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11期

新课程视角下的语文课程资源观

作者:张香竹




  [摘 要]随着我国语文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已经成为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之一,课程资源观也因此发生了变化。由于语文教材内容的丰富性和功能的多样性,使得教材成为最重要的课程资源;语文教师的知识结构、教学方法以及个体的成长也是不可或缺的课程资源;学生的经验、情趣和学生之间的差异是有效的课程资源,同时学习方式的转变使学生在课程资源中的地位得以凸现;另外环境更是取之不竭的课程资源。
  [关键词]语文课程资源 教材 教师 学生 环境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提出了“课程资源”这个崭新课题,课程资源就其分布的范围、形式、来源、功能、性质等的不同,可以划分成多种多样的类型。各种类型的课程资源以显性或隐性的方式存在,对教育活动起着直接或间接的作用。本文对新课程视角下的语文课程资源作了一些探讨,旨在引起对于这一问题的关注和思考。
  
  (一)教材——最重要的语文课程资源
  
  语文教材本身就是已经筛选了的课程资源,它虽然不是唯一的课程资源,但因与语文教育活动关系最为密切,是语文教育行为实施中最常规的媒介和载体,因而成为最重要的语文课程资源。语文教育对教材内容与功能上的选择,体现了语文教育在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方面的理念。
  1.语文教材内容的丰富性。课程资源在人类知识经验和语文教育活动之间建构起了一座桥梁,课程资源的丰富多彩决定了语文教材的内容不可能是单一的,语文教育的目的之一就是使学生拥有这些经验以便在未来的社会中存在。因此,课程资源的开发者势必尽可能拓展语文教材内容的领域,向社会、生活、儿童的身心发展以及语文学科自身等方面拓展。随着课程资源研究的进一步深入,教材的概念和范围也在日渐扩展。传统意义上的作为教学全部依据的教科书和教学参考书正在淡化,电影、图画、网络以及其他一些音像资料等辅助性的内容也以教材的形态出现在语文课堂上。教材与语文教学的关系更为灵活,教材的内容在社会规定与学生个体需要之间通过对课程资源价值的充分挖掘得以丰厚地展现。
  2.语文教材功能的多样性。语文教材作为一种知识和信息的载体,并且作为教学活动的媒介和依据,其终极指向大体相同。但在不同国家、不同地区以及不同历史时期,由教材的内容和形式的具体差异所体现出来的教材的功能则不完全一致。语文教材功能多重性的确立有很复杂的因素,但其重要的背景之一就是课程资源的多元价值取向。不同的国家传统和不同社会的需要秉着自己的视角和立足点对课程资源的价值进行取舍,以使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与语文教材的功能构成对话。语文教材的某一功能可能一时占有优势,但课程资源的多元价值取向在一定程度上使得语文教材的多种功能在不同情境下交替优先或同时并存。
  
  (二)教师——不可或缺的语文课程资源
  
  在语文课程资源的理论探讨中,教师是一个不能回避的话题。一方面课程资源在向制度转化的过程中,课程的设计者只是完成了其中较为上位的一部分,无论设计者对课程资源的计划精确到何种程度,在任何一种具体的教学情境中,语文教师的经验和智慧都会以不可取代的方式进入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过程,教师对课程资源的选择与修改是课堂情境中的首要决定因素;另一方面,语文教师的知识与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以及教师在成长过程中认知结构的不断充实都是语文课程资源的重要源泉。因此,语文教师在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语文教师在课程资源问题中的价值与意义,不仅在于教师是其他常规课程资源开发和利用的主体,更重要的一点在于教师本身就是一种重要的课程资源。掌握了课程素材、具有教育素质的教师在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过程中有很大的内生性,它可以推动一般课程资源产生比其自身价值更大的教育意义。
  1.语文教师的知识结构是重要的语文课程资源。通常情况下,语文教师不仅决定课程资源的鉴别、开发、利用和积累,教师自身的知识结构与教学用书、音像资料等其他物质形式的课程资源载体一样对教育活动发挥作用。且由于教师行为指向的能动性而使得其在自己的知识、情感、价值观发生作用时显得更为灵活。例如,教材作为筛选过的课程资源在具有代表性和浓缩性的同时,也不可避免地出现覆盖面狭窄的局限,语文教师的知识积累、内在底蕴、综合素质不仅仅是教材的补充和辅助,更是一种具有积极意义的拓展和延伸。
  2.语文教师的教学方法是不可忽视的语文课程资源。语文教师的实践知识是教育活动的重要背景,在这种背景下,教师的各种教学方法也是课程实践的根本资源,如创设教学氛围、营造问题情景、开发活动主题等以带动学生的学习行为。即便是单纯的知识传递、讲授、训练等较为传统的教学行为,也充满了技巧性。一个典型的例子:同样一篇课文在不同语文教师手里会设计出不同的学习目标,采用不同的教学手段,如《林黛玉进贾府》有人教人物语言,有人教人物心理刻画,也有人教衬托手法,还有人教环境描写,更有甚者教学生考察贾府的建筑。好的教师能发现常规课程的不完善,并发挥创造性以适应个体学生的需要。因教学方法不同而形成的教学风格和范式也无疑是不可忽视的课程资源。
  3.语文教师的个体成长也是很好的语文课程资源。语文教师的知识结构和教学方法都不是一成不变的。教师对新的课程方案、教育资料和教育理论的参与研究可以促进教师在深层次上的成长,教师探究行为本身就是新观念的源泉。所以,在相当多的国家里,教师在语文课程改革与设计的过程中占有相当比重的席地,并且教师的参与权利是受到教育法规的明确规定的。教师的雄心壮志不是一般意义上的追求教学成绩,而是个体意识的提升,是教师作为课程资源具有内在的重要呈现。教师在主动探究教育教学活动的行为中,其智慧的释放和创造性价值的实现,是课程资源发展的不竭动力。
  
  (三)学生——最易被忽视的语文课程资源
  
  在语文教材开发多元化发展、弹性课程出现的条件下,参与课程资源开发的主体由单一的课程与教学专家主导正在向多元主体方向发展。以往的教育理论将学生定位于课程资源的消费者,忽视了学生在课程资源中的其他角色;而课程资源开发主体多元化理论的发展,将学生的课程资源角色纳入到研究者的视野中来。
  1.学生的经验、情趣和学生之间的差异是有效的课程资源。从学生自身的角度来讲,学生的经验、情趣和学生之间的差异都是有效的课程资源。因此,在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中,对学生资源的价值是无法置之不理的。同时,学生也成了课程资源的开发主体,尤其是在现代信息技术广泛应用到教学与人们生活各个方面的背景下,学生获取知识与信息的途径多元化,学生之间的相互交流与学习显得越来越频繁和重要了,学生本身成了特殊的课程资源的开发者。学生搜集的课程资源在教师的指导下,还可以进一步加工和筛选,形成一些有代表性与典型性的课程资源带入校内,成为校内的课程资源;他们可以将零碎的课程资源整合成为系统完整的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课程资源的过程本身,就是学生学习的过程,而且这种学习过程还可以影响到其他学生的学习行为。
  学生资源的开发,首先要研究学生现有的语文基础与兴趣。了解学生的现有状态,掌握他们已经具备了哪些知识、技能,还要注意他们之间的个体差异,设计多种方案。如为学生准备《红楼梦》阅读研究资料,就应该考虑到学生的不同情况,既要准备《红楼梦》原著,也要准备周汝昌的《红楼小讲》一类的研究书籍。有的学生没有阅读过《红楼梦》,就可以先看原著;有的学生已经看过作品,就可以看研究资料。研究资料也应有不同形态,有杂志和专著,有不同流派的研究成果等。其次要挖掘学生的情感资源。如诗歌教学可以更多地强调个性化解读,强调与作品中的情绪对接,内化为自己的感受。再次,激发学生的自学能力、管理能力、交往能力。强调学生主动学习,注重培养学生学会学习的能力。多采用小组学习、调查研究等学习方式,在这种主动、多元的学习中,学生的自学能力、管理能力、交往能力等都会得到全面发展。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