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11期

新课程视角下的语文课程资源观

作者:张香竹




  2.学习方式的转变使学生在课程资源中的地位得以凸现。学习方式的转变是学生在课程资源中的地位得以凸现的重要原因。在新的学习方式中,学习对象改变了——不再是现成的理论知识和书本知识,而是来自社会和自然的某种问题或现象;学习途径改变了——不再是理解和接收来自教师和教科书的结论和答案,而是为解决某个问题、揭示某种现象的一些系列活动;学习结果改变了——不再是获得系统的间接经验,而是由直接经验而来的包括态度、能力、知识等的多方面发展。其中,教师讲授所能够起到的作用是十分有限的,教师的讲授很容易使得学生知道什么是正确的态度,什么是科学的态度,却无法使学生真正形成这样的态度。同样,教师的讲授充其量能够使学生懂得哪些能力对于人的工作和生活是必不可少的,甚至可以解释这些能力的结构和形成条件等,但这些也不等于学生能力的提高。无论是态度的形成还是能力的提高,都必须依靠个体的行为,通过活动中各种心理成分与外部环境反复相互作用及由此产生的亲身经历和体验才可能实现。所以,如果说以前学生确实主要充任课程资源消费者的角色,而今由于学习方式的改变使得学生在课程资源的消费者和开发者的角色之间难舍轻重。
  
  (四)环境——取之不竭的语文课程资源
  
  对于语文学习来说,环境是取之不尽的资源宝库。从空间分布上分,课程的环境可以分为学校环境、社会环境与家庭环境。学校的语文课程环境资源既指语文教学常用的图书馆、多媒体教室等硬件设施,也包括学科融合的教师、资料、语言运用舞台,更包括学校的自然环境、学习气氛。比如,有的学校开办的“即兴交谈与采访”课,既利用了学校的摄像机、录音机等设备资源,还利用了由几百名师生所组成的小社会这个无形资源,通过对“陌生人”的采访,锻炼了语言能力以及与此相关的判断分析能力、逻辑归纳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把学生的潜在资源充分挖掘了出来。
  古人说:“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山水是无字之文章”。这形象地说明了社会环境资源对语文学习的价值。以往的语文课程形式比较多地固定为“以课本为主要学习资料,以教室为主要活动空间,以教师为主要媒介”,使得语文学习对环境资源由原来的比较倚重到逐渐疏远,甚至分离。而语文新课程则可以根据所在地区、学校的情况,让学生走出课堂,走向生活,走向田野,走进家庭。
  中国是一个语言文学大国,文化典籍丰厚,从《诗经》、《楚辞》,到唐诗宋词,从李白、杜甫,到曹雪芹、鲁迅,耸立着一座座文学高峰;中国也是艺术大国,从高雅的琴棋书画,到消遣性的花鸟虫鱼,再到生活化的酒经茶道,无不渗透着浓厚的文化气息,这些都是建设语文课程的绝好材料。世界上有近二百个国家和地区,地理风貌各具特色,历史文化异彩纷呈,这些丰厚而博大的人类文化遗产,同样也是语文教学取之不尽的丰富宝藏。还有,社会历来是教育的大课堂。尤其是当代经济全球化、经贸一体化,整个社会正面临新旧体制的转型,新事物大量出现,这些具有时代特征的新事物将为语文课程提供层出不穷的生长点。另外,家庭环境资源是家庭为学校教育和学生学习所能提供的条件,包括家庭的物质基础、家庭的生活质量、家庭成员的职业以及由这些因素所构成的家庭环境氛围等。
  总之,课程的环境资源是十分丰富的,从有形的教学设施,到无形的学习气氛;从近处的一草一木,到远处的名山大川;从身边的生活现象,到国际间的政治风云,凡是有利于提高语文能力的,都可以成为语文课程的内容。
  
  参考文献:
  [1]吴刚平.课程资源的分类及其意义[J].语文建设,2002,(9).
  [2]张香竹.语文教师开发课程资源的策略[J].江西教育科研,200,(8).
  [3]沈巧明.后现代视阈下语文新课程的文化品质建构[J].教育探索,2007,(4).
  [4]钟启泉.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解读[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5]倪文锦.初中语文新课程教学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6]倪文锦.走进课程:小学语文新课程案例与评析[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