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8期

高中化学中“先行组织者教学策略”的应用研究

作者:李思雨 朱德全




   [摘 要]本文以高中化学有意义学习教学实践为基础,探讨先行组织者策略对该教学实践的影响。通过问卷调查、试卷分析等形式,采用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方法进行实证研究,得出结论:先行组织者策略对于巩固学生认知结构中知识的稳定性、可辨别性及培养学生缜密的思维方面具有促进作用,尤其对于成绩较差的学生效果更显著。
   [关键词]有意义学习 先行组织教学策略 多元统计分析
  
  为了增强高中化学教师运用理论的自觉性,本文拟结合奥苏贝尔的有意义学习理论,对先行组织者教学策略在高中化学中的运用进行讨论。
  
  (一)有意义学习理论
  
  有意义学习理论由美国著名教育心理学家奥苏贝尔提出的。他认为,新知识的学习必须以已有的认知结构为基础。认知结构就是一个人观念的全部内容和组织,或是一个人在某一知识领域的全部观念和组织。人类之所以能够进行有意义的学习,就是因为所学的新知识同原有认知结构中的某些相关概念发生了影响,进而形成新的认知结构。因此,当学生把教学内容与自己的认知结构相联系,有意义学习便发生了。同时他还认为,利用适当的、相关的和包摄性较广的引导性材料以促进学习和防止干扰是最有效的策略,这种引导性材料就是所谓的组织者。由于这些组织者是在呈现教学内容本身之前介绍的,目的在于用它们来帮助确立学习的方向,因此又被称为先行组织者。先行组织者有助于学生认识到,只有把新的学习内容与已有的认知结构中相关概念联系起来,才能有意义地获得新的知识。
  
  (二)研究假设
  
  奥苏贝尔的有意义学习已经取得了大量的实证结果,这里我们遵循先行组织者教学策略的实施原则,对短时间的先行组织策略的实施做对比实验,假设在该策略的实施下实验组被试的学习成绩和学习动机将会有显著的提高。运用多元统计分析方法,对教学策略实施后的测验成绩进行分析,以期发现以有意义学习理论为指导的先行组织者策略,在培养学生思维品质和学习动机水平方面的差别。
  (三)本实验过程及结果
  1.任务一:成绩测试卷的选用与评定。
  (1)实验目的:对含烃内容的问题与前面所学内容的问题进行分离,选出分值相当的问题各20道,组成基本分值相当测试卷。
  (2)实验对象:重庆市某中学高三年级两个班,人数分别是50人和51人。
  (3)实验材料:高中化学烃以前章节的内容所构成的选择题60道,其中含烃的内容为20道。
  (4)实验过程:首先,将测试卷(A)(含所有选择题)发给50人的班级完成,要求他们从1到5之间评定一个数字来表示该题的难易程度,最难的用5表示,最简单用1表示。整个测验过程在规定的40分钟内完成,回收有效测试卷44份。然后,根据含烃类题的同学评定难度系数和通过百分比,在40道不含烃的题中选择了20道题,组成了测试卷(B)。再将测试卷(B)发给51人的班级完成。
  (5)实验结果:
  测试卷(A)含烃类题的平均难度系数为2.63,平均通过率为63.6%;不含烃类的平均难度系数为2.02,平均通过率为67.8%。经过挑选后的20道不含烃类题的平均难度系数为2.57,平均通过率66.4%。20道题相互配对样本T检验,差异不显著。
  测试卷(B)根据卷(A)的难度系数将两类题分别的排序(SPSS中的排序),对应各题的通过率不存在显著差异。
  测试卷(B)所构成的两大类题可以作为等质评定一个纬度,它们在通过率上的差异具有相同效力。如果把正确一道记一分,被试两类题的成绩就是各类题各题的成绩和,那么总成绩即是该类题的平均通过率和。
  2.任务二:先行组织者教学策略应用。
  (1)实验目的:通过教学策略的干预,对假设进行验证,对提出的问题进行分析。
  (2)研究对象:重庆某中学高中二年级的两个教学班。随机选定一个班为实验组(49人),按照先行组织者教学策略施教;另一班作为控制组(45人),采用平常的教学方法施教。
  (3)实验材料:学习动机问卷(A)、学习动机问卷(B),成绩测试卷(已学内容),成绩测试卷(课改内容)。
  (4)实验过程:首先向两个班级的学生分发成绩测试卷(已学内容)和动机测试卷(A),先做测试卷,再做动机卷,时间在同一天内完成。按以下教学思路在实验组班级进行教学干预:
  【教学内容】第五章 烃的衍生物
  1.指出本章教学目标是什么以及达到目标后能做什么(课的导入)。
  2.板书本章的知识要点以及梗概并标识出重点和难点(引起注意并呈现刺激材料)。
  3.学习本章知识前先复习相关内容。
  【设计思想】
  1.先行组织者的呈示概念(激活相关的原有知识,提供新知识的固定点即上位概念)。
  2.课堂教学。
  (1)本章知识结构层次的分析与讲授,理清知识间关系(培养学生的元认知能力,保持学习的心向)。
  (2)注意并保持学习任务或材料(使学生具备概念性结构,并能有意义地同化新获得的意义和观点)要求复习本章知识并阐明它在本书中的地位,并使学生能够意识到所学知识的重要性!(知识的联系性)
  (3)教学模型的呈现(直观教学)。
  3.强化结构性概念性知识。
  (1)讲解例题,注意知识的理解与应用,并补充新信息(强化认知组织,澄清有关易混知识点)。
  (2)布置学生作业并及时反馈作业信息(巩固己经学得的知识)。
  (3)通过本章的学习培养学生缜密思维的习惯和探究的兴趣(教育效果)。
  (4)使学生具备结构性概念知识,并同化其新获得的意义和观点(教学效果)。
  4.教学注意事项。
  (1)社会系统教师确定教学进度,并控制学生的理智结构,师生间有交互作用(双主体性体现)。
  (2)反映原则教师是呈示者,学生能积极主动地提出问题并为求得问题的意义而努力(学生参与反映)。
  (3)辅助系统应使组织概念和有层次的知识体系得到发展,同时将学习材料加以组织。
  (4)讲解顺序(结构化过程):运用组织者策略讲解本章知识时基本顺序与教材相同,但略有调整。
  在该章的教学干预完成以后,对两个班级都进行动机卷(B)和成绩卷(课改内容)的问卷调查。
  (5)实验结果
  学习动机卷(A)回收问卷94份,有效卷92份。成绩测试卷(已学内容)回收问卷94份,有效卷94份。学习动机卷(B)回收问卷94份,有效卷93份。成绩测试卷(已学内容)回收问卷94份,有效卷94份。
  
  表一:成绩测试卷(总分40分)
  
  注:*表示 P<0.05,**表示P<0.01
  实验组的前测卷成绩和后测卷成绩之间无显著差异(表一),基本上控制组和实验组的质量相当。但各组的的前后测成绩都存在显著的性别差异。
  在相同的动机测试内容下,控制组在前后测验中都没有显著差异,而实验组在前后测结果上存在差异,但不显著(T=1.834 P<.1);并且后测中实验组与控制组存在差异,但不显著(T=1.532 P<.1)(表二)。
  
  表二:动机测试卷(总分20分)
  
  注:*表示 P<0.05,**表示P<0.01
  在SPSS中,根据初测成绩把两个组的学生分别分成两组,即高分组和低分组。统计结果发现控制组中的高分组和低分组的前测成绩和后测成绩差异不显著,学习动机差异前后测也不显著;实验组中的高分组的前测成绩和后测成绩的差异也不显著,学习动机前后测差异也不显著(表三、表四);而实验组中的低分组的前测成绩和后测成绩的差异显著,学习动机前后测差异显著(表三、表四)。虽然说整体的差异不显著,但是由于低分组的起点低,先行组织者能够引导他们掌握相关知识,而这些简单知识容易树立他们的自信,从而提高他们的学习动机与学习成绩。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