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9年第1期

维果茨基“最近发展区”理论在新课程教学中的应用

作者:常 凤 周本伟




  [摘要]我国基础教育新课程下的各科教学若能充分理解“最近发展区”理论及其蕴含的教学思想,这将对其大有裨益。本文立足于“最近发展区”理论,探讨其在教学中的应用。
  [关键词]最近发展区 教学设计 教学原则 教学模式
  
  前苏联著名心理学家维果茨基(Vygotsky)于20世纪三十年代提出了“最近发展区”概念,并创造性地阐明了教学、学习与发展之间的辩证关系。该理论否定了传统教学的某些思想和观点,强调教学首先要确定学生已有发展水平和潜在发展水平;教学要走在学生发展的前面;利用学习最佳期促进学生发展等。它促进了教学观念的更新、新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的不断产生,对各国的教学实践产生了积极、深远的影响。重温这一理论对我国当前的基础教育教学也将大有裨益。
  
  一、教学的本质及其当前教学现状
  
  1.教学的本质。教学有广义与狭义之分,通常意义上的教学主要指学校教学。《中国大百科全书·教育》指出,教学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共同活动。学生在教师有目的、有计划的指导下,积极主动地掌握系统的文化科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发展能力,增强体质,并形成一定的思想品德”。王策三认为“所谓教学,乃是教师教、学生学的统一活动;在这个活动中,学生掌握一定的知识和技能,同时身心获得一定的发展,形成一定的思想品德。”李秉德在其主编的《教学论》中这样认为:“‘教学’就是指教的人指导学的人进行学习的活动。进一步说,指的是教和学相结合或相统一的活动。这里要注意的是‘结合’或‘统一’二字。就是说,只有教或只有学的片面活动,或者只是这两项活动的简单相加而没有什么‘结合’或‘统一’,都不是我们所说的严格意义的教学活动。”从这些界定不难看出:教学是教与学的统一,教融于学中,而学中也有教的指导,教师在教学活动中扮演着组织者和引导者角色,而不是传统意义上的主宰者,教学的目的是让学生心智和身体得以全面发展。
  那么,我国基础教育的教学现状是否符合教学的本质及其规律?是否符合新课程的改革目的?我们不妨深入课堂教学实践看看其现状。
  2.当前教学现状。众所周之,教学改革是实施课程改革的主要阵地,课程改革成败的关键在教学领域。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虽如火如荼的举行,但深入课堂教学实践不难发现,当下的教学并没发生实质性变化,仍就是一切活动教师主宰,学生主体缺失、智能脱节,具体表现为:①在教学目标上,知识本位成了教学的惟一目标。教学中单纯重智能发展,强调学习者对知识最终形态的掌握,教师追求的是成功地传授知识;②在教学设计上,只注重钻研教材、教学大纲,设计的起点是从知识传授的需要入手,然后才是教学对象;在针对教学对象进行设计时,并没有考虑学生的个体差异和已有的知识储备;③在教学模式上,惯常采用“灌输”方式,教师教,学生被教;教师讲,学生温顺地听。传统教学强调,教师在知识的传授上,不仅要让学生“知其然” 并且还要知其“所以然”。因此,教师经常在课堂上滔滔不绝,从问题的提出到假设再到论证都唱着独角戏,学生毫无想象的空间,只能被动的接受;④在教学评价上,已有的教学评价只能用来测量学生已有的发展水平,不能用来测量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和可教性。
  显然,我国基础教育的教学现状有悖于教学本质,且不符合新课程改革的目的,亟待改进。而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及其关于教学、学习与发展的思想能给教学理论和实践带来活力。
  
  二、维果茨基“最近发展区”理论及其蕴含的教学思想
  
  1.“最近发展区”理论。维果茨基扬弃了心理学界对教学与发展问题的研究,提出了“最近发展区”这一概念。最近发展区即“儿童的实际发展水平与潜在发展水平之间的差距”。前者指儿童独立解决问题的智力水平,后者指在成人指导下或与能力较强的同伴合作时,儿童表现出来的解决问题的能力,也即通过教学所获得的潜力。维果茨基认为,教学之初至少要确定这两种发展水平。在此基础上,维果茨基还提出了“教学应当走在发展的前面”和“教学最佳期”观点,认为传统的教学是无效或低效的,教学必须首先建立在正在开始形成的心理机能的基础之上,走在心理机能形成的前面,且“教学最佳期”由“最近发展区”决定。
  2.“最近发展区”蕴含的教学思想。“最近发展区”理论给我们提供了一条理解儿童发展的途径,其蕴含的重要思想是:儿童在“最近发展区”内接受新的学习,其发展会更好;儿童的发展主要是通过与成人或更有经验的同伴的社会交往而获得的。作为教师,首先应清楚地了解学生所处的发展阶段以及他们所面对的各类问题,只有这样才能使他们的教学超前于发展并引导发展,从而填补学生的现有发展水平与他们潜在发展水平之间的鸿沟;其次,在最近发展区内,如能得到比自己更有经验的人的帮助,儿童比较容易吸收单靠自己无法吸收的东西,在教学中,教师运用一些中介便能帮助学生达到其最高发展水平。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可以运用“最近发展区”理论作为儿童发展的指导。
  
  三、“最近发展区”理论在教学中的应用
  
  维果茨基“最近发展区”理论给教学实践提供了一种积极的信息,它强调了教师在教学设计、教学原则、教学模式上都要顾及学生的现有能力和潜在发展水平以及教师在教学中的“桥梁”作用,其主要表现为:
  1.在教学设计上,要找准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教学设计是课堂教学的蓝图,是落实教学内容的方案,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前提和保障。维果茨基“最近发展区”理论启发教学工作者在进行教学设计时,要找准学生的实际发展水平和潜在发展水平,使教学发挥其最大功能。
  首先,要充分了解学生的现有发展水平,做到有的放矢。教师备课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备学生”。包括每位学生的性格特点、学习习惯、学习技能技巧以及已有的知识储备,还包括学生对接受新知识的情感态度以及乐于学习的方式方法等,即了解学生的现有发展水平。学生的现有发展水平是其长期学习积累的结果。教师可以通过观察、访谈,作业分析,提问等方式了解其现状。在了解其现有发展水平的基础上,教师要分析学生的知识结构与思维特点,预测他们的潜在发展能力,找准学生的“最近发展区”。
  其次,在了解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基础之上,关注其未来发展。教学虽要从学生的现有发展水平出发,但这并不意味着在学生原有水平上进行重复劳动,造成过度教育。学生的发展目标总是指向未来的,他们需要接受其知识结构中所缺乏的东西。教师应为学生提供基于学生原有知识基础上的新知识,这种新知识是学生原有知识结构所不具有的,但与原有知识结构有一定的联系,从而使学生感到既有一定的学习压力,又有一种对新知识的期望,能使其产生认知冲突,激发求知欲。在新知识与已经掌握知识的交互作用中,学生或同化新知识,充实原有的知识结构,或顺应新的知识,调整自己原有的知识结构,从而在一定程度上真正实现自身发展。
  2.在教学原则上,要从新的角度解读“因材施教”。“因材施教”原则对我国教育者来说并不陌生,它由大教育家孔子在教育实践中首创并一直广泛沿用到今天。其最初意义是“通过谈话、观察了解学生的个性特征,在此基础上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有针对性地进行教育”。随着时代的变迁其意义不断演化完善,当前的因材施教主要强调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因此,无论古今,因材施教的本质都是要根据不同学生的实际情况实施相应的教育,就是在教学中使教学的深度、广度适合学生的知识水平和接受能力,同时考虑学生的个性特点和个别差异。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