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1期

惟有源头活水来

作者:杨运文

“同上一节课,同评一节课”、“师徒结对”、“送教下乡”和各类学习观摩活动,互帮互促、教学相长,拉近了城乡学校、教师和学生的距离,为城乡教育的和谐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三)立足学校可持续发展,求实。
  各学校充分挖掘校内及社区的教育资源,结合学校特点,依托学校人力资源、科研课题研究成果和已经形成的办学特色,开展研究性学习和特长教育活动,物化校本培训的成果,形成千姿百态的校本教材。沙市区教育局发挥区域优势,吸取长江文化的丰富营养,集中研究编写了具有浓郁地方风情的乡土教材《我在长江边长大》。沙市北京路二小的“天性教育”,将传统而又健康课间文化进行了艺术的呈现;沙市艺术中学的“生命教育”读本为步入青春期的少年诠释了生命的价值所在;沙市第十一中学的“智慧教育”,开启学生智慧的心灵;沙市红星路小学的书法韵律操“墨海扬帆”凸现了写字育人特色的五大育人功能;沙市民主街小学的“少年交警学校读本”彰显了法制教育要从娃娃抓起的育人教育理念:沙市北京路一小的“楚文化研究”把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情感根植到每一个少年的心灵深处;还有沙市大赛巷小学的“绿色文化研究”、沙市区实验小学的“生活指导”、沙市北京路三小“我爱母亲河长江”、沙市洪垸小学的“心理辅导”、沙市张家三巷小学“乒乓文化”等,这些校本课程来源于教师们对学校历史的洞悉、对学生特点的观察、对社会发展的研究、对教育细节的探讨,成就校本教材的过程,就是一个全员参与的学习培训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实现了“学校即研究中心,教室即研究室,教师即研究者”的校本培训目标,造就了一批研究型教师。
  
  三、凸现成效,彰显活力,为优质教育发展奠基
  
  经过科学谋划和共同努力,沙市区的校本培训工作逐步深入,形成了具有区域特色的校本培训实践体系,教师队伍建设成效显著:
  
  (一)教师更加注重自身的专业化成长,终身学习的意识明显增强,形成了良好的学习氛围。
  人人学:过去组织学习。有些中老年教师总是有倦怠情绪,总认为“一桶水”已经足够了,“一辈子”也已经过了一半了。新课程的理念让他们倍感压力,推着他们前行。他们感慨地说:在新课程面前,人人都是学生。不前进就意味着掉队,不转变就意味着淘汰。学习使老师们青春焕发,全员学习风气基本形成。
  自主学:对新课程的理解和驾驭,单靠学校组织的学习是远远不够的,老师们充分发扬自主学习精神,利用一切时间,寻找一切机会,开发一切资源自主学习。过去有外出学习的机会,有些老师因家庭拖累不愿意去,现在是争先恐后,激发了竞争意识和自主发展意识。
  灵活学:教师们还充分发挥自己的特长,提高学习效能。有的老师把自己自制的教具进行展示,有的老师通过网络获取新的信息,城区学校校园网上的博客网站成了教师们发表见解、交流体会的平台,大大拓宽了学习的路径,增强了学习的效果。
  
  (二)推动了“明星工程”建设,造就了一大批骨干教师。
  自二〇〇三年以来,申报市、区两级“明星工程”教师的数量逐年递增,且素质更加过硬。材料更加丰满。影响力更加深远,从而竞争也更加激烈。仅二〇〇七年教师节,沙市区就有333名教师分别获得国家、省、市、区各级政府的表彰。其中有4人分别获得国家和省级“全国优秀教师光荣称号”、“湖北省农村优秀教师”光荣称号:10名教师分获“荆州市优秀教师”、“荆州市优秀教育工作者”光荣称号;85名教师获得“荆州市‘明星工程”’表彰,234名教师获得沙市区各类荣誉称号,受表彰的教师占该区教师总人数的13%。不断成长壮大起来的骨干教师队伍为沙市优质教育的深度推进增添了动力,增强了后劲。
  
  (三)校本培训体系的构建,推动了教育科研的深化,学校特色更加突出,品牌更具魅力。
  在《沙市基础教育课程师资培训与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实验研究》课题的总体方案统领下,全区中小学完成子课题配套方案,并以19所“十五”科研实验校为龙头,大力推动区域性实验。全区学校向省厅申报课题立项十几项,全区教师向区教科所申报立项课题137项,校本培训中科研专题占很大比重。在学科教学领域,校本培训以教研促培训,全区开展的“互动反思型备课”研究。将教师的学习、实践、研究融入其中,强化“实践出真知,反思长才干”的观点。大批教师在国家、省、市级教学比武、公开课竞赛中获奖,大量的论文在国家、省、市级刊物上发表,每年由沙市区教育局编撰的《群英谱》硕果累累。教师素质的提高带来了学校教育质量的提升,近五年来,全区就有1265人次学生获得省级以上各种奖励。教师队伍整体素质社会认同,家长满意,学生受益。为让社会满意,教师节期间,全区开展教师家访活动,全体教师到特殊家庭走访,校长定期定点家访,为特困学生、罹患重大疾病的学生募捐。2007年开展了“千名教师牵手千名学困生,百名党员牵手百名贫困生,数十名校长牵手数十名特困生”的“千百十爱心大行动”活动,在社会上产生了强烈反响。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