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10期

新课程背景下学习策略的结构与特征分析

作者:丁晓君




  [摘 要]根据新课程对学生学习方式转变的要求以及新课程背景下学生的培养目标,学习策略的结构应该包括认知策略、元认知策略、资源管理策略、情感策略与交际合作策略五个部分,并且具有自主性、个体性、合作性、过程性、创造性等特征。
  [关键词]学习策略 结构 特征
  
  自从1956年布鲁纳提出认知策略以后,学习策略引起了教育和心理学领域内学者们的广泛关注和深入研究。我国于20世纪八十年代开始学习策略的研究,进入21世纪以后,由于新课程要求“学生学会学习”,作为学会学习的工具,学习策略的研究更是蓬蓬勃勃,出现了大量的科研论文和专著,从实证研究到理论建构,从定性研究到定量研究,从学习策略的概念、结构、内容到学习策略的教学,从一般学习策略到学科学习策略,无不有所涉及。到目前为止,研究已经集中于探讨学习策略的教学问题。然而,由于学习策略的概念和结构问题迄今仍无统一认识,因而对于学习策略的教学教什么、怎样教,各位理论和实践工作者是见仁见智、各行其是,这对于学习策略的教学造成极大的混乱。本文试图从新课程理念对学生学习的要求出发,探讨新课程背景下学生学习策略的结构和特点。
  
  (一)学习策略的概念
  
  关于学习策略的概念,代表性的观点可归纳为三种:
  一种观点认为学习策略是指学习方法和技巧。如杜菲(Duffy)认为:学习策略是“内隐的学习规则系统”。史耀芳研究指出:“学习策略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为达到一定目标,有意识地调控学习环节的操作过程,是认知策略在学生学习活动中的体现形式,它在一定程度上表现为学习方法和技巧。”
  另一种观点把学习策略看作是对学习的调控过程。如奈斯比特和叔克史密斯(Nisbet and Shucksmith)认为“学习策略是选择、整合、应用学习技巧的一套操作过程”,李雁冰认为“学习策略是对学习过程特别是学习方法与技能进行监督与调控的内部活动”。
  还有一种观点认为学习策略是学习方法与学习调控的有机统一。如胡斌武对学习策略的定义为:“学习者为达到一定的学习目的,在元认知的作用下根据学习情境特点,调节和控制学习方法选择与使用乃至调控整个学习活动的内部学习方式或技巧。”刘电芝认为,学习策略是指“学习者在学习活动中有效学习的规则、方法、技巧及其调控。它既是内隐的规则系统,又是外显的程序与步骤”。蒯超英则把学习策略看作是“学习方法、学习调节和控制三者综合而成”。
  本文依据第三种观点,将学习策略定义为: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根据不同的学习情境进行有效学习的学习方法技巧及其整个学习活动的心理调控过程。这里的方法技巧是指记忆、理解、编码、提取信息的方法技巧,心理调控过程不仅包括元认知对学习活动的调控,还包括学习时间的管理,学习中的人际交往以及学习的态度、动机等情感因素对学习活动的调控。这些都是有效学习的必要条件。
  
  (二)新课程背景下学生学习策略的结构探析
  
  由于对于学习策略概念的不同认识,中外学者对学习策略的结构都有不同的分类和概括,但是认为认知策略和元认知策略是学习策略的核心,在这一点上所有学者并无分歧。认知策略是学习者用以支配自己的心智加工过程的内部组织起来的技能,是学习者用来调节自己内部注意、记忆、思维等过程的技能。元认知是指学习者在认知和学习的过程中对自己所经历的心理过程的认知。元认知的发展水平直接制约或促进其他方面的发展,包括认知策略的发展。
  不同的学习目的和学习方式形成着不同的学习策略,也要求着不同的学习策略。在传统的学习中,“双基”的要求,即知识的掌握和技能的获得成为基本的学习目的,因而学生的学习方式偏重于死记硬背、机械重复、大量练习,学生的学习策略也更多地是认知策略的掌握和获得,元认知策略的水平也不高,且未受到重视。新课程理念对学生的学习目的和学习方式提出了新的要求,学生的学习策略也应该有新的要求和新的内容。笔者从新课程对于学生学习方式的要求以及对于学生学习目标的要求两方面探讨新课程理念下学生学习策略的结构内容。
  1.新课程对学生学习方式的要求与学习策略的结构。2001年5月,教育部颁布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明确指出,要“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由此可以看出,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交流与合作的能力,需要的学习策略已不属于认知与元认知策略的范畴,可以用资源管理策略与交际合作策略加以涵盖。而要“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的要求,进一步呼唤着交际合作策略的出现。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要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教师应尊重学生人格,关注个体差异,满足不同学生的需要,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的态度和能力,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发展。”对学生人格的尊重、需要的满足以及积极性的激发、态度的培养,也提出了一种新的学习策略的培养和发展要求,这就是学生情感策略的培养与发展。
  2.新课程对学生学习目标的要求与学习策略的结构。从新课程的学习目标方面来看,新课程包括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三个目标领域的内容。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是分析和解决问题的前提,不仅包括传统观念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还涉及到了应用和迁移、解决问题等内容,让学生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了解概念、结论的来龙去脉,掌握知识背后的思想方法和精神内涵,这一目标主要要求发展认知策略和元认知策略;过程与方法是贯穿知识与技能、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桥梁,这一领域涉及到了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等新“课标”大力提倡的学习方式。在这个过程中,既有外显的操作程序,又有内隐的认知方式,既需要认知与元认知的参与,也需要资源管理学习策略以及交际合作学习策略的参与;态度与价值观是相对较高层次的目标领域,学生的学习过程同时是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形成过程,通过探究、体验、反思、领悟等一系列的操作或认知活动,实现学生主体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发展,这一目标领域要求着对情感策略的发展与培养。
  3.新课程背景下学生学习策略的结构。根据以上分析结果,笔者从一般学习策略体系入手,参考迈克卡、刘电芝等人对学习策略的分类,加入新课程所要求学生的学习策略,构建起新课程背景下学生学习策略体系框架(图1):
  
  首先,认知策略是指学生对知识进行获取、加工的方式和技术。根据迈克卡等人的划分,认知策略可分为复述策略(如重复、抄写、做笔记、划线等)、精加工策略(如想象、类比、答疑等)、组织策略(如组块、选择要点、列提纲、画表格等)。
  其次,元认知策略是指学生对学习活动的有效监视和控制,包括计划策略、监控策略和调节策略。计划策略是指学生针对学习活动的目标、过程作出规划与安排,如确定学习目标、预测重点难点、安排学习时间等。监控策略是指在学习活动进行过程中,依据学习的目标对学习计划中的学习进程、学习方法、效果、计划执行情况等方面进行有意识的监控,如监控自己是否领会了学习学习内容,采用的学习策略是否适当,注意是否集中等。调节策略是学习者对学习情况通过反思、评价,根据学习进程的实际情况,对采用的策略进行调整,它包括调整预先的目标或计划,改变所使用的策略,有意地矫正学习行为等。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