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1期

研究性学习校本课程开发模式建构

作者:刘世星 柏宏权

程开发的情景评估、学生学习需求评估、教师及学校发展基础与需要评估;课程方案的评价,注重分析课程方案选择、目标调适、材料重构与学生学习基础和需要的适宜程度;过程诊断,对课程实施中的优点和缺陷进行诊断;发展绩效,把握课程对学生、教师和学校发展的实际效果等。通过在这些方面的评价,找到问题,然后反馈到校本课程开发小组,进而改进校本课程。
  
  (三)监控系统
  在这一过程中,需要充分体现研究性学习的理念(这里采用的是广义的理解),即让学生在主动探究过程中获得发展,因此,在进行校本课程开发过程中,受到研究性学习理念的全程监控,即在课程开发、实施、评价等各个环节均以体现研究性学习理念为目标。因此,下面的四条原则,是在整个课程开发过程中都严格遵守的。
  1、以问题的解决为导向目标原则
  就课程目标而言,“问题”是研究性学习校本课程的载体,整个课程主要围绕着问题的提出和解决来进行。这是研究性学习的首要的,也是最基本的特征。创造始于问题。有了问题,才会思考,才有解决问题的方法。世界上的知识无穷无尽,而任何知识都是相对的。因为时代不同,学习者个性的不同,知识会产生不同的意义。所以,我们最根本的任务就是帮助学生建立起属于他们自己的、动态的、富有自身逻辑性的认识系统。在这里,知识是解决问题情境的活动结出的果实。所以,我们应将校本课程的出发点转向以问题的解决为目标的学习,尊重学生的个体经验及其个性化的认识,从而使个体的认识进一步逻辑化,最终形成具有个性特征的、自我统一的、动态的认识系统。因此,研究性学习校本课程应从学生的学习生活中选择和确定他们感兴趣的研究专题,可以是课堂内教材内容的拓展和延伸,也可以是对校外各种自然和社会现象的探究;可以是纯思辨性的,也可以是实践操作类的;可以是已经证明的结论,也可以是未知的知识领域。
  2、以学生的自主实践作为课程实施的基本方式的原则
  在研究性学习的校本课程开发中还要体现学生的自主实践性。所谓自主实践性,指研究性教学活动主要由学生自己负责完成课程内容的学习。杜威在其晚期的重要著作《经验与教育》(Experience and Education)中这样写到:“我认为,在全部不确定的情况当中,有一种永久不变的东西可以作为我们的借鉴,即教育和个人经验之间的有机联系。或者说,新教育哲学专心致志地寄希望于某种经验的和实验的哲学。”
  研究性学习校本课程吸收了杜威的这一思想,强调统一探究活动与探究兴趣、探究热情等个体的求知态度,并把探究兴趣、探究热情的激发与维持视为目标之一,注意实现探究活动与探究态度、探究精神的统一,注重让学生亲历探究过程,获得真正的探究体验,使知识在他们的头脑中不是作为一个外来物而存在,而是真正融入心灵,汇入个体的经验之中,因而对学生的人生、成长产生意义。这一意义特别体现在整个课程的开发、实施进程,主要取决于学生个人或学生学习小组的努力。其脑力劳动中,摆在第一位的不再是背书,或是照搬别人的思想,而是要锻炼打造阐发自己见解、发挥自己技能的能力,而这正是自主实践的目的之所在。
  3、以开放性学习作为课堂教学的基本结构形式的原则
  研究性学习校本课程开发中的“开放性”,指课堂进程及其表现形式呈现为一种积极的开放态势。研究性学习校本课程发端于学生学习中的“问题”性,其进程则必然要尊重学生对问题的个性化理解。新知识观表明,教育的本真追求不在于教给学生各种学问,而在于培养他有爱好学问的兴趣,而且在这种兴趣充分增长起来的时候,教他以研究学问的方法。例如,通过对各种资料与数据的分析处理,与自己的已有的知识经验进行重组和建构,获得个性化的理解。这就要求教师不能用事先预想的答案去框束学生,而应该充分肯定每个学生的努力和价值,并在此基础上鼓励学生表达自己的创见和遐想。
  此外,由于要研究的问题多来自学生生活着的现实世界,学生学习的途径、方法不一,最后研究结果的内容和形式各异,因此它必然会突破原有学科教学的封闭状态,把学生置于一种动态、开放、主动、多元的学习环境中。这是一件好事,因为这种开放性学习,改变的不仅是学生学习的地点和内容。
  4、以注重学习的过程作为课程教学的内在追求的原则
  注重教学过程即注重学生的全员参与及合作。研究性学习校本课程主张全体学生的积极参与,它有别于只关注少数学生考试分数的应试教育,也有别于培养天才儿童的超常教育。研究性学习校本课程重视学习结果,更重视学生参与的过程。因此从理论上说,每一个智力正常的学生都可以通过研究性学习校本课程提高自己的创造意识和能力。当然,在研究性学习的过程中,学习者应当根据自己的学习基础和个性特点,制定恰当的研究计划,实现个人的研究目标。
  全员参与的另一层含义是共同参与。由于研究性学习校本课程以问题解决为导向,学生面临着复杂的综合性的问题,因此就需要依靠学习伙伴的集体智慧和分工协作。在这里,合作既是学习的手段,也是学习的目的。不但学习者可以通过合作取长补短,取得高质量的成果。还可以了解不同的人的个性,学会相互交流与合作,包括树立合作的意识、锻炼合作能力。这对培养中学生的合作意识与能力,体现时代和社会对未来社会成员的基本要求,显然十分有利。
  由此可见,以上四个原则实则分别对课程的目标、编制与实施及评价分别给出了适当的要求,这些要求都将贯穿于整个课程开发与实施过程,因此,它并非一个外在与课程开发机制的系统,而是以融会贯通的形式内在地体现于课程开发的各个环节之中。
  综上,以上三个操作步骤并不是简单的线性行动步骤,在需要时有可能从任一操作步骤入手,因此,它是一个滚动发展的动态过程,是一个循环往复的过程;并且,研究性学习校本课程开发模式是我校在特定的学校情景中的经验中抽象出来的,需要根据实际情况不断调整和充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