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3期

课堂教学中师生交往关系浅析

作者:张卫卫




  
  (二)课堂教学交往的几点建议
  
  既然课堂交往互动中存在这么多的缺陷,那么,真正的课堂交往应该是什么样的呢?课堂交往互动的方式,是由教学本身的性质所决定的。新课程不同于传统的教学,它是一种开放的、以直接经验的获取为中心的整合性教学活动,这种活动是建立在对信息共有的基础上的师生之间的情感的交流互动。因此,在教学中,传统的师生关系、师生交往方式势必也会发生很大的变化。对孩子而言,他们不再是被动的接收者、静坐者,而是主动地发现者、选择者、行动者与探索者。对教师来说,教师主要是孩子学习欲望的激发者与促进者、知识经验的激活者、提供学习活动条件的服务者、为他们学习提供指导的参谋或咨询者、与他们一起进行探究的合作伙伴等。在师生交往中,交往双方都希望自己能准确把握对方行为的意义,同时也期望对方能真正理解自己行为的意义。
  1.师生间平等交流,彼此尊重。首先,教师要认识到,师生之间,学生之间在人格上都是平等,是互助合作的关系。这种平等是建立在相互理解的基础上的,是对对方思想行为的接受。现在提倡公平教育,虽然没有绝对意义上的公平,但是要有相对意义上的平等,不仅是结果的公平,更是过程的公平。给每个学生同等的机会,公平地看待每个学生,认识到学生只有喜好、兴趣的不同,没有好坏之分,善于发现学生的长处,不会只因为成绩的高低而偏爱学生,努力建立与学生平等的关系,不会尝试追求控制、支配或社会距离。要和学生平等的交流,只有师生间常于交流,善于交流,才能真正实现互动教学。其次,要尊重学生。尊重学生的意见,尊重学生的人格,把学生看作是独立的个体。他们有自己的想法,有自己的思维。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首先要从尊重学生开始。尊重不仅是老师对学生的尊重,也要包括学生对教师的尊重。要使学生尊重教师,教师只有提高自身的素质,不仅包括专业上的,更重要的教师的道德和教育理论素养。总之,只有师生间相互尊重,才能在课堂交往中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交往。
  2.师生间实现合作交往。自从孔子提出“教学相长”之后,“教学相长”已成为我国教学的重要原则之一。要实现教学相长,师生之间的合作交往是必不可少的。而今,在实际的课堂上,师生之间的对抗仍然存在。在一个对抗的课堂上实现互动教学是不可能的,实现教学相长更是不可能的。合作交往不是一句口号,是实实在在的在新课程改革中大力执行的。现实的信息传媒的快速发展,使教师的权威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如果教师不改变观念,改变教学方式,那么在课堂上就只有对抗而没有合作了。合作,不仅是师生之间的,同时也要培养同学间的合作学习,当然,合作并不是意味着没有竞争,而是在竞争中的合作,要通过竞争来培养合作的意识。
  3.创设情境,在活动中交流。教学情境是指激发学生从认知发展和参与行动中,促成对所学内容进行意义构建的内外环境。在新课程背景下,教师对学习活动的组织不再是严谨的教学流程,而是对动态的、生成的过程的规划和预测,是对当下的、实态的、过程的有效的对策。此时,师生之间的交往便是在活动中完成的,是建立在对共同客体的认识和改造的基础上的。这需要教师与学生深入接触,了解学生的生活,了解学生已有知识经验,了解学生的个性、特长和爱好;需要教师对自己有比较清楚地认识,能明白自己的教学方式和专业特长;需要教师充分挖掘利用教材中的教育因素,创造性地用好教材,要根据学生的需要来运用教材而不是根据教材来死教学生;需要教师制作和利用各种教具和多媒体课件,优化教学环境:需要教师能灵活地掌握课堂,要有应对教学事件的能力。
  4.创建良好的班级环境,实现师生互动。众所周知,在我国的普通课堂上,通常是一个班级往往容纳有六七十人,甚至更多。而真正意义上的师生互动交流是要求在小班教学中才能实现。因此,在大班教学的环境中要实现课堂的互动交流是很难的。缩小班级容量,创设良好的班级环境,同时,改革教材内容、教学目标,使教材更为贴近生活,更具有实用价值,是实现班级互动教学的必要条件。同时,创造良好的班级交往氛围、班级互动文化,使交往成为学生课堂学习的需要和习惯,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实现师生的互动。
  5.培养良好的师生情感,实现愉快的课堂交往。课堂交往是伴随着特定的情感进行的,良好的师生关系,是实现课堂交往互动的首要条件。只有教师和学生之间建立融洽的关系,学生才能在课堂中积极的和老师配合,才能充分的发挥主动性。教师只有和学生建立好的关系,才可能把对课堂的控制变为对课堂的引导。建立一种和谐、平等、愉快的教学氛围,只有这样,教师和学生才能以一种自由、轻松、开放的精神投入到课堂学习中。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才能充分的发挥,才能实现师生之间心与心的交流,才能得到实现教学目标。
  总之,在课堂教学中,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交往互动是构建和谐课堂的重要部分。要努力克服课堂交往的弊端,使课堂教学返归交往本真,使课堂教学真正成为一种合理的、理想的动态交往过程。
  
  参考文献:
  [1]王芳.关于课堂师生互动差异的理性思考[J].现代中小学教育,2003,(2).
  [2]李其龙.建构主义教育哲学探讨[J].教育参考,2000,(5).
  [3]亢晓梅.师生课堂互动行为类型理论比较研究[J].比较教育研究,2001,(4).
  [4]齐佩芳,毛小平.论课程教学的有序性和无序性[J].教育发展研究,2003,(6).
  [5]李小红.论我国课堂教学交往的缺失与失当[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4,(7).
  [6]付泽林.新课程教学的根本策略:情境·活动·交往·体验[J].云南教育?基础教育,2005,(3).
  [7]裴娣娜,杨小微,熊川武.教学论(第二卷)[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
  [8]刘云杉.学生课堂言语交往的社会学研究[J].南京师大学报,1995,(2).
  [9]吴康宁.课堂教学社会学[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
  [10]李晓军.共同塑造完美人格———论教师与学生的交往互动[J].基础教育研究,2001,(12).
  [11]陈时见,杨素萍.试论课堂教学交往[J].基础教育研究,2000,(03).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