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2期

品德教学主题活动的设计

作者:林 玲




  《品德与生活(社会)》课程标准指出:《品德与生活(社会)》课程是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以培养品德良好、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为目标的活动型综合课程。活动性是这门课程的显著特点之一。现行教材增加了大量学生活动的内容,把“学科”和“活动”这两类相对独立的课程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并且都是以主题内容构建单元。《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提出的课程目标、内容标准均在主题活动中落实。因此,活动设计是否科学、活动主题是否恰当,成为品德课堂活力与效果高下的关键。
  
  (一)选定精彩恰当的主题活动名称
  
  现行品德教材普遍采用以话题引发学生思考、研讨,进行自主学习的形式,话题除单元题、课题外,在每个课题下又以主题词的形式,呈现了多个小话题。活动主题的设计,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结合话题或小话题来构思、制定。实施中要注意以下几点:
  1.活动主题的确定要注重精彩性,要有吸引力。如四年级下册有一个教育主题《怎样到达目的地》,其中知识与技能目标是“知道交通工具各有特点,学会恰当地使用交通工具”。这个活动主题可以设计为《交通工具擂台赛》:交通工具都夸自己是最棒的,请看看他们是怎么夸的?学生可以在表演和讨论中明确交通工具各有特点。
  2.活动主题的确定要有针对性。要深入认真地研究学生,分析把握学生,包括学生的知识基础,身心发展特点。苏姆林斯基说:“要在很长时间内用心灵来认识你的学生的心思集中在什么上面,他想些什么,高兴什么和担忧什么。这是我们教育事业中的一种最细腻的东西。如果你牢固地掌握了它,你就会成为真正的能手。”因此,在设计主题活动的过程中,应根据学生的需要、动机、兴趣和直接经验来设计、实施;从本班学生的生活环境、思想状况中提取当前最重要的内容,并且做出准确的判断。只有通过对学生认识、情感、行为的分析,对生活现实的需求的了解,才能够更清晰地认识到品德教学所面对的问题,找到了问题就能够有针对性地寻找解决之道,从而为选择主题活动目标和方法提供依据。主观臆断的策划者是不可能做出成功的设计的。三年级教材《平安回家》这一主题,针对本年龄段的孩子开始独立上学的情形,可以设计这样一个主题活动《爸爸妈妈的叮咛》:同学们,当你们独自外出时,爸爸妈妈常常会叮嘱你什么?通过学生回忆父母的叮嘱,将交通规则与学生的生活需要联系起来。再把学生带入自己生活相关的社会环境中,走向社会,在活动中去观察交通知识,使学生进一步体会和应用交通知识,达到教学目的。
  3.为主题活动选定一个合适的名称。名称确定一要“精”,应言简意赅,突出中心。名称要能充分表现活动要达到的目标,必须与活动目标相一致,一个精彩的活动名称能使老师、学生增强活动的目的性,它对整个活动起着指导作用。二要“趣”,活动名称要能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透露出的活动主题的信息要独特新颖,有鲜明的个性,能通过题目来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
  
  (二)拟定小而精炼的主题活动目标
  
  在活动教学过程中,主题活动目标可以进行分解,从小处着手,以小积大,见微知著。
  1.明确要解决的问题,分解主题目标。品德教材每一课就是一个大的主题,达成每一课大的主题所要解决的问题就是主题活动的具体目标,或分目标。如《祝你生日快乐》这一课,教材所设计的情境中有一个生日策划活动,这一主题活动旨在让学生懂得关爱同伴,分享快乐,在实践中培养交往能力,培养儿童的爱心。这样一个主题活动,可以分解为两个子活动,将目标细化。活动一是“为你送上我的爱”。让学生学会用自己诚挚的心、朴素的爱、喜欢的方式传递友情;活动二是“我们好快乐”。在交流中让学生分享、体会集体友谊的可贵。只有分解了主题目标,将每一个主题目标落实,才能一步一个脚印完成教学任务。
  2.主题要单一。这里是指主题的切口要小,挖掘要深,可行性要强。设计每个活动时,要明确活动的目的、落脚点和价值。充分考虑活动的针对性。三年级《平安回家》这一课,很多老师会安排《我是小交警》的主题活动。在具体的活动设计中,大多数老师会安排学生演一演,同时为了保证学生的参与面,会推荐、分派学生分别演交警,轿车、自行车、卡车、红、黄、绿灯等,在布置成十字路口的教室中间进行模拟活动。在模拟活动中,要求学生谈扮演角色的体会,了解有关交通规则的知识,模仿、了解交警指挥交通的常用手势。希望通过一次主题活动达到预期的教育效果,但由于要表达的内容太多,教学目的往往难以达到。
  3.整合活动目标。在品德教学中,活动教学目标要求分为情感与态度、行为与习惯、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四个方面。主题活动教学中,教师应将目标加以整合,融为一体。既根据课程标准、教材规定和要求设定基础性目标,同时从学生主体不同层次的特点出发,设定发展性目标。
  在教学实践中,为保证整合后的活动目标的实现,一是教师要增强目标意识,可以将设计意图(活动目标)写在活动主题名称的后面,时时提醒自己;二是让学生带着问题在活动中观察思考,主要是通过带着问题参与的形式,使学生明确活动的目标和程序,使知识、能力、情感目标都能在活动中得到落实。
  
  (三)生成真实而符合教育目标的主题活动内容
  
  1.留心观察生活,从儿童生活中选取主题活动内容。实践表明,儿童对源于自己生活的活动特别感兴趣,并有强烈的参与欲望。因此,教师要关注来自儿童生活的各种信息,捕捉并选择儿童现实生活中具有一定的实践性、现实性的问题、事件、现象作为学习活动素材,力图比较真实地反映儿童生活。这样儿童活动时就会有高涨的热情和独特的感受。如三年级上册《家庭树》一课有一个教学目标:懂得“我”和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家庭结构)。可以利用三年级的学生处于过十岁生日的热潮中的年龄特点,通过他们熟悉的老师的一家子给孩子过生日时的情景引入,能马上吸引学生的眼球。在这充满趣味性的课堂上,学生兴趣高涨。教学实践中,可以运用媒体,播放老师一家分发蛋糕时的情景,引导学生注意称谓,引出他的家庭成员。学生津津有味地看着、听着、学着,既真实,又有趣。在这样真实有趣的活动环境中,在分解了的任务的驱动下,学生愉快的进行着交流。随后可以设置一个“筹备过生日”的主题活动。“同学们,你们马上要过生日了,老师提前祝你们生日快乐!你们打算请哪些亲戚一起来参加?既可以谈应该怎样尊敬长辈,又可以以此引出家庭成员,将学生的学习与他们的生活密切联系,显得既亲切又有趣。在开邀请名单的过程中,学生完成了了解大家庭有多少成员,以及正确称呼自己的家人和亲戚的教学任务。
  2.对选取的活动材料进行合理地改造和重组,以便更好地呈现一些能在新旧知识之间构建桥梁的典型资料或事例,保证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原有基础上有所提高,更好地引导学生学会新的生活。在教学二年级下册《我与小动物》时,可以设计一个主题活动《比一比我的宠物》。允许学生用各种方式参与该活动,可以带宠物来一起观赏、可以带相片,可以讲故事,可以学一学、做一做,比一比。在活动中,学生把对自己的宠物的喜爱淋漓尽致地表达,在讲述自己如何照顾宠物的过程中,交流对动物的生活习性的了解,对小动物的深厚感情。活动设计来自学生的真实生活,看得见、摸得着、学得到,触及学生的真情实感,更重要的是这些活动内容不仅源于生活,而且高于生活。通过活动,学生在生活中原有的零散的知识和经验,在此时按照认知目标和情感目标进行了提炼完善、归纳和总结,引导学生不断深入地观察和体验生活,积极主动地参与各种活动,从而形成良好的品德。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