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9年第1期

新课程改革与素质教育

作者:赵米青




  面对世界的变化,未来的挑战和改革开放的需求,要求教育培养出能了解世界、参与市场和国际竞争、立足中国、面向世界的高素质人才,这是时代的召唤,社会对教育的要求,也是当代素质教育和新课程改革所面临的一个十分重要的课题。为此,中国当代素质教育,必须把“三个面向”作为一种理想境界,塑造学生好学、爱学和乐学精神,提升广大教师喜教、爱教和乐教的高尚情怀。以良好的学风和教风,促进良好的班风和校风,使学生养成一种心胸宽广、自强不息、乐观向上的品质,形成一种自尊、自强、自谦、自持的精神,塑造一种关心他人、关心生活、关心自然的情怀,提升一种充实致远、质朴高雅、开拓进取、创新创造的品位。
  5.必须树立教育要以“学生为本,以学生的发展为中心”的教育中心理念。教育中心理念要求中国当代素质教育和新课程改革必须紧紧围绕学生发展这一中心搞好改革,做好服务。努力改革课堂教学的弊端,使课堂教学不再成为学生学习的唯一渠道,而把整个社会、生活和实践等“大课堂”,作为学生学习和求知的“大课堂”。这一中心理念,要求广大教师必须成为智慧的教育者,而不再是学生学习的“主宰者”。广大教师必须成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组织者和促进者,而不再是单纯向学生传授知识的“传授器”,教师必须努力改变“满堂灌”、“填鸭式”等落后的教学方法,使学生成为真正能够当家作主,主宰课堂,主宰自己,并享有学习主动权的学习的主人。使学生能够自主、自由学习,启迪学生的心智,调动学习的自主意识,发挥学生的主观潜能,把课堂变成既充满活力又充满生命张力的课堂,成为一种既是动态的又是开放的课堂,一种既是多元的又是共同参与的课堂,为学生学习和发展提供开阔的知识视野、广袤的认知空间、自主的学习环境、多元的发展契机。
  
  二、大力营造素质教育的浓郁氛围
  
  马克思关于人的发展学说为我们阐述了人的发展条件,未来人才培养和发展方向:作为社会的人既是一个具有多层次、多品位的个体,又是一个具有丰富感性认识的实体。而所谓人的发展就是利用这些条件有效地促进人的个性特点、情趣爱好和欲望道德等各个层面的张扬与展开、进步与提高、发展与成长。新的素质教育发展纲要明确地提出,“基础教育是提高民族素质的奠基工作,必须大力加强”,新时期的学校教育必须转向“全面提高国民素质的轨道。因此,中国当代教育必须大力营造素质教育的浓郁氛围。
  1.大力营造素质教育的浓郁氛围,为“四化”培养“四有”人才。邓小平同志曾根据中国教育和学生素质的基本国情,站在提高全民族素质的高度,提出了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四有”人才的要求,这是当代中国素质教育人才培养的根本指向和终极目标。为实现这一目标,以新课程改革为内容的中国当代教育,必须遵循青少年身心发展的规律,反映当代学生发展的共同要求,选择最佳的教育行为方式,大力营造促进素质教育发展的浓郁氛围,以有利于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有利于学生个性素质的大力提高,有利于学生人格道德品位的养成,使新时期的素质教育获得极大的、自由的、充分的发展,使学生的创造精神和创新素质得到充分的培养和发掘,使学生在优化的素质教育的氛围中,构建“四有”人才展示人生的大舞台,陶冶情操,提高素质,张扬个性,学会做人,学会求知,学会生存,学会创造。
  2.大力营造素质教育的浓郁氛围,促进教育事业和谐发展。《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一书明确提出了“教育观要复原,同时又要革新”的双重任务。依照这种双重任务的要求,为学生素质成长创造一种既传递文化又创造文化、既激荡人生又和谐发展、既稳定社会又改造社会的广阔空间和浓郁氛围,把学生培养成既具有走向社会、适应社会的能力,又具有接受社会、改造社会、创新社会的真正创造精神的人才。另外,要促进素质教育和谐发展,还必须对来自多层次、多渠道的社会文化进行选择和过滤,使学生在承递社会文化精华、摒弃社会文化糟粕的氛围中,选择和接受适应社会和时代发展进步的新思想、新信息、新事物、新知识和新成果,为学生的进步成长,迸发激情,孕育活力,积蓄力量,促进学生素质和谐健康成长。
  3.大力营造学生“学会生活,勇于实践”的浓郁氛围。《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对现代素质教育明确地提出了教育要“生活化、实践化和活动化“的新要求。为贯彻落实“三化”精神,广大教师必须以“三化”为内容组织教育教学活动,学生必须以“学会生活,勇于实践”为根本。因为生活和实践不仅是检验真知、真理和才干的标准,同时也是出真知、出素质、出人才的源泉。实践资源和令学生提高素质、成长成才的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教师必须按照生活观、实践观的要求,把学生的学习生活与实践和当代社会生活紧密联系起来,把学生的学习实践和生活引导向广阔的、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实践之中,以贴近生活的话题、灵活的实践形式、丰富的活动内容引导和鼓励学生走向自然、走向生活、走向社会,从而在学习生活实践的浓郁氛围中认识自然、认识社会、认识人生,锻炼自己,增强素质。
  4.大力营造“活跃学生学习”的浓郁氛围。新课程改革和当代素质教育的实践观、教学观要求中国当代素质教育必须以促进和活跃学生学习为手段,构建活跃学生学习的浓郁氛围,以研究性、开放性、综合性、探究性等多种活跃学习的形式,培养学生积极主动,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的精神,并利用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我的关系,将知识与经验、理论与实践、课内与课外、校内与校外、社区与社会等有机结合起来,以宽松自由的,真实可感的文化环境氛围,促进学生“知、情、意、行”综合素质能力和谐与统一、发展与提高。
  
  三、大力创造创新现代素质教育
  
  创造创新是人类的本质。人类本身具有无限发展的创造力,人类在永不停息的创造中改造自然、改造社会、改造自身、创新自我,在建构自己美好未来的同时,推动历史的发展以及人类社会的不断进步。可以说,没有创造创新,就没有人类社会文明发展的昨天、今天和明天。邓小平曾明确指出:“要善于学习,更要善于创新”。江泽民也说:“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一个没有创新能力的民族难以屹立于世界先进民族之林。当今世界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知识经济初见端倪,国力竞争刻不容缓,日趋激烈,新的时代呼唤创新人才,新的形势,新的发展亟需高素质创新人才。而培养创新人才,必须创新教育,特别是必须创新素质教育。”
  法国教育家斯普朗格说:“教育的最终目的不是传授已有的东西,而是把人的创造力量诱导出来……”这是素质教育的真正目的。而国家教育部也曾明确指出:21世纪中国素质教育实施的核心是“创新教育”,创造创新应是现代人的基本品质。
  1.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激发学生的创新动机。老教育家刘佛年说过:“任何事业的复苏和发展都是从观念的变革开始的”。那么,如何创新中国当代素质教育呢?首先,必须彻底转变陈旧的教育思想和落后的教育理念以及一些不合时宜的人才素质观念和质量观念。这是创新当代中国素质教育的前提;其次,必须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激发学生的创新动机。因为,要使面向21世纪的现代教育能够适应高科技和现代化高速发展所必须具有的素质,就必须变革观念,培养创新意识,这是人才事业成功的先导和根本。当代教育如果抓不住这一根本,那么,创新素质教育的目标任务是无法完成的。
  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明确提出了必须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不断追求新知,具有实事求是,独立思考,勇于创造的科学精神”的要求,美国著名社会活动家英克尔斯在《人的现代化》一书是指出:要实现社会的现代化,首先要实现人的现代化。而人的现代化最重要的体现,就是人的主体人格素质和创新意识,即主动地乐于接受新知,乐于变化和独立思考创新,乐于挑战和敢负责任的素质。更重要的是发挥学生的主体功能,学会创造创新,这是学生人格素质的本质和核心。澳大利亚来来委员会主席利雅德博士提出迈向新世纪的人才必须持有的“三张护照”,其中最重要的护照“就是事业心和开拓创新精神”,这一护照要求的创新精神正是新世纪人才最可宝贵的精神财富,最可宝贵的主体创新素质。
  2.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充分发掘学生的素质潜能。培养创新能力素质是当代素质教育的核心任务。因为创新素质教育是全面启迪学生心智,开发学生智慧品质的教育,而创新能力则是一种极其复杂的高层次的智慧活动,既需要多种思维能力共同参与,协调配合,相互作用,又需要奔腾的想象力、热情的认知力、开拓的进取力、拼搏的意志力。教师必须使学生在知识、能力和修养等素质方面相互协调,相互促进,创新发展,从而极大地开发学生的智力,发掘学生的创新潜能,创造性地发现新事物,揭示新规律、创造新方法,创新新理论,解决新问题,创造新成果。
  3.创新素质教育,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和创新精神。长期以来的中国教育,由于受封建社会思想的影响,一直缺失民主意识,不论学生还是教师很少获得作为“人”的完全独立的主体地位和享受尊严尊重的主体性权利。20世纪八十年代以来,教育的主体性地位、主体性权利以及主体意识等主体教育理念,才逐渐流行并被人接受和尊重。
  创新素质教育必须尊重学生在教育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和创新精神,这是当代中国素质教育的又一基本特征。因为学生是自身生活、学习和发展的主体,只有承认学生作为学习主人的主体性地位,才能调动学生的创造创新精神;只有充分调动和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功能,即独立性功能、主动性功能和创造性功能,才能培养高素质人才,开启学生的创造创新潜能。同时只有充分调动和发挥教师和学生“双向联合”合作的功能,才能把学生养成善于求新、求异、求变、求优的创新意识和能力;启发诱导学生积极探索,扬长避短,发展个性;在学习中思考,在思考中实践,在实践中创新,在创新中开创当代中国素质教育的新局面。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