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3期

激发学生作文真挚情感的若干教学策略

作者:朱增标




  
  (四)要善于引导学生表达一份真情
  
  1.要善于引导学生捕捉生活中的人和事,拓宽阅读生活的视野。教师应该指导学生“用自己的眼睛去看别人司空见惯的东西,在别人司空见惯的东西上发现出美来”,做到“我手写我心”,我心抒我情。如果学生能够实话实说,学生就会有话可说,有情可抒。师长、亲朋、同学,桩桩可叙;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可论。比如,经常与亲人交流,尽可能多的浏览报刊,多留意街头的自然变化,学会倾听来自自然的声音,听听音乐,参观艺术展览等,凡是健康向上的东西都要学会用心去贴近,从这种观察中获取活生生的写作材料,引起学生无限的联想。有时候老师可以选择一些精美的时文抄给学生,也可以把自己偶尔的思考拿出来让学生品评。只要善于引导学生深入生活,体会生活,尽可能多地开拓学生的生活视野,那就会达到所谓“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的最高境地。
  2.作文贵在写真话抒真情,但切不可为文造情。那种为赋新词强说愁的感情是万万使不得的。其实生活处处有真情,根本不用去造。如看到母亲给你做了可口的饭菜,自己却吃咸菜会心头发热,这就是真情;又如因为做错了事,伤害了别人而懊恼不已、痛心疾首,这也是真情……就看如何去发现、去捕捉人间真情了。
  3.要引导学生写生活中使自己感动的东西,而不一味模仿。时下一些学生的作文充满着模仿的痕迹,其原因是各种优秀作文汇编充斥市场,不少同学也对读学这些习作乐此不疲。到了写作时,脑子里浮现的都是一篇篇范文佳作,写出来的则往往是七拼八凑的东西,或生拉硬扯,或无病呻吟,没有自己的血肉。这样的作文,总给人“似曾相识”之感。真正的好文章是靠作者那支无矫情、不造作的笔,靠那份真真切切的话语抒发的那份真情。因此,千万不要凑技巧这个热闹,认认真真地阅读,老老实实地写作,本本分分地感动,那才是作文的正途。
  4.多写随笔之类的小作文,养成表达真挚情感的习惯。自行选题,组织材料进行语言表达的小作文,没有主题和体裁的限制,这是学生抒写最真心灵的载体,真正做到我手写我心。在小作文中,学生有发表自己议论的,有叙述身边的生活琐事的,有描写说明事物的,也有写诗赋词的,这样表情达意的自由也是学生比较喜欢的。只要不是抄袭,只要学生能交上作文来,能有东西可写,就应该表扬他,尤其是那些写作基础较差的同学。教师可以每周都从学生的小作文中读出他们这一代学生中特有的喜与乐,更能读出他们内心的愁。通过小作文,可以最清楚地了解学生的写作情况和学生的生活情况。对于优秀作文应给予充分的肯定,而对于写作基础较差的同学,正是发现其写作不足的最佳机会。在每一次的小作文中教师都可以挑选几个基础较差的同学面批作文,指正作文中的缺点,让他在写作中能够意识到老师对他的重视,意识到老师不是笑话他的作文写得不好,而是帮他克服缺点,让他的作文不断进步。通过教学实践发现,这样学生容易接受,而且乐于读写,作文水平也提高得很快,并且确实尊重了学生的个性,无形之中培养了学生的真实个性。
  教育心理学研究也表明,学生的真情实感是他们作文的原动力。只有情感的自然裸露和心灵的诚挚呼唤,才会使学生有一种强烈的表达欲望,使师生的情感得到很好的交流,使学生在写作过程中真正体会到成功的喜悦,赋予作文生命的活力,从而克服作文中普遍存在的假、大、空的毛病。从而使作文成为他们倾诉心灵,表现自己的快乐与烦忧、期盼与失落、歌颂与批判,表达自己对生活和人生感悟的一种方式,成为学生生活的一种真实需要。同时,只有坚持抒写真情实感,才能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写作习惯,培养敢于反映自我、剖析自我的勇气和诚实表达的健康心理。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2]沈文涛.个性真实是作文教学的本质要求[J].中学语文教学与研究,2003,(1).
  [3]江秀琴.新课程标准下的作文教学[J].中学语文教学与研究,2005,(1).
  [4]殷曦东.作文教学如何走出虚饰与矫情的困境[J].中学语文教学与研究,2004,(8).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