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7期

试论如何激活初中生作文语言

作者:雷 蕾




  (一)初中作文语言的要求
  
  对作文语言的要求,《语文新课程标准》是这样表述的:感情要真挚,做到能条理清楚的表达自己的意思,运用联想和想象,丰富表达的内容。按照中考考试大纲的要求即语言要通顺、连贯、得体、生动。“通顺”即做到文从字顺,“连贯”指能够强调语句间的顺序,注意前后照应和衔接,语气通畅顺达,丝丝入扣。
  
  (二)初中作文语言的现状
  
  古人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这句话说的很有道理。语文的学习,特别是作文应是一个厚积薄发的过程。笔者曾经在作文写的相对较好的同学中做过一个小调查,发现这些同学的课外书看的比较多,涉猎的范围也较广。可是大部分学生,特别是农村学生,除了教材还是教材,读来读去还是这么几本教材,早就读厌了!可是不重视课外阅读,没有一定的积累,作文怎么可能有进步?我们扪心自问:作文课有几节是真正的作文指导课?有没有教给学生作文的构思、作文的章法、作文的诀窍?我们把大量时间放在上课文上,放在对课文的分析上,放在对课文的肢解解读上,以为分析的越细对写作的帮助越大,殊不知语感是隐性的,是靠感悟的!
  
  (三)激活作文词语的途径
  
  1.途径一:以课堂为基础,做好积累,集腋成裘。
  (1)积累词语。在精选的的基础上,增加学生必须掌握的词语数量,以便在长期不断的积累和运用中达到量中求质、熟而生巧的目的。所谓“精心”,就是说这些词语的删选和确定应当遵守一定的原则,包括课本提示、注解和练习中出现的生字新词,课文的重点词语,典雅优美或文言味浓的书面语汇,常见常用而又常写错的词语。一般来说,要求学生每天抄写一定量的词语是必要的。
  (2)辨析词义。要求了解词的基本义,引申义和比喻义,了解同义词、反义词、同音词等语义的联系;能根据上下文语境,去理解词义,做到字不离词,词不离句;能辨析常用同义词,恰当运用同义词和反义词;能理解词的感情色彩和语体色彩,做到用词得体;能掌握常用成语,并恰当地使用成语。辨析词义的方法,有替换比较法,指称筛选法,修辞品味法、矛盾破解法、分析综合法。辨析词义的训练,可分项做专题练习,如成语攻略,近义词辨析。把“权利”和“权力”、“违反”和“违犯”、“盈利”和“营利”这些容易用混的词集中区分,分类指导,教给学生辨析的方法,帮助学生重点突破,难点分解,从而大面积提高学生对词语运用的判别能力。
  (3)咬文嚼字。记得在学习竺可桢的《向沙漠进军》一文时,有个学生指出:“抵御风沙袭击的方法是培植防护林。防护林的主要作用是减小风的力量。风遇到防护林,速度就减小70%~80%。到距离防护林等于林木高度20倍的地方,风又恢复原来的速度。所以防护林必须是并行排列的许多林带,两列之间的距离不要超过林木高度的20倍。其次是培植草皮。有了草皮覆盖地面,即使有风,刮起的沙也不多,这就减少了沙粒的来源”这一段文字中的“不要超过”是否应换为“应小于”更恰当?” “不要超过”包含两层意思:“小于”和“等于”,而当两列之间的距离“等于”林木高度20倍时,如原文所说,“风又恢复原来的速度”,此处培植防护林是否就失去了意义?的确,从说明语言的角度来看这句话不够准确,于是笔者当即表扬了他,赞赏他善于发现,不迷信权威。不料,此举大大激发了学生探索精神。从此,他们对课文中的词字斟句酌,进行批判性学习,其投入的程度简直可以用“一发不可收拾”来形容。由此看来,老师应有意识地训练学生质疑问难的能力,鼓励学生大胆的发现问题,引导学生不屈从于传统,敢想、敢说、敢做,激励学生勇于探索发现,敢于亮出自己的见解。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不以自己的绝对权威自居,不搞“一言堂”,而是作为教学的“向导”,在和悦的民主教学的气氛中鼓励学生大胆的表现自我、畅所欲言、各抒己见,形成大家共同探讨的“群言堂”。
  (4)改错练习。为了帮助学生练好基本功,可经常开展改错小练习。方法是:从初一开始,每周划出一定的时间,让学生互揪错字。可以从作业本、周记、作文中找出易错的词语,写在黑板上,请一名或几名学生到黑板上改错,其他的学生在笔记上做,每周十个,不得重复。一段时间后,又由作业本延伸到课外书及各种练习册,尽量找出那些常用的又极易错的字,在班级中交流讨论。通过这样的练习,大大丰富了学生的词汇量,使学生对字词的掌握很快脱离了“简陋和寒伧”,提高了驾驭语言的能力。
  2.途径二:设计小练习,培养学生语言功夫。
  (1)为字注解。给字注解,不是让学生查字典来解释字义,而是让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自己独立地根据上下文语境来解释一个字的含义。通过这样的练习,帮助学生选用恰当的字词准确地表达自己的意思。
  (2)由字而词,连词组段。通过遣词造句的方式,帮助学生对学过的词语会用、善用、活用。这种陌生的撮合,对学生求异与创新思维的培养,往往更具有挑战性和益处。钱钟书说:“撮合语言,配成眷属,愈能使不类为类,愈见诗人心手之妙。”
  3.途径三:挖掘文化宝库,古为今用。中国古典诗词是一座丰富的宝库,它以其深刻的思想内涵、高超的艺术手法,熏陶了一代又一代的文人学士,其中有些名句具有极强的生命力,对写作帮助很大。教师可根据初中生的阅读能力和时间,引导学生赏析名言警句,以唐诗、宋词、《千家诗》为主,辅以较为浅显的唐宋八大家散文、各册语文课本中的古文及诗词等。
  4.途径四:引进时代活水,丰富学生语言。“死海”不死,但一池死水时间长了终究是要腐烂发臭的。所以,必须往水池里不断注入新鲜活水,并开沟通渠,才能保证“水长流”,“清如许”。作文的语言也是如此。只有不断引进新词汇,才能使语言永葆青春,生动活泼,新鲜有力。
  (1)引导学生关注当代汉语。社会日新月异,电影、电视、网络、广播如潮水一般涌来。知识爆炸,信息瞬息万变,新词汇新语言不断涌现。生活在这样的时代,语言教学怎能固步自封?现在这些90后的学生感受新词汇的速度令人目瞪口呆,他们脱口而出的是:灌水、 菜鸟、腐败(吃饭)、汗(尴尬)、顶(支持)、年轮(岁数)、养眼(好看)、灌水(发贴)、 留口水(羡慕)、 闪(离开)、超女、快男等,不了解的还以为他们是在说天书。为了让学生主动融入现实生活,了解鲜明的民族人文精神,理解新鲜的进步思想,及时把握时代脉搏,教师应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利用课外阅读收集当代汉语中的新鲜陌生词汇,如CPI、和谐社会、MBA、产权保护、绿色奥运等,然后进行分类,如生活用语、网络用语等,记录出处,考察渊源,解释词义,分析使用语境,或是寻找新语病。通过这样的活动,学生不仅认识到当代汉语的巨大表现力,初步了解了当代汉语发展的语言规律,激发了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而且也使他们认识到汉语的某些弊端,促使学生为建设健康、新鲜、充满活力的当代汉语作出应有的贡献。
  (2)关注广告用语。广告虽然是商业工作的一种促销手段,但也是一种文学艺术,值得我们借鉴和学习。生活中的很多广告语就是抓住了消费者的心理,获得了良好的效果。记得曾听过一位老师开的一堂广告词欣赏课,让人大开眼界。他从“个性”切入,以崇尚“个性自我”为例,让学生赏析广告语言:耐克通过以just do it为主题的系列广告和篮球明星的效应,迅速成为体育用品的第一品牌,而这句广告语正符合青少年的心态:要做就做,只要与众不同,只要行动起来。但后来耐克把广告词改为Idream,效果就不怎么样了。“为什么justdoit比I dream好?”他问学生。显然,他的用意是要启发学生思考:我们应该怎样用语言表现它的特性。然后他再要求学生,举出带有“弘扬个性,展现自我”色彩的广告例子,并作简要分析,学生十分踊跃。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