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3期

关于语文综合性学习的调查与思考

作者:曲 霞 张 芹




  [摘 要]目前,教师对语文综合性学习价值认可度较高,但理论认识肤浅笼统、组织实施中困难重重,而且城乡差距非常明显。本文认为应加强宣传和培训的理论针对性,以教师为本完善制度建设,改革教材对综合性学习的设计方式,重视对综合性学习的考察,量体裁衣为农村地区制定更为可行的活动方案。
  [关键词]语文综合性学习 价值认可度 理论认识
  
  语文综合性学习被视为是新课程改革的一大亮点和特色。它力图在沟通语文课程与其他课程、语文课堂生活与学生课外、校外生活的联系中,在学生积极自主的语文活动中,实现听说读写能力的整体培养、知情意行各方面语文素养的全面提升。它提倡用学生的自主实践代替教师的烦琐讲解,倡导在用中学语文、学有用的语文。但如吕达先生预言:“在我国未来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综合化将给学校课程带来巨大的变化和新的面貌,但是学校教育将要产生和遭遇的问题、难题也是空前的”。在新课改普及推广六年以后,教师是否很好地理解了语文综合性学习并积极推行了呢?这是关系到此次语文课程改革能否取得实效的前提性问题。因此,在鲁东大学大学生科技创新项目的支持下,笔者带领心理与教育学院的有关学生进行了全省范围内的调查。从调查的结果中可以搜集到全国语文综合性学习改革的一些信息。
  
  (一)研究对象与方法
  
  1.研究对象。本调查采取分层整群抽样的方法,在山东省东部、中部、西部各抽取一个城市——烟台、济南和聊城。在这三个市内采用随机抽样的方法,抽取城市和乡村各50名小学语文教师,总共300名,最后得到有效样本234名。其中烟台地区75名,占32.1%,济南地区67名,占28.6%,聊城地区92名,占39.3%;三个地区中,市区教师127名,占54.3 %,农村教师107名,占45.7%。
  2.研究方法。
  (1)问卷调查法:自编调查问卷,采用现场发放和回收问卷的方式施测。收集上来的数据用SPSS11.0软件进行统计处理,对每个问题既进行频数和百分比统计,又进行地区之间和城乡之间的差异显著性检验。
  (2)访谈法:在发放和回收问卷的过程中,调查者对样本学校22名教师进行个别访谈,以更深入了解调查问题。
  
  (二)调查结果与分析
  
  1.教师对语文综合性学习有较高的价值认可度。调查结果表明,95.3%的教师认为,新课标中提出“语文综合性学习”是“非常有必要”和“有必要”的,而认为“没大有必要”和“没有必要”只占4.7%;认为实施语文综合性学习对切实提高学生听说读写的语文能力“非常有用”和“比较有用”的占65.2%,认为有“一定作用”的占34.8%,没有教师认为“没有作用”。 当问及“有人说,语文综合性学习是一种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综合表达能力、人际交往能力、搜集信息的能力、组织策划能力、互相合作和团结精神的新型学习领域,你认为这一说法___”这一问题时,有71.4%的教师认为 “很有道理”和“比较有道理”,有27.8%的教师认为“有一定道理”,只有0.9%的教师选择“没有道理”。从调查情况看,小学语文教师对综合性学习的价值认可度是很高的,但从后面的调查结果看,这种较高的价值认可度并不是建立在教师清醒的理论认识和真正的实践体验的基础上的,而主要是前期舆论宣传的结果。
  2.教师对语文综合性学习的理论认识较为笼统。教师基本上都能了解语文综合性学习在活动内容上的综合性和开放性、活动方式上的实践性、体验性、自主性等基本特征。调查显示,有93.9%的教师认为教学中“非常有必要”和“有必要”体现语文课程和其他课程的联系,有93.6%教师认为,组织综合性学习时教师应该创造性地使用教材,联系生活实际增补一些学生感兴趣的内容。在活动方式上,68.4%的人认为,“综合性学习主要是学生自己组织和安排,不太需要老师周密的计划与组织”这种说法“不太正确,因为综合性学习既强调学生自己的自主学习,也重视教师的作用”,选择“非常正确,因为语文综合性学习就是让学生自己组织安排,真正成为学习活动的主人” 和“比较正确,因为综合性学习倡导学生自己组织安排,发挥自主性”,共占23.5%,选择“很不正确,因为综合性学习应主要由老师来计划和安排”占 8.1%。另外,79.1%的教师认为综合性学习应以“参与体验法”为主,15.4%的教师认为以“讨论法”为主,还有5.5%的教师认为以“讲授法”和“问答法”为主。可见,在对综合性学习方式的认识上,绝大多数老师都特别重视学生的自主实践和体验,只有不足10%的老师不能正确认识这一点。但也有相当一部分教师在尊重学生主体地位的同时,忽视了教师的主导作用。
  但是,对综合性学习的理论认识仍然停留在较为肤浅的层次上。调查显示,认为自己对语文综合性学习的意义,特点与实施方式了解得“很清楚”的教师只占10.4%,“大体清楚”的占77.8%,“不清楚”的占12.8%。此外,还通过与语文课外活动对比,来调查教师对“语文综合性学习”的认识情况。应该说语文综合性学习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发挥学生主体性,强调在学生亲身实践中掌握语文知识,切实提高语文能力等方面和语文课外活动一脉相承。但是,与语文课外活动相比,其更突出的是活动内容和方式的综合性,目标上的整合性,力图在沟通语文课程和其他课程,语文课程和学生家庭、学校、社会生活经验的基础上,整体性地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切实养成学生在生活中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调查显示,能正确认识到这种不同的,只占57.7%,其余42.3%的教师仍认为,语文综合性学习的主要价值在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使学生在实践中切实掌握语文知识”。访谈中也发现,几乎所有的访谈对象都认为,用综合性学习代替以前的课外活动不过是一种名称的变化,没有实质差别。或认为,由于以前学校普遍不重视语文课外活动,所以现在提出综合性学习,目的是要求教师多搞一些课外活动。可见,教师对综合性学习目标上的整合性缺乏清醒的认识。
  3.语文综合性学习的实施确实困难重重。对教师实际组织综合性学习的情况的调查结果显示,组织过“5次以上”的37人,占15.8%,“3-5次”的41人,占17.5%,“1-3次”的130人,占55.6%,“从未组织过”的26人,占11.1%。在新课改推广了6年以后,大多数教师组织综合性学习的次数不足3次,更有相当一部分教师从未组织过,可见,较高的价值认可并不必然带来积极的行动意愿,这与实施综合性学习中存在的各种困难有必然联系。
  有6.4%的教师认为在教学中实施综合性学习“很困难”,29.2%的教师认为“比较困难”,60.5%的教师认为“有一定的困难”,只有3.9%的教师认为“困难不大”。
  造成困难的具体原因主要有:教师对“开发语文课程资源,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学习语文”这一要求的困难性的认识,64.8%的教师认为这一要求“完全可以实现”和“比较容易实现”, 35.2%教师选择“不太容易实现”和 “很不容易实现”。可见,经过长期的宣传,教师的课程资源意识较好,找到合适的课程资源不是大部分教师们的困难所在。其次,“你认为,实施语文综合性学习的主要困难是____”。其中,反映最多的是“正常授课时间不足,影响教学进度”,占62.4%。其余依次是“班级规模过大”,占53.9%,“学校不能提供语文综合性学习要求的设备条件”,占48.7%,“没有经验可供借鉴”,占36.3%,“学生不具备综合性学习要求的自主学习能力和积极主动的学习心态”,占31.9%,“语文综合性学习对教师要求过高,不易实现”,占20.9%。除此以外,教师还补充提出 “语文综合性学习见效慢,易让家长误解教师的出发点和目的”、“应试教育仍有阵地,而语文综合性学习不属于考试内容,不能得到家长和校领导的大力支持”、“学生年龄过小,组织活动不安全”以及“家庭不具备语文综合性学习的条件”等困难。可见,教师感受到的困难主要有三大类,首要的是新旧教育体制之间的不衔接。一是综合性学习所具有的明显的综合课程特色与根深蒂固的学科课程体系之间的不衔接,使老师很难处理好综合性学习和常规课堂教学之间的关系;其次是综合性学习追求上的综合性和体验性与高度关注知识的直接教学的应试教育评价观念之间的不衔接,使教师不得不在应付应试和组织活动之间周旋。第二大类困难是各种外在客观条件的不利,包括班级规模、学校和家庭的设备条件、以及经验资料情况等。第三大类才是学生和教师自身素质的匮乏等内在主观原因,教师们没有明显感到自身素质在语文综合性学习中的不足。笔者认为,这主要因为,教师在种种外在因素的束缚下难以真正大显身手组织综合性学习,所以还没有意识到该问题的迫切性。调查还显示,上述这些困难是打击教师积极性的主要原因,如果解决了上述困难,有98.7%的老师表示“非常愿意”和“愿意”组织综合性学习活动。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