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11期

改革教学组织形式 提高教育改革成果

作者:李小军




  [摘要]教学组织形式在教育活动中是结构问题,对教育质量有至关重要的影响。教育改革需要改革教学组织形式,这是教育发展的需要、社会发展的需要、人的全面发展的需要。
  [关键词]教育改革 教学组织形式 教育质量
  
  党的十六大指出:“教育是发展科学技术和培养人才的基础,在现代化建设中具有先导性全局性作用,必须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民族振兴,教育先行。中华民族要傲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必须要有中国特色的世界一流的教育。为了适应我国社会发展的需要,必须改革目前的教育现状。无论是从应试教育到素质教育理念的转变,还是从旧课程到新课程的改革,国家都在花大力气做这件事情,但是成效并不理想。近十年来教育改革的浪潮一浪高过一浪,但教育形式和结果可以说“涛声依旧”。这样说并不是否认教育改革效果,大多数教育者的教育理念都有所更新,教材由只有文字的旧教材变为图文并茂的新教材,教学设施得到不断的更新,教学方法得到不断的完善,但这与教育改革的目的还有很大距离。教育改革的目的是使受教育者在教育的作用下各自的潜能得到最大发展,从而成为国家需要的德才兼备的高素质人才。教师仅有理念更新还不够,必须在新的教育下造就适应社会发展的具备良好的意识、文化、行为、责任心的人。当前的教育改革直到今天还远远不能满足这一要求,要达到这一要求,笔者认为需要改革教学组织形式。
  
  (一)改革教学组织形式是教育发展的必然
  
  教学的组织形式问题如何解决以及解决的正确与否,关系着教学效果的好坏。教学组织形式是教育的结构问题。结构与功能是密切联系的。鸟的结构适宜飞行,蛇的结构适宜于爬行,高楼大厦的不同结构代表不同的稳固程度。目前的基本的教学组织形式是班级授课制。一个班的人数从幼儿园到大学基本都稳定在四、五十人左右,有的中小学班级人数高达六、七十人。这种教学组织形式适用于经济不发达、对人的全体素质要求不高的时代,是一种低投入的教育组织形式。它有很多优点,省时、省力,一个老师可以同时教几十名学生,来自不同家庭的同龄人在一起可以创造一种相互激励的成长环境。但任何事情都有两面性,在不同历史时期、不同条件下正反两方面都有最佳结合点,并且最佳结合点是随着形式发展而不断发展变化的。如果说过去的班级人数、时间安排等与班级组织形式的结合是适应过去的形式,但在社会发展变化了的今天,对社会生活中的每一个人的素质要求越来越高的情况下,这个结合点已显然不适应社会对教育的要求,所以必须对其进行调整、发展、完善。这正如对马克思主义理论进行发展完善一样,也是社会发展变化的必然要求。
  
  (二)如何发展完善教育教学组织形式
  
  把从幼儿园到大学的教育作为一个整体,遵循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不同的阶段应该有不同的教学组织形式,班级人数设置应充分考虑学生的年龄特征。班级教学按照不同学科的特点,人数要有所变化,不应一成不变。具体讲就是班级教学基本形式保持不变,但班级人数规模应该随学生的年龄阶段、心理特征、学科特征而变化。例如,在幼儿园是儿童从家庭走向社会的初始阶段,教学内容多是活动式、表演式的,班级人数可控制在30人以内。在小学到初中阶段,要学习科学文化知识,要养成良好的行为、学习习惯,人数应控制在20人以内。到高中阶段,由于学生已形成比较良好的习惯,班级人数可在45人左右。大学阶段学生趋于成人化有了更强的学习自控能力,班级人数可达百人左右。在此基础上,还要按照科目的特点变化人数。像语文、数学、英语、物理、化学等这样需要学生很好注意,培养学生学习习惯、学习能力的科目,班级人数一定不能过多;像音乐、体育等有利于在大集体中进行教学的科目,可以把两个班级合在一起;需要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遇事不惊的心理品质等素质时,同一年级可多开展各种活动,以弥补小班人数少的缺陷。总之,班级人数设置一定要遵循心理学、教育学以及青少年身心发展的规律,找到班级人数、时间安排与教育绩效发挥的最佳结合点。
  
  (三)教学组织形式改革的作用
  
  首先,可以挖掘教育的最大潜能。小学、初中阶段是正规教育的初始阶段,该阶段不仅要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每个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能力。目前此阶段班级人数大多在30人左右,有的班级多达60人以上,这只适应于少数有良好学习习惯的学生。而大多数学生在此阶段已基本被学习淘汰,成为“不学症”或“进入学习状态困难症”的患者,这些学生已经输在了起跑线上。根据笔者多年的教学经验,老师对每个学生的关注不同,学生的表现、学习态度是不相同的。而目前的班级人数过多,老师精力有限,教学任务紧迫,不可能在每一节课、每一个问题上关注到每一个学生。这样,相当一部分学生在长时间不被关注的情景下学习越来越困难,学习习惯越来越差。目前考不上高中的学生绝大多数属于学习能力差、没有良好的学习习惯,即使上中专也不能很好的学习。这些学生不单是考不上高中的问题,而且因为在应有的义务教育阶段中各种作为现代人所具有的诸如学习能力、思维逻辑能力、对事物的认真分析态度等的基本素质没有培养起来,在今后的生活和工作中学习困难继续存在,发挥聪明才智更是困难。这些被淘汰了的学生表面上看是接受了应有的义务教育,但实质上其应该被开发的潜能在接受义务教育的过程中没有很好的开发,良好的素质、习惯没有培养起来,将来走向社会就是一个不合格的人。义务教育是所有教育的基础,其作用不仅是给高校输送人才,而是承担着整个国民的素质教育。可以说国民素质不高就是义务教育没有做好,因而必须最大限度的开发义务教育的潜能。只有义务教育阶段的班级小额化,老师才有可能照顾到每一个学生,每一个学生的潜能才可能被最大限度的开发。
  其次,优化整合教育资源,可以实现有限的教育资源的合理配置。例如,在小学、初中阶段,每个数学老师带两个班级,共30人左右,每天批改30本左右的作业。在这样的前提下,老师才能有精力照顾每个学生的具体情况,才能有时间研究分析每个学生的不同情况,才能真正做到因材施教,每个学生才能在老师的指导下养成良好的习惯,潜能得到充分挖掘。这就需要在现在的基础上扩大对基础教育的投资,提高中小学师生的比例,增加中小学校舍的软硬件建设。而高等教育中,学生有独立的学习能力,可以扩大班级规模,不同学校同一个专业的班级可以合并,实现强强联合。低层次重复设置的专业坚决限制,没有规模、没有自己特色的高校应坚决取缔,也就是相应地减少国家对高等教育的投资,使教育资源在所有教育领域内合理配置,实现教育资源的最优化。改变过去“头痛医头、脚痛医脚”乱投资的局面,把国家对教育投资的重心从高校转向基础教育。因为基础教育是最根本的教育,是对智力资源的最原始的开发,如果基础教育患贫血症,将会导致整个民族先天智力不足,在后天环境中补救很困难,所以资源要用在关键部位,使其能发挥出最大效益。
  第三,这种班级设置从结构上体现了因材施教的原则。因材施教不仅要体现在同一个班级内部个体学生身上,而且要体现在不同教学阶段、不同课程的班级组织中。只有从组织上做到因材施教,老师在教育教学的过程中才能尽可能做到因材施教。在学生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的起始阶段,只有小额班级的老师才可以充分照顾到每个学生的特点,按照每个学生的个性因材施教,开发每个学生的潜能。在教育的不同阶段,根据需要设置不同规模的班级是整体上的因材施教,是最大的因材施教,是从组织形式上对因材施教的保证。因此,必须首先从组织形式上做到因材施教。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