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5期
让孩子在校园文化的熏陶下快乐成长
作者:王文卿
一、提升校园文化“物”的品位,构建校园物质文化
校园物质文化环境是学校特色的外在呈现和办学实力的象征,更是构建校园文化的前提。一所环境优美,设施完善的学校,会让每一个身处其中的人都感到舒心和自豪。白石镇中心小学自2001年学校布局调整后,原初中校舍交付小学使用,学校办学条件得到了很大的改善。但是破旧校舍多,学校功能布局不合理,给人一种杂、乱的感觉。2003年学校借创建省示范性小学和省校舍标准化学校的契机,邀请县规划建设局专家设计制定《白石小学校园修建性详细规划》,做到一次规划,分步实施,将校园区域按功能划分为教学区、运动区、生活区,加大投入进行校园设施建设,先后拆除破旧校舍2000多平方米,新建水冲式厕所、食堂餐厅,浇筑了两个篮球场,安装了七彩运动设施,硬化了校园道路,修筑了三个九百多平方米的大花坛等。学校还不断充实更新教学设备,建立校园网络和校园广播系统,装备起多媒体教室、计算机教室、电子备课阅览室、舞蹈房、书画教室、读书天地等十多个专用教室,让农村孩子也能沐浴到现代化教育的阳光雨露。今后,学校还将对校园进行局部改造,增设一些文化景区。如,学海景区:诗词小路,使学生时时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科学乐园景区:将科学家的事迹予以展示,在突出伟人对世界贡献的同时,对他们的童年经历进行挖掘,从而帮助学生将对明星、卡通形象的崇拜引导到以科学家为偶像。春华秋实景区:建设劳动基地,让学生感受到“没有春夏的耕耘哪有秋天的收获”的道理。
班级是学校细胞,班级文化是校园文化的主体。让每一个班级都重视自己的班级文化建设,让每一个班级洋溢着积极向上的文化氛围,对学生的成长与发展来说显得尤为重要。为此,就要倡导创建个性化的班级文化。每个班级都有体现班级个性的班训,每个班级都有体现班级特色的布置,有的布置着学生的书画、剪纸,有的粘贴着学生的自编小报,有的展示着学生的手工制作……每一个班级都无不传递着那浓浓的育人氛围。班级门口那一块块印着班级概况、队员风采的班牌和星光闪烁的班级荣誉榜,让每一个班级都生动地展现在大家面前,催人奋进。
和谐自然的育人环境可以在不知不觉中潜移默化地影响和教育着我们的学生,就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让学校的每一面墙壁都会说话。因而,就得非常重视校园文化的细节问题。校园的走廊上,每隔几步,就有一幅学生的书画剪纸作品。走廊的墙壁、廊柱上“人生之路、白小起步!”“学习在白小、成长在白小”、“知识改变人生、学习成就未来”、“让读书成为生活,让思考成为习惯”、“生命安全高于天”、“安全无小事、责任重泰山”等一句句警示激励语醒目耀眼。学校还设想,将来有条件在走廊上设置开放式的图书角、音乐角,让孩子读书、摆弄乐器就像玩弄自己心爱的玩具一样自由自在,让高雅文化真正走进学生的生活。
二、重视校园文化“人”的塑造,构建校园精神文化
校园精神文化建设是校园文化建设的核心,体现着学校文化的方向和实质。学校从人文出发,创设多彩的活动载体,在师生多元交互中构建奋发向上的校园文化,让校园文化在满足师生需求的同时,为师生的成长与发展服务。
学校的校风蕴含着学校的特色与理念,体现着一所学校的精神风貌。它有一种内在的激励功能,催人奋进。为此,在师生中广泛发动,征集、提炼能体现学校特色与办学理念的校风。经过几次的讨论评议,提出“真、善、美、乐”的四字校训,并进一步诠释出“学习求真、做人求善、言行求美、性格求乐”的学风和“科学教人求真、人文教人求善、艺术教人求美、生活教人求乐”的教风。
教师是学生阅读的道德书籍,学生是教育实践的结晶,师生形象是流动的精神文化。“高山仰上,景行行止”,只有具备高尚的人格魅力,才能使学生亲其师而信其道。学校通过集体阅读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朱永新的《中国教育缺什么》、《我的教育理想》和黄燕编著的《中国教师缺什么——新课程热中教师角色的冷思考》等读书活动来实施“换脑”工程,倡导力行“以爱育爱”的爱的教育,以爱来铸师德塑师魂,要求教师“常修从教之德,常怀律己之心,常弃非份之想,常思贪欲之害”,以自身的言行实践着师德诺言。如今,恪尽职守、敬业奉献、爱生如子已成为白小人的一种人格背景和职业文化景观。
人本主义教育理论认为,学生是涌动着无限活力的生命体,是教育的起点和归宿。关注生命,教育才能拨动生命的“琴弦”,给顽皮的学生以感化,给自卑的学生以力量,给胆怯的学生以激励,给愚钝的学生以智慧;关注生命,我们的教育才能真正走进学生的心灵;关注生命,我们的教育才可春意盎然。几年来,学校一直努力实践着“一切为了学生发展”的新课程理念,把学生的综合素质、创新能力、个性发展作为衡量学校办学成败的重要指标。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第二课堂活动,先后成立了石头画、剪纸、美术、书法、写作、鼓号、腰鼓、舞蹈、笛子、剑桥少儿英语、信息技术等十多个兴趣小组,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自主选择,每个学生至少参加一个兴趣小组活动。学校规定每周四下午为活动课程时间,在老师的指导下开展活动。学校每年举行秋季运动会、师生素质展示节、石芽艺术周等大型活动,给师生搭建起一个个彰显个性、展示才艺的舞台。
三、彰显校园文化“特”的成分,构建校园制度文化
校园制度文化是是学校一切规章制度的总和。教学是学校的中心工作,而良好的教学制度往往能营造有利于师生创新精神培养和个性发展的教学环境。优秀校长深谙此道,他们会通过教学制度的建立、改革与创新来体现自己的教育理念,从而转变成为对所有学生的影响,为具有各种才能潜质的人提供充分发展的机会。
为此,学校把教学制度的改革与创新,作为构建有特色的校园制度文化的亮点。首先进行的就是备课制度的改革,把教师从机械抄教案、应付检查中解放出来。学校提出集体备精品课的改革思路,把原来“忙于自己抄”改为“集中讨论”。具体做法:年级组内分工协作,集中讨论,研究教材,确定好每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再根据个人的特长和积累分工备课。教案人手一份,教师不但要“消化”教案,还要结合自己班级的情况对教案进行修改点注。这样备课,既整合了集体的智慧,又发挥了个人的创造性。相对来说又减轻了教师机械备课的负担,给教师腾出了读书与思考的时间。学校要求教师做到“六个一”:1. 每位教师至少订阅一份教育教学杂志,学校每学期发放二百元的购书券,要保证每天一小时以上的阅读时间,每学期做一万字的读书笔记。2. 每周向学科组提交一个在教育教学中碰到的问题。3. 针对自己的教学行为以及由此产生的结果进行审视和分析,每月写一篇教学随笔或教育教学故事。4. 根据自己在教育教学中成功或失败的实例,每月整理一份案例并认真分析。5. 每两个月开出一节校际研讨课。6. 每个学期至少写一篇教育教学研究论文。“让读书成为生活,让思考成为习惯。”一年多的实践,教师逐渐适应了备课制度的改革,已经从“被动地接受”转变为“主动地探索”,已经从“外在要求”转化为“内在需要”。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