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9年第1期

借助网络作业设计发展学生主体性的探索

作者:周军伟




  
  (1)摆成第1个“T”字要用多少个棋子?第2、3个呢?
  (2)照这样摆下去,第10个字要用多少个棋子?第n个呢?
  
  三、驾驭网络,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小学生的控制能力差,自主性也不强,因此,教师应成为他们的引导者,并在作业设计中起关键作用,以达到师生驾驭网络、控制网络、充分发挥网络技术正面效应的目的。
  1.提供设计作业的技巧和策略。对于不同的作业类型,应采用不同的技巧和策略。因此,在设计作业的过程中要考虑到实际的教学需求,如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学生的心理特点以及学习的知识点等,引导他们积极思考。但同时还要遵循突出学习重点和完成学习任务等原则。
  在资源准备时,应尽量多寻找信息资源,提供给学生搜索资源的手段,以扩充他们寻找资源的途径。此外,在作业的选题环节中,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充分发挥个人想象,结合其他学科的内容,或联系数学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等来设计题目。
  2.教师要及时关注学生的作业设计。对学生设计的作业反馈越及时,就越能激发他们的兴趣。网络平台向学生提供了随时发布作业的空间,教师可以实时查看学生的作业,分析他们的评论,从而促进自我反思。此外,网络还使学生可以看到各自的设计,以及教师的评论等,这就有利于他们的沟通、交流。
  比如,当教师看到学生从生活中捕捉到的数学问题的时候,教师要及时给予表扬、肯定。如有同学对笔者的脚的尺寸感兴趣时,就问他们:“我脚的尺寸是23厘米,那算算看,我该穿多少尺码的鞋子?并列出算式。”
  有时候,学生设计的作业还会把教师的兴趣带动起来,从而使师生共同参与到作业设计的反思中。比如,当教师看到学生设计的“家庭游戏”一题时,就可以给他们讲解游戏中蕴含的数学知识:“你爸爸在定这个游戏规则时就已经知道自己是冠军了,他就是利用数学知识把自己安排到了冠军的位置,所以你们都‘中计’了!”这就使他们认识到数学广泛的应用性。
  3.重视家长的帮助。当学生在设计作业中遇到困难时,家长的及时帮助是一个很重要的环节。家长要耐心地给予孩子恰当的指导,使他们对作业设计充满信心,从而培养起创造意识。
  “以学生为中心”的“自主性学习”是现代教育的核心理念,只有尊重学生已有的认识发展水平和知识经验,并给予他们信心,才能使数学学习成为探究的过程。因此,要从学生参与作业的设计入手,增强他们对数学学习的兴趣,从而培养起主体意识。此外,还要使他们在师长的辅导下,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增强从生活中发现问题、提炼问题的能力,从而发展个人的学习能力,培养起主体人格。
  
  参考文献:
  [1]王升.主体参与型教学探索[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
  [2]田慧生.活动教育引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