说的脑区定位是以辩证唯物主义哲学为基础的。
  1.语文科的脑区定位。语文学科和语文、语言和言语都是些密切相关而又不尽相同的概念。语文科即语文学科,是培养理解和运用本族、本国和外国语言文学能力的学科,以听、说、读、写能力的培养为主要目标。语言是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而产生的人们交际和思维的工具,可分为外部语言和内部语言,言语是指语言在交际过程中的实际运用。这些基本概念虽有严格区别,但总体来看大都属语文科的研究范围,它涉及的脑区是有共性的。语言是随着人脑新皮质层的出现而产生的,人类的声音可以发出200个元音和600个辅音。当今世界除方言外大约有6500种语言。人类之所以具有高超的语言能力,并借助言语进行交流,这是因为人脑的结构与功能具有其他哺乳类动物脑所没有的特定脑区及其神经系统。
  人的智能的发展受先天遗传和后天环境教育的制约,特别是后天的因素更具有决定性。其实语言也是如此。在语言中,音素是构成声音的最小单位,不同音素合起来便构成音节,由音节构成单词,最后再由单词构成句子,从而进行言语交流。在上个世纪五十年代,就有一位美国语言学家提出,小孩子之所以能模仿成人的语言学会说话的语法和句法,这是因为人类生来在头脑中就有一个遗传“模板”,这个模板就像小老虎天生就会追逐猎物一样。婴儿学习语言就是把他所听到的语言添加到母语的模板上。虽然人们对于语言模板说有很大争议,但语言学家对婴幼儿的口语发展规律,对大脑掌握语言的区域和机制,的确有了更深刻的研究和了解。
  婴幼儿口语发展的一般规律是:6个月前后能辨别音素;12个月前后能将字词与其意义联系起来;1岁半能区别名词和动词;2岁能了解语法功能;2岁半到3岁大部分语言和言语活动规律转移到大脑左半球脑区定位。脑科学证明,婴儿脑中的神经元可以对地球上6500种语言中任何一种语言的声音均能作出反应,这就是说婴幼儿语言的潜力是无穷的,但是有一个关键期。一般来说,儿童学习第二语言的关键期是从3岁到10岁。在这期间能学到非常标准的外语,不受母语的干扰,否则将是困难的。现代脑成像技术找到了困难的根源,这是因为,如果在学习第二语言的关键期学习外语,负责语言的脑区对二种语言的语音同等对待,均有反应,而且母语和第二语言的表征部都在额叶的布洛卡区。如果错过关键期到青春期过后再学外语,一是负责语言的脑区不再对其他语种的语言有所反应,二是司管第二语言的脑区和原先司管母语的脑区不同。脑科学告诉我们,婴幼儿的脑神经元具有同时学习几种语言的属性。可见第二语言精通的程度不在于学习时间的长短,而取决于是否在语言发展的关键期学习。
  负责语言的脑区存在于大脑左半球的皮质层。这一点在运用现代脑成像技术之前人们就有所了解。1861年,法国外科医生布洛卡注意到,大脑左额叶受损可导致语言产生困难,甚至完全丧失语言表达能力,患者只能发哑音。后来人们把这一脑区命名为布洛卡区。布洛卡区位于左额叶后部,其大小如同一枚银元。1871年,德国神经病学家威尔尼克发现,左额叶受伤的患者虽然能说话,但言语混乱,语无伦次,语义不清,后来人们把这一脑区命名为威尔尼克区。威尔尼克区位于左耳上方,其大小如同一枚银元。布洛卡区和威尔尼克区是大脑左右半球的两个主要语言加工中心。如果说这两个脑区有更细的语言功能分工的话,这就是布洛卡区负责储存单字、词汇、语法或母语句法,而威尔尼克区则负责语言感知和语言意义。不过现代脑成像技术研究证明,语言和言语的发展及运用远比这个要复杂得多。例如,在产生一个口语句子的过程中,不仅要调动布洛卡和威尔尼英两个脑区,而且还要有分布在左半球的其他脑区和神经网络参与。名词通过一种神经类型的加工处理;动词则需要另一种神经类型加工处理;句子结构更复杂,甚至需要动用更多的脑区参与,语言的形象性还要由右半球完成。这就是我们以上说的,在脑区功能定位问题上,要用全面辩证的哲学理论为指导,不能孤立片面地看待脑区功能分工。
  今天脑科学关于大脑的语言区域,有了更深的研究。据2005年日本《读卖新闻》报导,日本东京大学语言脑科学家酒井邦嘉发现,大脑在逻辑思维、理解文章、掌握单词、区分语调时,不同的脑区具有不同的功能,思考语法时前额叶下部活跃,区分语调时侧额叶上部活跃,在处理语法、文章、单词和语调各方面,各有不同的脑区担任。据此,他绘制出一幅有关语言的脑功能“地图”,称为“大脑语言地图”。语文学科是学校教育的重点学科,我们应当把脑科学研究的最新成果作为指导和解释语文科建构和实施的理论基础。
  

[2]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