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谈易中天的风格——驳某人的浅识谬论





  刚才进到易吧,看到有人在议论易中天老师,还归纳起出什么“史不史,野不野,俏不俏”的风格。文中罗列了很多东西,但我看来观点非常荒谬!

  1、什么叫“史不史”?易中天是严谨的学者,《三国志》所记载的史实,是他进行三国历史研究的最终依据,这个根本不是可以开玩笑的!他的讲稿,其实就是严谨的学术成果!《三国志》中当然也有矛盾、疏漏之处,但这也正是需要勘误、订正的!这也是严谨的学术!易中天教授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都是探询三国的真历史!学术研究当然有学者的个人判断和取舍,但这些“主观意见”和“个人之见”恰恰是学术研究的目的和学术成果!要是从别人的论断开始,再回到别人论断去,那还要学术干什么?

  2、什么叫“野不野”?易中天品三国,是为了解读三国的真历史,不是信口开河!野史也是重要的史料。而且你知道你所说的野史是什么?所谓三国时代的野史,其实早就不存在了,仅仅在《三国志》裴注里还残存了一些,而这些其实也早已成为《三国志》的一部分了,非常宝贵,有什么不可用的?什么叫“穿插了一些野史、演义、小说”?简直胡说八道,你以为易中天是在说评书呀?什么叫穿插?演义小说,你指的是《三国演义》吧,那是叫穿插吗?那恰恰是易老师所要重新考证的内容!他恰恰不是是用演义的内容来证明自己的观点,而是要用正史的记载去澄清《三国演义》的错误。当然,《三国演义》中的很多错误其实是作者故意为之的,是为了小说主题的需要。关键是,演义没有加强易中天的观点,而是他所要考证和批驳的对象!

  3、什么叫风格呀?以上两点,说的是易老师如何研究三国的,其实这根本不是什么易老师的独特风格!这是每一个学者在研究历史时,都要遵循的普遍规律!即,要通过对史实的考证,而探索历史真相!对三国研究而言,面临的问题是,小说《三国演义》对这段历史做了生动的描述,而且还家喻户晓,深入人心,但许多内容不是历史真实,而这正是易中天老师要去澄清的。假如其他学者去研究三国历史的话,当然也要这么做,这是历史研究的普遍规律!以上所讲的,其实都是如何研究三国,不看《三国志》,你看什么呀?你拿什么研究呀?这也叫风格?哈哈!无稽之谈!

  4、什么叫“俏不俏”呀?“很喜欢用一些俏皮嬉笑的语言”,这就是俏吗?这其实很浅薄的见解!易中天使用当代鲜活的语言,不是仅仅为了搞个笑,为了大家更爱听,其实最大的益处是拉近时空的距离,使人们获得历史的现场感!这是由于易老师对历史和当下社会都有着睿智的洞察,才有可能用鲜活的语言使古今历史得到巧妙的衔接!这根本不是卖个俏,耍个贫嘴的事!但你还别说,现在你总算涉及到风格问题了,而这才是易老师讲课的风格。明白吗?这个风格指的是易老师的讲课风格,而不是什么学术研究风格!说了半天,你还是没有分开研究和讲课!

  5、什么叫“真”呀?看来,这个“真”就是被最终概括出来的风格了。哈哈!但是,在这里我们发现,学术研究本来就讲求的就是一个“真”字。问题是,易中天品三国,有必要不真吗?这段历史与当代社会是八杆子打不着的关系,有什么忌讳呀?我就不明白了,有什么可以妨碍易老师不真的啊?只有在一些比较禁忌的领域,才会出现真不真的问题!我相信,在古代史研究中,特别是又不涉及农民起义的定性、阶级分析等等问题的领域,不存在真不真的问题,完全可以敞开了讲!这个“真”概括的又是无的放失!

  6、易老师当然有自己的独特的风格。我觉得不是一个真字。——而是一种从容和练达。这来自其对历史和当代社会透彻的理解,这来自其坎坷的经历,这来自他特有的天分和勤奋,当然更来自其不灭的雄心壮志!

  易老师,我为你骄傲!请您相信,你是有真正的知音!

  什么叫“史不史,野不野,俏不俏”?污秽不堪!
  浅薄的学识,只能写出污秽的文字!而背后的人,也依稀可见!
  也就是在这里骗几个小孩子罢了!但是,会贻笑大方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