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2期
教学活动中谨防教师情感“过度”
作者:王庆才
按投入的强度划分,一般情况下,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情感表现可分为三个层次:情感——适度——过度。“教师在教学中良好的主导情绪,不仅仅是快乐的,而且还是饱满和振奋的,甚至在必要地情况下,带有某种程度的激情和高涨的情绪表现。唯有这样,才能更好地感染学生,使学生的情绪也兴奋起来,整个课堂气氛也随之充满应有的生气和活力。”基于这样的认识,我们完全可以理解,教师在教学活动中情感的冷漠表现,必然会不利于教学活动的开展,从而影响到教学效果。因此,在教学实践中,我们总是有意识地调节自己的情感状态,努力使自己保持饱满和振奋的情绪。但是事物总是有两面性的,在刻意追求情感投入的时候,我们往往又走入了另一个误区,那就是情感过度表现。
教师情感冷漠所造成的不良后果人们都可以理解,但对教师情感投入过度的表现及危害则常常为教师们所忽视。实践证明,这确实也是一种严重干扰教学活动氛围,影响教学目标达成的重要因素。
一、教学活动中教师情感过度的几种表现
在一般人的印象中,教师的情感过度表现就是热情过头,关心过分,导致学生们产生逆反情绪,影响教学效果。事实上,教师在课堂教学活动中的情感过度表现涵盖的内容很广,包括以下几方面:
1.过分强调。
这恐怕是教学活动中最常见的情感误区。许多教师常常忽视了学生的情感基础,轻视了学生的情感理解和接受能力。他们总认为学生们在情感们方面是弱者,是单纯的情感吸收者,如果不大量地给予,学生们是无法产生情感共鸣,受到情感熏陶的。同时,由于受传统教学方法的影响,教师在教学活动中的情感发挥并不是进行情感交流,而是进行情感灌输,只是一味地将自己的情感或教学内容中所蕴含的情感强加给学生,而不考虑学生的实际情感需要。另一种情况则是不考虑学生的实际情感基础,盲目地拨高学生的情感体验起点,自以为是地认为学生应该能够理解自己所强调的情感,结果往往事倍功半。要知道,情感教育的重要性之一在于因人而异,如果不考虑学生所处的年龄阶段、个性和气质差异,只是过分强调,很可能造成学生“消化不良”,严重的会因此对学习产生厌恶情绪,影响正常的学习活动,甚至使孩子的性格发生扭曲,严重影响到身心健康。
2.过度干涉。
这类教师对学生总是喋喋不休,事无巨细,样样质疑,缺少必要的平等和尊重,忽视学生的人格和情感上的独立性。他们认为学生们“还小”、“不懂事”、“不知情为何物”,在教学活动中流露的情感表现总是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偏差,必须及时予以矫正。于是,在教学活动中,无论学生做什么,特别是在情感体验和理解上,都要指指点点:“你应该这样去体验情感,不应该这样去看待问题!”“这样的理解是不行的,那样的认识才正确!”久而久之,个性强一点的学生就会产生严重的逆反心理,反而学着教师的样,开始样样质疑教师的情感表现,逆其“情”而行。部分内向、懦弱的学生,则易被教师的情感要求牵着走,天性被束缚,健康的情感受到了限制。
3.过分保护。
这类教师对学生无微不至,像保姆一样,学生们在教学活动中的一切要求都尽可能使其满足,一味强调快乐教育、成功体验,不愿意看到学生们遭受任何不快和挫折。孩子们在教学活动中遇到的困难或失败,他们都认为是自己没有尽到教师的职责,否认一定的失败经历和挫折体验也是教育取得成功的必要因素。但想要让学生更多的得到快乐和成功体验,他们往往就必须以牺牲学习的难度和降低教学目标为代价。这很显然是一种误人子弟的做法。更严重的后果是,在这种教师的过分保护下,孩子们由于很少经历过失败和挫折的痛苦情感体验,极易养成惟有自我,不考虑别人,缺乏对学校、集体和学习的责任感,难以进入后续的学习,学业成绩难以提高,各种能力无法得到健康发展。
4.过分处罚。
与过分保护相反,有的教师对学生的要求过于严格和苛刻,不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客观现实,不考虑学生们的感受和想法,仅从自己的主观愿望出发,觉得别的班级的学生能做到,自己的学生也能做到,甚至老师能做到,自己的学生也都应该做到,过分强调了“师道尊严”。如果学生在课堂中违抗了教师的意志,就觉得自己的尊严受到了冒犯,轻则是当众挖苦、辱骂学生,重则对孩子进行体罚。为此,他们还常常为这种带有严重封建等级意识的教育行为和情感表现方式寻找冠冕堂皇的理由:我对你们这么严格,还不都是为了你们好。你们应该体谅我的一片苦心。
二、教师情感过度表现的危害
“以情施教原则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教师要善于表现教学内容中的情感因素。”善于表现,也就是指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应该恰当地表现情感,合理地引导学生的情感体验。所谓物极必反,任何事情走过了头,必然会产生反作用,在教学活动中教师情感的流露和表现也是如此。有些教师觉得,“以情施教”,给学生的情感就应该多一些,强烈一些,虽然可能学生们一时接受不了,消化不了,但总不至于对学生们的学习和成长有负面的影响吧?这种想法是错误的。教学活动中教师情感过度使用的危害,既表现在影响孩子的学习上,有时甚至也会导致孩子的性格缺陷,这比单纯的学习障碍更令人担忧。
1.过度强调,导致教学目标无法实现。
曾听一位女教师上《十里长街送总理》一课:为了强调教学中的情感目标,突出人民群众爱戴周总理和因周总理的逝世而无比沉痛的心情。这位教师事先在教室里粘了许多小白花,在黑板正中挂了周总理的黑白遗像,还特意到音像书店里选了一盘《葬礼进行曲》。上课了,只见这位教师身穿黑色连衣裙,臂套黑纱套,胸挂小白花,眼角隐隐含着泪水,随着《葬礼进行曲》缓缓步入了教室。学生们一见老师这副装束,都是一愣。接着,教师尚未开口讲话,泪水已是夺眶而出。在这种氛围中,我们这些听课的成年人都确实有所感动。但意外的是学生看着老师这种表情,这些举动,教室里发出了哄堂大笑——整堂课已没法上下去了!事后,这位老师很不理解,为什么自己的心血会白废?
事实上,分析一下其中的原因,就是因为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过分强调情感的感染力,脱离学生的情感实际需求和接受能力,使学生与教师、学生与教学内容之间的情感不可能得到有效的沟通,从而导致了教学目标无法实现。现在的小学三年级学生,有很多不知周总理为何人,就是知道周总理是谁,也很少能理解成人心中对周总理的那份感情。所以,课堂气氛打造的越是凝重,教师的情感酝酿的越是深沉,在学生的眼里就越显得滑稽,这样的教学活动必然是事与愿违,无法实现预期的教学目标了。
而且,更为严重的是,当教学活动长期以这种脱离学生实际的情况进行着,只是教师一味强调情感的作用,必将使学生丧失学习兴趣。而学习兴趣是推动儿童从事各种学习活动的内驱力,丧失了兴趣的学习,会变成一种痛苦的体验,久而久之,学生们对课堂教学便会发生抵触和抗拒心理。因此,在教学中,为了引发学生的兴趣情绪,教师必须精心组织教学内容,使其符合学生的认知需要。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