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9年第1期

新课程改革与素质教育

作者:赵米青




  [摘要]本文针对新课程改革的精神和要求,分析了素质教育对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创新能力的影响。
  [关键词]新课程改革 素质教育 创新意识 创新能力
  
  自古以来教育就是攸关国计民生的头等大事,改革开放和进入新世纪以来的中国教育,在推进人类文明,促进社会发展,推动科技进步,特别是在加快人才培养,提高人才素质和参与市场竞争等方面,越来越显示出巨大的基础功能和人才素质效应。然而,尽管改革开放以来的中国教育取得了一些举世瞩目的成就,但是却依然被一些僵化的计划经济的教育体制和滞后的教育理念所束缚,依然被一些陈旧的教材内容和呆板的教学程序所左右,依然被一些单一的教学方法和落后的教学手段所支配。这些问题极大地制约着当代素质教育的发展和进步,羁绊着人才素质的培养和提高。如何打破这种僵化落后的教育思想,树立新的素质教育的理念;如何改革应试教育的机制和体制,创建素质教育的新机制;如何摒弃陈旧呆板的教材内容和方法,构建新的素质教育的课程体系,开创素质教育的新局面,已成为新世纪中国当代教育改革、发展和进步的必然抉择和崭新课题。
  罗马俱乐部的组织者和思想家为自己书写了一个思想自传,书名就叫《人的素质》,其主题是:发展必须依靠的最重要的因素,是提高人的素质……当代人的重要任务就是要用一切可能的方法提高人的素质。而中国当代素质教育的核心目标和根本任务就是必须不断地“用一切可能的方法”全面充分地发展和提高人的素质。
  经过四十余年的教育改革探索和顺境逆境的考验,八十年代末期,中国教育提出了“素质教育的理论”,经过几年的实践实验,全国上下对加强素质教育的问题基本上形成了较为统一的认识。
  1993年2月《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提出了“中小学要由‘应试教育’转向全面提高国民素质的轨道,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文化科学、劳动技能和身体心理素质,促进学生生动活泼地发展”的要求。1999年6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又明确提出了“调整和改革我国的课程设置与教育体制”的要求。2001年6月,《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进一步提出了“加快构建符合素质要求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的任务。同年6月,教育部正式颁发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国基础教育的课程改革正式浮出水面。2001年7月,《中国义务教育各学科的课程标准(实验稿)》颁布。从此,中国教育战线上一个以全面提高全体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指向、以尊重学生主体意识和主动精神为目的,以注重开发人的智慧潜能、注重形成人的健全个性和人格为特征的当代教育,正式拉开了序幕。
  如何实施新课程改革,并大力推进中国当代素质教育,是每个教育工作者必须认真研究,深刻思考和切实解决的问题。为此,笔者认为:
  
  一、实施新课程改革必须树立当代素质教育理念
  
  新课程改革与当代素质教育是一个既相互渗透、又相互依存,既相辅相承、又相互和谐,既相互促进、又相互发展的整体。与现代社会要求相适应的中国当代教育,要全面提高学生素质,必须改革僵化的教育体制,以适应新世纪高科技挑战和发展的需要;必须改革滞后的教学理念,以适应社会不断进步、不断协调发展的需要;必须改革陈旧落后的教材内容,以适应“三个面向”对人才培养需求和发展的需要;必须改变呆板的教学程序和单一的教学方法,以适应当代教育不断培养和提高人才素质的需要;必须改变无理的教学评估,以适应有效地促进学生素质成长和发展的需要。总之一句话,必须牢固地树立中国当代教育的素质理念,完成“三个面向”的思想转变,加快“四有”人才培养的步伐。不断提高社会发展对人才素质的要求,是实施新课程改革,推动素质教育发展的当务之急和责无旁贷的重要责任。
  1.必须树立“以人为本,促进学生素质全面发展”的素质教育理念。中国社会已跨入一个新的世纪,知识经济悄然兴起,科技文化不断进步,时代赋予教育一个鲜明的特征,集中表现为“素质教育”,中国教育赋予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使命就是围绕提高民族的整体素质这一中心,促进全体学生获得全面的发展,而不是某一方面的发展;新时期的教育、教学观和课程观赋予当代教育和新课程改革一个根本要求,就是必须把素质教育作为中国当代教育的根本指向,使每个学生的素质都得到发展,而不是只注重一些人素质的发展,更不是只注重少数人素质的发展。当代教育赋予素质教育的一个核心目标就是要求每个学生的个性都得到发展,而不是个别学生的个性发展。这些特征、使命、目标和要求在体现当代教育是一种理想教育、一种价值教育、一种境界教育的基本理念的同时,也明确地体现了当代教育是一种民主的、开放的、创新的教育,也是每个学生应该享受和应该获得的基本权力。
  2.必须树立以“全体学生的素质发展为目标”的素质目标理念。素质教育作为一种价值,要求新课程改革和当代素质教育必须以“全体学生的素质发展为目标”,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充分发展和富有个性的发展。这是因为,人本身就蕴含着多方面素质发展的潜能,而实现学生的全面、充分和富有个性的发展,也是学生实现自身潜能发展的根本要求。同时,高速发展的社会生活的丰富性和多样性,改革开放、市场经济和社会发展对人才素质要求的个别性和差异性,科技信息技术不断更新发展的迅速性和普及性等,无不要求每一个人都必须全面的、充分的和具有个性的发展。社会发展的程度和水平越高,对人才素质全面发展的要求也越高。因此,中国当代教育必须根据人才素质的要求,竭尽全力做好新课程改革;必须尽一切可能快速地实现人才素质发展这一个根本目标。
  3.必须树立“学生是学习和发展主体”的教育主体理念。以素质教育为根本指向的新课程改革和中国当代教育要求,必须牢固地树立“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的教育理念。因为,每个学生都是一个各自独立,而又具有不同个性差异和特点的个体,并有其自身发展和张扬的个性,自身认知社会和体会人生发展的特征,自身实现自我价值的兴趣爱好和欲望要求以及自身创造创新的潜能和自身成长发展的规律。广大教育工作者必须改变观念,确立现代意识,尊重学生意愿,维护学生主体权益。树立教育的主体理念,必须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和不同的学习要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和探究的学习方式。
  “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这既是现代社会民主平等思想的体现,也是人类自身发展规律的反映,不以任何人的意志为转移。因此,学生必须从教学的“边缘”进入教学的“中心”,那些无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人格,不重视学生多元差异个性,不承认学生个性学习的观念和行为,都有是极其错误的。为此,以学生的自身发展为本位,以学生的个性发展为本位,以学生的可发展性为本位,铸造既千差万别又有独特个性的高品味学生,应成为新课程改革和中国当代素质教育的根本任务。广大教育工作者在新课程改革和教育教学工作中,不仅要注重对学生进行知识技能和可接受性教育,更要注重对学生进行可发展性教育;不仅要注重对学生进行书本知识学习和积累的教育,更要注重对学生进行现代生活能力培养和发展的教育;不仅要注重对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和可接受性学习的教育,更要注重对学生进行独立自主意识、独立实践意识、独立创新意识和独立人格的养成性教育。
  4.必须树立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现代教育理念。邓小平同志指出: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面向现代化”强调的是现代化建设对教育的依存关系,教育必须主动的适应现代化建设的需要;“面向世界”要求教育改革和发展不仅要着眼于中国,还要放眼于世界;教育要“面向未来”强调了教育是为未来打基础、作准备的神圣事业,必须从未来经济、科技和社会的发展需要出发,统筹中国当代教育的发展和改革。用邓小平“三个面向”的思想为指导,看当代中国的素质教育改革,不仅是十分必要的,而且是极其重要的。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