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3期

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评价的现状调查及改进建议

作者:张小亚




  (2)评价方式创新。同学之间的互相评价也是随着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活动的实施而涌现出来的评价方式的创新。同学互评方式的出现打破了传统的教师评价学生的一贯模式,它在丰富评价客体的同时,也尊重了评价主体在发展过程中的群体性,更体现了以人为本思想在学生评价活动中的渗透。从对学生的调查结果的数据统计发现,91.3%的学生认为同学之间的互相评价能够促进同学间的互相帮助;5.6%的学生认为同学之间的互相评价没有什么作用,只是流于形式;3.1%的学生认为同学之间的互相评价会造成同学间的矛盾。可见,从学生既作为评价客体又作为评价主体的视角来看,同学之间的互相评价能够促进同学间的帮助,在学生交往中起着较为有效的积极作用。
  (3)家长的支持与参与。综合素质评价的提出以及实施都离不开社会各界的支持和参与,其中当然也包括家长在内。家长的态度也将成为影响综合素质评价发展轨迹的重要因素之一。在对家长对待综合素质评价、档案袋评价等评价方式的态度进行调查时显示,76.8%的家长认为完全有必要,15.3%的家长没有考虑过,5.0%的家长认为完全没有必要,2.5%的家长没有听说过。可见,四分之三以上的家长对综合素质评价、档案袋评价等评价方式持肯定态度,还有一部分家长对此的关注程度不够。
  
  (二)学生评价的几点建议
  
  从学生评价现状中不难发现,基础教育工作者们在历经这几年的课程改革过程中,已经充分认识到学生评价改革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并坚持在谋求教育整体发展的过程中把这种理性认识与实践探索相互协调和统一。但是,其中存在的问题也是不容回避和忽视的,在后续的改革进程中还有待作进一步的调整和完善。
  1.准确定位评价改革与课程改革之间的关系。随着课程改革实验的逐步跟进,教育界关于评价改革的认识各不相同,有人认为评价改革是课程改革的最大障碍,“评价已成为新课程改革急于突破的瓶颈”;也有人认为评价应为课程改革服务;还有人认为评价改革应作为课程改革的中心问题来抓。
  面对诸多不免偏面的不同理解,我们更要以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重新审视评价改革与课程改革之间辩证而统一的关系问题,一方面教育评价改革固然是课程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存在和发展具有紧密的共生关系,因此不能简单地将二者割裂开来;但另一方面评价改革又不是万能的,它具有其相对独立的功能,对课程改革起着重要的监督和检验作用。总之,准确定位评价改革的位置,发挥其适当且全面的功能,才能为评价改革促进课程改革发展开辟道路。
  2.全面落实过程性评价在评价改革发展中的作用。从学校、教师、学生评价的叙述中,我们都可以或多或少地认识到过程性评价在其中所起的作用,可见,过程性评价虽然是一个新生事物,但已经在教育实践中得以应用。但这里需要指出的是,任何事物从发生到发展都需要一个过程,对于教育行为的改进和完善来说更加需要在时间的长河中沉淀智慧的结晶。全面落实过程性评价在评价改革发展中的作用将成为后续评价改革中的一项重要工作。这里的“全面落实”既指要发挥过程性评价全面、及时、灵活、深入等优势,又指要克服过程性评价的局限,如规范评价的过程和程序,根据具体的评价任务选择恰当的评价工具,将过程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等等。同时,“全面落实”还包括在评价实践中要坚决摒弃形式主义的糟粕,坚持将学校、教师、学生的真实的发展过程鲜活地加以呈现,真正发挥评价促进发展的功能。
  3.持续完善评价理念、评价内容及评价方法。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对教育评价指明了一定的方向,同时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些要求势必需要通过一系列的改革手段加以实现,而传统的评价模式在教学过程中的惯性作用却在很大程度上制约着改革的进程。关于学校、教师、学生的综合性教育评价体系的构建也需要在教育实践中加以积累,其发展的过程也就是一个持续完善的过程。
  在完善教育评价体系的过程中,尤其需要注重三个方面的完善。首先要完善评价理念。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新的评价理念如雨后春笋般涌现,而在教育实践中真正付诸于行动的却是少之又少,这一现象的出现并不能完全归咎于传统评价模式的强大惯性,而是要清醒地意识到现实条件与倡导新的评价理念之间的客观匹配问题,从技术、资源和心理等因素来看,新的评价理念的真正完善还有赖于多方面的条件支持,而只有当评价的理念与行为相互统一时,才能真正体现理念的领航作用。其次要完善评价内容。从现有的学校、教师、学生评价的发展不难看出,评价内容呈现出综合化的趋势,这与物质存在的方式不相违背。但评价内容的综合化势必会增加执行评价活动时的操作难度,因此如何在完善评价内容的同时兼顾评价执行的可操作性将是任何评价在发展过程中必须面临的困难。再次要完善评价方法。目前我国所倡导的教育评价方法主要是借用西方国家特别是美英等国的,如档案袋评价、发展性评价、表现性评价、质性评价等等。当这些方法被我国的教育研究人员引进、推广甚至运用于教育实践时,本土化的转变过程似乎薄弱了些,于是在具体的操作中,有些评价方法在运用时甚至会产生矛盾,如量化评价与质性评价之间的矛盾、档案袋评价与评价时效之间的矛盾等等。因此在评价方法的完善过程中,需要考虑评价方法的“情境化”,也即任何评价活动都是在一个具体的真实教育背景之下的教育行为,针对不同的评价目标、评价对象和评价内容可以生成不同的个性化的评价方法;还需要考虑评价方法的教育价值,评价方法渗透于评价活动始末,其应用为评价活动摒弃了人的主观随意性并赋予了科学的意义,但尤其要指出的是所有意义均需要在被评价者获得发展的过程中加以体现,因此,评价方法亦可根据教育价值的最大化原则即时获得修正和调整。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