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7期

论新课程改革下中学语文教学的复归

作者:徐海华




  2.复归中语文审美素质的培养。培养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有利于他们对自然美、社会美的感悟能力和评价能力,使他们在现实生活中追求更高层次的美。这是语文学科美育的有机组成部分,是加强素质教育不可缺少的一环,在新课程要求下更应注重语文审美素质的培养。
  首先,应该把学生引人文学作品的意境。文学作品一般都是在景物的传神写照中自然地流露作家的思想感情的,这活生生的景物的传神就是“境”,而其中的思想感情的自然流露就是“意”。这描绘的画面和形象,情调和气氛,以及作家思想感情等几个方面的融合,就构成了文学作品的艺术境界。要引导学生进人意境,一要靠语言直观,渲染审美氛围;二要靠视听直观,精选审美载体;三要靠分析作品的画面和形象。
  其次,应启发学生的想象。欣赏文学作品不能只是消极的承受,更重要的是充分调动欣赏者的生活积累、美感经验,运用自己的理解力和想象力,透过作品的深层意味和审美情趣。如苏轼的《惠崇春江晚景》是一首题画诗,在教学时应引导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跟上作者的感悟和想象。通过诗中描写的景物—竹子和竹林外的桃花,江水和水上浮游着的鸭子,江边的萎蔺和芦芽,想像出惠崇原画的取景和布局,从而加深理解,受到美的感染与熏陶。
  再次,应该激发学生的情感。文学作品是以优美的文字,通过各种修辞手段而表达强烈感情的产物。文学作品总是寄托着作者的美学理想,或是对美好事物的追求,或是对大好河山的赞美等。比如《海滨仲夏夜》这篇饶有生活情趣的抒情散文,作者别具匠心,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海滨仲夏特定时间内光线和色彩的变幻,还有洋溢在字里行间的人们对美满生活的憧憬。教师应启发学生的审美情感,使他们受到美的陶冶,发展他们感知美、欣赏美、创造美的能力。
  最后,应该深化学生的美感。“感觉到了东西,不能立刻理解它,只有理解了的东西,才能深刻地感觉它。”这就要求教师把学生获得的感性认识,提高到理性上去,让学生从个性化的形象中看到生活的本质,从而使学生获得更深刻的美感。当学生感受到了文学作品中所描绘的一幅幅流动、多变、生动的画面和鲜明的形象时,那只是对自然社会、生活、人情的“外在美”的感受,要达到更深刻的美感,还要揭示画面、形象的“内在美”。如《雨中登泰山》中描绘的山高、路险、景奇的壮丽风光,表现了作品的“外在美”,而作者寻奇探胜,敢于历险履危的坚强意志和惊人毅力,以及从中显示的只有勇攀高峰,才能看到奇景的道理,才是作品的“内在美”。通过教师对这篇课文的分析,要引导学生更深刻的感到登山不仅能领略大自然的无限风光,还能陶冶自己不畏艰难险阻的情操,激励自己勇于攀登,不断奋进的毅力,最后达到深化美感的目的。
  我们要在摒弃传统语文教育内容和方法上的陈腐成分的同时,吸取百年现代语文教育否定一切的教训,结合现代教育的理念和方法,在更高的层次上借鉴传统教育的合理成分,复归人格教育,复归语言教育,复归审美教育,一句话,复归到中国语文的教育要义上来。
  
  参考文献:
  [1]马晓华.在“复归”的旗帜下——语文教育改革略谈[J].内蒙古教育,2002,(9).
  [2]贺义廉.论中学语文教育的本义复归[J].新课程研究,2006,(6).
  [3]胡凤荣.语文教育应充分重视人格教育[J].宿州教育学院学报,2005,(10).
  [4]罗慧芬.中学语文教学对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J].宿州师专学报,2002,(2).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