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3期
谈历史新课标与历史教学
作者:万宗琴
3.情识交融,建构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在这个情感水平层次,学生对若干“确信”的历史知识进行有机合理的整合,不断深化,在对情感信念的反复感悟中,在对价值观念的多重审视中,将情感态度的倾向性组成系统的价值观,并以此规范和指导自己的言行举止,这样,教育的最高目标可以说已基本达到。但由于情感体验与态度,都带有个性化特征,学生在此基础上形成的价值观并以此指导自己的行为时,也始终表现出个人的特征。因此,价值观又具有鲜明的性格化。从心理学角度分析,性格化这一情感水平层次,既是情感、态度、意志和个性形成发展过程的终极结果,也是历史“育人”社会功能的最高体现。性格化情感目标的实现不是一朝一夕,通过对个别历史事件的讲述和对个别历史人物的渲染,在短时间内就能实现显然是不现实的,所以,它的实现是个系统、复杂的过程。历史教师必须有目标、有计划、有意识、有步骤地在学生情感体验和情感态度的基础上,长期坚持寓教于乐、寓理于情和情理统一,将教学过程视为认知、情感、意志统一的过程。强调师生互动、进入角色,激发情感,进而思索,达到情感与理智的统一,以发挥历史教育增长才智、陶冶情操、坚定信念,追求进取的社会功能。设想一节课或几节课就能形成学生的价值观,是不现实的,也是难以达到的,历史教师对此必须有正确的认识。
“情动于中,而行于外”,如果历史教师缺乏对情感教育目标水平层次的科学认识,急于求成,或追求形式,或以知识教育、能力培养代替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形成,不仅有违情感教育的规律,而且也难以达到情感教育的目的。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