厦门大学教授易中天:他动了谁的奶酪





  厦门大学教授易中天在央视《百家讲坛》“大话”三国,名利双收,既而招至不少诟病。而近日做客《杨澜访谈》时,他忍不住表示:“我干的活有点像探路的,或者叫扫雷的,而且随时准备牺牲。”

  易中天为何这样红?现在,恐怕他自己都开始怀疑——到底自己是一个孜孜不倦的学者,还是一个商业流水线上的明星?他必须戴墨镜上街,乘飞机往返于多个城市之间参加各式讲座和电视节目录制,并在大众媒体上向那些给他发电子邮件而得不到回音的观众(读者)道歉。他的博客充满追捧者的留言,仅仅数日,百度“易中天吧”里的发帖数已近10万条。

  然而,易中天对知识分子形象的“破坏”还不止于此。他在央视的讲坛中亲自脱鞋示范何谓“避席”,并在拍卖会上以书稿《易中天品读三国》创下近200万元的天价。他在赢得欢呼的同时,也引发了一些嘘声。复旦大学一位副教授就认为易中天教授“应该保持一个起码的严肃态度”,而非如周星驰一样以插科打诨取悦观众;更有历史学者指责易中天的“品三国”有误人子弟之嫌。

  对此,易中天开玩笑似的以“我是学术界的土匪加流寇”作回复。其实,骤红之前,这位曾经参加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的前“农业工人”,在厦门大学从教期间,已经做足了准备。多年来,在专业学者们忙于印制几千本的学术著作时,他就开始思考如何打通专业知识与普罗大众之间的无形壁垒。

  易中天及《百家讲坛》的节目编导都清楚,在这个时代,对于一档电视节目,观众看了开心就好,是否一定要得到那些困在书斋中的学者们欢迎,其实一点都不重要。更重要的是,上世纪80年代的启蒙时代已经过去。今天,大众对于老是居高临下的精英文化已缺乏耐心,对于他们来说,压抑或乏味的生活里没有什么比乐一下更重要了。知识分子有义务用更轻松的方式向他们传授或者讨论历史,而不是相反——把知识变得沉重而无趣。

  早在几十年前,罗素、萨义德这些世界著名学者已经在BBC广播节目中,以通俗的演讲传播专业领域的知识,大受欢迎,并获得大笔酬金;类似的还有霍金,亦会乐于撰写《时间简史》这样的通俗读物来满足公众对于知识的好奇心。所以,当易中天这样向公众普及专业知识的学者出现时,普通人欢呼,真正志在史学尖端的人自然也不会受其影响,相反,只有心存旁骛的人才会怀疑他动了别人的奶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