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2期

教学活动中谨防教师情感“过度”

作者:王庆才




  
  2.过分干涉,导致课堂成为培养学生逆反心理的孽生地。
  在教育实践中,我们都曾接触过这样一些学生:他们在与同学和伙伴们交往时,表现的非常踊跃,能量也很大,常常是伙伴中的中心人物。在父母亲友的心目中,他们是聪明灵活的好孩子。但面对教师,特别是在教学活动中,他们的表现却显得很不如人意,不是站在教师的对立面,专捉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出现的小漏洞,就是干脆一堂课从头到尾默不作声,做一个纯粹的“收音机”。究其原因,教学活动中,教师对学生的情感过分干涉也常常是原因之一。
  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对学生的情感表现,无论巨细,样样质疑,很容易使学生产生强烈的逆反心理,即使你说得对,他也不肯照办,甚至对着干;或因为害怕教师的批评训斥,在教学活动中干脆隐瞒自己的真实情感体验,结果直接导致了学生撒谎、懦弱等行为问题。而且由于批评干涉过多,赏识认同过少,也不利于孩子自尊自信的建立。
  
  3.过度保护,导致学生无法正确经历及对待必要的挫折和失败。
  由于片面理解了“成功教育”、“快乐体验”的精神,部分教师在日常的教育教学活动中对学生显得过分宠爱和保护,使学生形成以自我为中心,什么都自以为是,苛求别人关怀,缺乏责任感和爱的能力。他们往往缺乏独立性,应对能力、挫折承受能力,一旦离开父母教师,容易引发无助、无能、自卑等心理冲突,在人际关系和社会适应方面,容易发生困难。近阶段,各种媒体频频报道中小学生因无法承受学习中的一次失败所造成的压力而离家出走,大学生因就业无望、感情挫折而精神崩溃,甚至走上自杀、杀人的不归路。寻找这些事件发生的心理因源,早期在家庭和学校中父母教师对他们的情感过度保护常常也是重要原因之一。
  
  4.过度处罚,导致学生性格缺陷。
  在教学活动中,某些教师对学生过于严格、苛刻,使他们感受不到教师的亲和力,甚至在教学活动中总是产生恐惧、压抑的感觉。长期在这样的教学环境中,学生们易变得压抑、自卑、唯唯诺诺、优柔寡断,或者相反,变得冲动、冷酷、脾气暴戾。这样的孩子,内心缺乏安全感,对人往往怀有敌意,攻击性强,在人际关系方面经常存在困难,遇到挫折和失败时,很容易做出偏激的行为和反应。
  
  三、针对情感过度表现的对策——情感适度表现
  
  教学活动中情感过度使用是个很庞杂的问题,它的形成有社会大环境的原因,也有教育体制的原因,不是一时半会儿能够解决的。如果教师能够了解孩子在特定年龄段的情感需求和成长规律,恰如其分的表达情感、激发情感,一定可以让孩子们成长得更健康、更快乐。
  1.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应要针对学生的客观实际表现情感。从孩子的年龄特点、个性差异、气质类型及不同的情感需求出发,注意培养孩子在学习过程中的兴趣和快乐感,只有出自兴趣的学习才是真情实感的学习,才是主动的、快乐的、不容易厌倦的学习。相反,若在课堂教学中缺少了兴趣和快乐,则是被动、强迫、枯燥和痛苦的,很容易产生厌倦和抵触心理。
  2.尊重孩子的自主性,给他们足够的时空,不要过多的干涉。孩子们在教学活动中的不同情感表现,教师可以引导,但不能过度干涉,更不能简单地加以否定和代替,要允许孩子在一定程度上保留自己的情感体验和改变自己情感体验的时间。因为不同的人对情感的理解和认识总是建立在自己已有的情感基础上,哪怕是孩子也是一样的,不要因为害怕教学无法达到预期的目标和效果,就对孩子横加干涉。
  3.不要在教学活动中对孩子大包大揽。培养学生的独立性、自主性,学会用自己的脚步走路,用自己的手做事,更要用自己的脑思考问题,用自己的心体会情感,发展自我的责任感,帮助学生在课堂内外获取各种能力。
  4.尊重学生,不以自己的意志代替学生的意志,不以自己的情感代替学生的情感。教学活动有预期目标,但不应该将预期目标当成必须完成的目标。教学实际中总有意外出现。因此,在进行教学活动的设计和规划前,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建立合理的期望值。不要总拿自己的学生和别的学生比,更不能总拿自己的学生和自己来比,而应该把更多的关注投入到学生的成长过程中,鼓励学生大胆地去体验情感,收获情感,超越自己,战胜自己,发现生命的价值和快乐。
  希望自己的学生能够成为一个情感丰富、善良可爱的人是每一个教师的美好愿望,但必须明白,不是每一个学生都能够按照我们事先设定的“模型”来发展自我的,教师应该懂得在教学活动中恰当表达情感,引导学生的情感发展,是有利于学生健康成长的。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