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6期

语感教学的哲学思考

作者:屈家泓




  在语感教学中,教师要把学生对由语感点触发的联想和想象,不框定条件、限定范围、指定途径,只要是学生真正有感而发、有情而动、有悟而得,就加以肯定和鼓励。学生喜欢哪些言语材料,就让他们反复品味这些言语材料;学生觉得哪些言语材料精美,就让他们有足够的时间去欣赏这些材料。不以教师个人对言语的喜好去替代学生自己的言语喜好,不以教师个人对言语的评价去抵消学生自己对言语的评价。这种语感点的确定,由于是在学生自己真正有所感悟的基础上提出来的,他们又往往悟不到位、悟不得法,因此更具发展价值。
  
  三、语感教学遵循了人的基本认知规律
  和辨证发展逻辑
  
  人的基本认知规律是从感性到理性,反过来在理性的指导下,从而更深刻地感知事物,这也是一个“肯定—否定—肯定”的辨证过程。语感教学正是遵循了这一基本的哲学规律。
  洪镇涛先生从学生语感发展的特点和规律出发,建构一套能使学生自主、充分、积极地发展自身语感的课堂教学模式。这一模式的基本结构是:感受言语,触发语感;品味言语,领悟语感;积累言语,积淀语感;运用言语,习得语感。这种以发展语感为核心的教学模式,具体展开说,可以作如下操作:第一步,通过听(听老师或录音范读)、看(默读)、读(出声朗读)等途径,从整体上感受言语材料。以触发学生对课文内容、课文情感、课文形象、课文思路、课文质地、课文表达等有一个整体的、笼统的语感。第二步,从言语运用的角度,精选并紧扣某些语感因素很强的地方,如课文中一些有一定内涵的语句,一些在表达上比较有特色的词句或段落,一些体现语用规律的言语现象等。引导学生借助一定的言语知识,联系日常的生活体验,调取自身的阅读积累,深入品味这些精选的言语材料,使学生进一步体悟由课文所带来的高品位的语感。第三步,重新回到课文的整体上来,采用多种形式,如在熟练的基础上背诵、适当改变课文言语进行复述、抄写课文中的精彩语句、让学生在尚未背熟之时用笔复述课文语句等,引导学生有意识有计划地积累课文中规范、精美、鲜活的言语材料,积淀高品位的语感。第四步,组织开展各种口头言语、书面言语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在交际运用的过程中,进一步感悟言语之神秒,洞察言语之精髓,把握言语之理趣,从言语实践中习得丰富的语感。
  “感受—领悟—积累—运用”不仅反映了语感习得和发展的基本规律,也充分体现人的认知规律。感受是认识事物的前提;领悟是在感受基础上产生的;积累,是提升感受的基础;运用则是人的认识的最高阶段。语感教学不仅符合基本认知规律,更符合“肯定—否定—否定之否定”的辨证发展规律。
  黑格尔在论述其辩证法时以“三一式”为基本形式,这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正题、反题与合题。一般说来,正题是肯定的环节,它表明此时矛盾还处于潜在的阶段,黑格尔亦将其称之为“自在的”阶段;反题是否定的环节,此时矛盾的双方得到了展开,黑格尔称之为“自为的”阶段;合题则是“否定之否定”的环节,它是正题与反题的对立统一,黑格尔称之为“自在而自为的”阶段。马克思恩格斯在创立马克思主义时吸取黑格尔辩证法的合理内核,“正—反一合”于是成为唯物主义辩证法的主要形式,即通常意义上的肯定一否定一否定之否定的辩证过程。以辨证法的三阶段来观照语感教学,可以看出语感教学也恰恰符合“正—反—合”的辩证发展过程。
  语感教学有多种教学手段和方法,如“美读感染法”“比较揣摩法”“语境创设法”“切己体察法”等,让学生对那些语感因素很强的标点、字词、句子或段落进行比较揣摩,通过加一加、减一减、联一联、换一换、改一改等方式,反复推敲、领略言语中所蕴蓄的意义、情味和旨趣,体悟言语运用的妙处和规律。在这一过程中,学生的思维始终处在“肯定—否定”的抉择中,这就给了学生足够的触发贯通的时间和空间,真正有助于学生高品位语感的创造并进而通过这种创造实现学生高品位人格的塑造,这正是语感教学的妙处所在,也是语文教师的幸福所在。
  语感教学研究给处于高原状态的语文教学开辟了一块崭新的天地,尽管其仍有诸多有待深入探索的方面。相信随着对传统的语感培养的研究的深入,随着现代科学理论对语感研究的进一步融入,随着语感培养实践的丰富,语感研究必将给语文教学研究、语文教学实践增添蓬勃的希望和活力。
   (作者简介:屈家泓,全国“语感教学研究与试验”课题研究员,武汉市语文学科带头人,硚口区第四届“名师”。近年在《语文教学通讯》《语文教学研究》《语数外学习》等刊物发表论文30余篇。)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