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7期

论新课程改革下中学语文教学的复归

作者:徐海华




   [摘 要]本文探讨了中学语文教学在人格教育、语言教育、审美教育三方面的复归问题,以期语文教学复归到中国语文的教育要义上来。
   [关键词]语文教学 复归 人格教育 语言教育 审美教育
  
  中国现代语文教育已经走过百年历程,它曾造就了一代代社会主义建设人才,从而促进了中国现代科技文化的进步和繁荣。但是,随着新课程改革的实施,人们意识到语文教育在发展过程中逐渐偏离了语文教育的本质,其中出现了很多问题,因此在新课程改革下讨论语文教学的复归问题就显得十分必要。
  
  (一)人格教育与教育理念的复归
  
  1.人格教育的重要性。人格教育就是指塑造健全人格的教育,包括促进与意识倾向相联系的气质、性格、爱好、品德、操行、观点、态度等人格因素健康发展的各方面教育,是教育目标之一。
  在语文教育中实施人格教育首先是顺应现代教育潮流的需要,培养健康人格是当今世界教育发展的共同主题。我国明确提出了“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思想,建立了符合未来社会发展需要的学生发展观。这种学生发展观的主要内涵包括:学生的发展是指适应社会需要的全体学生的发展而不是部分学生的发展;是指学生人格的全面发展而不是只重其智力的片面发展;是指学生有个性的发展而不是全体学生同一个“模式”的发展;是指学生在原有基础上可持续的终身发展而不是只局限于在学校的当前发展。
  其次,语文学科的性质和任务规定了人格教育应成为语文教育的一项重要任务。新大纲特别强调“语文学科对于培养学生创造精神、创造能力和提高人文素养方面所承担的任务”, 提出要“注重道德修养、人文精神、审美情趣和文化品位的培养”,要“发展健康个性,形成健全人格”。“大纲”明确提出了语文教育在培养学生健康人格上应承担的责任。
  2.语文教学中人格教育的策略。
  (1)建立平等民主的新型师生关系,营造民主和谐的教学环境。在新的时代、新的形势下,我们必须改变陈旧的教育观念,建立平等民主的新型师生关系。教师不再是绝对的权威,而是与学生平等的交流者,教师应充分尊重学生,包括尊重学生的体验、见解,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同时教师还要善于营造一个民主和谐的教学环境,让每一位学生在融洽的、有利于交往的心理氛围中无拘无束地学习。只有在这样轻松和谐的教学环境中,学生的个性才能得到充分的发展,才能有助于学生形成健全的人格。
  (2)引导学生正确形成自主评价社会与自我的水准。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自主评价社会与自我,就是让学生以教材为载体,结合相关信息,根据学习目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汇报交流,然后开展互相评价或自我评价,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具体的、有针对性的改进建议,促进他人或自身的发展。这就要求老师首先要激发评价意识,在课堂教学中应创设和谐环境,提供评价机会,鼓励学生学习自主评价,并通过自主评价,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其产生再次尝试的欲望。其次,要让学生正确参与评价,促进评价能力的发展。教师要引导学生在评价时做到:有理有据,以理服人,一分为二,客观评价。再次,自主评价旨在引导学生依据理性要求,客观地进行互相评价和自我评价,促进每个学生的全面健康发展。最后,在课堂教学中开展自主评价,教师还要注意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评价态度和习惯,其中最为重要的是要让学生学会倾听,学会思考,敢于表达。
  (3)运用科学的教学方法、手段促进培养学生个性,培养健全人格。教师应善于运用各种手段创设教学环境,激发学生进入情绪体验状态。语文是一门语言学科,语言材料的内容有两个基本要素,即思维与情感。教师要想方设法激发学生的情感:首先,教师应全身心地投入,使教学语言富有感染力,面部表情丰富生动,体态语言具有表演的感染功能,这样才能使学生较快进入体验状态。其次,教师要善于巧设情境,营造氛围。一段精心设计的导入语,一个能激发学生真切感情的设问,一段充满感情的朗读,往往能起到很好的情绪渲染的作用。再者,教师应善于运用电教手段和多媒体技术,加强教学的直观效果,激发学生的想象和情感。
  (4)要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独到的见解,表达真情实感。语文学习中的文章、文学作品是多元的,而作为接受主体的学生,由于性格不同、情趣爱好不同、能力有差异,解读作品的方式、审美体验也必然是不尽相同的。所以要提倡多元化,允许学生有独特的感受,鼓励学生发表独到的见解。同时不管是书面表达还是口头表达,教师都应引导学生表达实感、抒发真情。
  
  (二)语言教学的复归
  
  1.语文新课程标准明确语文“是母语教育课程”。简而言之,语文教学的根本任务就是组织和指导学生学习语言,培养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
  首先,书面语和口语是人们创造的用来表现世界的符号,学生们学会了认识和使用这些符号,就可以提高他们听、说、读、写、想象和创造的综合能力;其次,语言学习是个人化的主动过程,是在日常不同场景中实际的交流过程。语言学习必须与不同领域的内容结合起来,必须通过引进先进的技术而得到加强,使人们可以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快速和有效地进行交流;第三,学习语言的最好方式,是通过学生与教师之间融听、说、读、写为一体的、有意识和具有挑战性的交流,当学生运用语言收集反馈并正确认知时,他们的语言技巧就会得到提高。
  2.语文教育必须遵循语言学习的基本规律。语言学习的重点就是感受语言,揣摩语言和品味语言。掌握必要的语言知识,诸如语音知识、汉字知识、词汇知识、语法知识、修辞知识、逻辑知识等,都是为了更好理解语言,提高和发展语言能力。
  语文教学由阅读写作和口语交际教学组成。其中阅读是学生吸收语言的重要过程,是学生形成语言表达能力的基础。在阅读教学的过程中应该努力让学生直接获得语言的感受,引导学生因文悟道、因道解文,即在语言感受过程中去领悟文章主旨。
  语言具有整体性和综合性,一篇文章,一个语段,甚至一句话,都是一个完整的综合体,它既反映社会现实生活,又融入了作者的思想感情。语言训练要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全面提高。语言是思维的外壳,学习和训练语言的过程,从某种角度而言,也是在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因此,语文教学在发展学生语言能力的同时,应该提高学生的思维品质。
  学习语言的过程是培养学生自觉的审美意识和高尚的审美情趣,培养审美感知和审美创造的能力的过程。汉语教材具有诸于字体、音韵、节奏、平仄、句式、段落、篇章、风格等形式美,还蕴涵着丰富的自然美、社会美和科学美,这所有的美在学生面前展示了一个璀璨夺目的世界。对学生进行审美陶冶,是语文教育义不容辞的责任,学生应在感受语言的同时,接受情感的感染与熏陶,逐渐形成正确的审美观。
  
  (三)审美教学的复归
  
  1.实践中语文审美的流失。传统教学中,全方位的八股式操作多少年来一以贯之。僵死的程式化的课堂教学,几乎千篇一律的课文分析,作文教学指导模式化,评价一二三四五等貌似公正合理,实际是专断机械的用一把尺子进行衡量。教师很容易陷入搬运工式的教学模式,或开展蚂蚁啃骨头式的题海战术,根本背离了语文的审美意义。学生在这样的教学环境下被模式化了,更谈不上寻找学习的乐趣了,渐渐地学生的个性和灵性被磨没了,其结果反而是张口不能言,提笔不能文,不知语文为何物,更不用提语文审美了。
  语文教材的文章应文质兼美,但现在的教材中能契合学生情感体验,启悟心灵,陶冶情操,化育气质的文章并不多,不乏有过时或平庸之作充斥其中。而知识点体系的分解编排,即使是佳品美文也只不过异变为某些知识的载体。编教材者还有一句权威的话,“课文只是例子”,—般是讲解知识点的例子,一片好的文章也被分解成的一个个的碎片的知识点,“荒谬被奉为圭皋”,埋没了语文教材的审美因素。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