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先生,一语误而误千万人矣,不可儿戏





  偶然听说易中天大名,之前很少看电视,看新闻才知道了有这样的一号人物,据说品评三国相当厉害。
  从小喜爱三国,也不知道看了几十遍了,史书、野传也都多有涉目,最近刚得了演义的会评本,每日必读几章才能安睡
  有这样一个口碑甚好的学者点评三国,爱三国如痴的我自然要找来看看,于是网上下载了节目录像,郑重地看起来
  只下了一集,第一集,看到不到三分之一,便疑惑顿生,看完一整集后,甚至有些气愤了,历来对三国的评点未有如此者,全凭评者主观定论,毫无治学应有之严谨,期间无论史实还是常识,错误屡屡,不管是从史学还是文学或心理学的角度,都是漏洞百出不堪一驳,而其评点却能得到大量对这段历史不甚明了的观众之追捧,造成大量谬误在观众中百口相传,不知误导了多少人,做为一个学者,我觉得这是在犯罪!

  我热爱三国,热爱这段英雄豪杰辈出的历史,我不能容演忍这段历史被人如此践踏。
  光愤慨没用,下面列举其中的几处,让我也来评评易先生
  前边先说周瑜的事
  周瑜不是被孔明气死的——这我也相信,可是听了易先生点评“为什么周瑜不是被孔明气死的”后,我反而不相信了,可见其真正乱评
  先生先大入篇幅地列举了周瑜的种种过人之处,无非是世人眼中的荣华:少年得志,高官厚禄、美女老婆,并赞:“做为一个男人,还有比这更令人羡慕的吗?”,而这似乎就是易先生最主要的论据了,并于后结论“你想这样一个人,他怎么可能去嫉妒别人呢?”听到此处,我有种想摔倒的感觉。

  这样的人怎么就不能去嫉妒别人呢?嫉妒本身就是看到别人有比自己强的地方而心生忿恨,他又没有去嫉妒诸葛亮的老婆比他漂亮,也没有嫉妒诸葛亮比他长得漂亮,他是嫉妒诸葛亮比他机智,这跟周郎现在拥有的一切,有必然联系么?他就是拥有一切,他就是没有诸葛亮机智,这怎么就不能让他心生嫉妒了?这种常识性的错误,竟然还拿到讲台上讲,简直把我忧愁死了

  《后汉书.杨修传》载:“如是者三,操怪其速,使廉之,知状,于此忌修。且以袁术之甥,虑为后患,遂因事杀之。”这是正史所载的,曹操位极人臣,一统北方,比不比周郎令人羡慕?而他都可嫉杨修之才而杀之,杨修一小小主薄而已,按先生的论点,操更加不可能去嫉妒杨修了,以这种风马牛不相及的论点来点评历史,易先生真“一身都是胆也”。

  上边只是按易先生的论点展开讨论而已,而其实演义中周郎并非是嫉妒诸葛亮的,而是“暗忖曰:......其计画又高我一头。久必为江东之患,不如杀之。”,此是其心中所思,可知这才是其真心,其实是为江东政权的未来考虑,为除后患而设计除亮,跟嫉妒的关系不大,而孔明之三气周瑜,也是因为周屡次加害孔明不成,赔了夫人又折兵,又没取得荆州,连战连败,给窝囊死的,跟嫉妒根本就不搭边,不知道易先生为什么总在嫉妒上做文章,非要找出那个一个不靠谱的答案来,真是无奈。

  还是最先那句话,我也不相信周瑜是气死的,因为正史无载,但是如果以这种说法来反驳这件事,让我无法信服。

  周瑜事后,便开始说起诸葛亮了
  易先生先说晋时有个人叫郭冲,写了一篇文章叫做:条亮五事,隐没不闻於世者。
  其实原文为“蜀记曰:晋初扶风王骏镇关中,司马高平刘宝、长史荥阳桓隰诸官属士大夫共论诸葛亮,于时谭者多讥亮讬身非所,劳困蜀民,力小谋大,不能度德量力。金城郭冲以为亮权智英略,有逾管、晏,功业未济,论者惑焉,条亮五事隐没不闻於世者,宝等亦不能复难。扶风王慨然善冲之言。”

  乃是郭冲在关中政府举办的诸葛亮研讨会上,因见与会代表对诸葛亮的生平没有做出积极的评价,所以他大大地夸赞了诸葛亮一番,并列举了诸葛亮五件不被世人所知的先进事迹,大家都听了都无法反驳,连扶风王都觉得相当有道理。

  这样一件事,那句话的意思明明是“列举了五件诸葛亮不被世人所知的事”怎么会被易先生说成“写了一篇文章叫做:条亮五事,隐没不闻於世者。?”一个陈述句怎么会被用成文章的名字?简直乱弹。您是学者啊,治学要严谨啊,上了电视不同于课堂,一语误而误千万人矣,不可儿戏啊

  再后,便是对空城计的评论了,有言在先,我也不相信空城计是诸葛亮的事迹
  听了易先生的点评,我除了苦笑,实在没别的办法
  先陈述空城计故事,此处不多说,最后评论司马退兵时说:“这不合逻辑啊,第一,你不就是怕他城中埋伏了军队吗,派一个侦察连进去看看,探探虚实可不可以?第二,司马亲自来到城下,说明距离很近,你派个神箭手把他射下来行不行?第三,司马十几万大军,把这个城围起来,围它三天围而不打行不行?何至于掉头就走呢。”最后先生结论说“所以是不合逻辑的”

  我举个例子先《三国志.文聘传》:“孙权尝自将数万众卒至。......聘闻权到,不知所施,乃思惟莫若潜默可以疑之。乃敕城中人使不得见,又自卧舍中不起。权果疑之,语其部党曰:“......此不有密图,必当有外救。”遂不敢攻而去。”

  这是文聘版的空城计,按先生的说法,孙权为什么不派一个侦察连进去看看?为什么不派人射?为什么不把它围起来?孙权智力有问题?为什么你易先生都能想到而孙权身边谋士猛将如云却都想不到?难道他们都不如您聪明?

  我再举个例子:《三国志.赵云传》:魏王操自长安出斜谷,军遮要以临汉中。......翊军将军赵云将数十骑出营视之,值操扬兵大出,云猝与相遇,遂前突其陈,且斗且却。魏兵散而复合,追至营下,云入营,更大开门,偃旗息鼓。魏兵疑云有伏,引去;云雷鼓震天,惟以劲弩于后射魏兵。魏兵惊骇,自相蹂践,堕汉水中死者甚多。

  这是赵云的空营记,蜀记中曾记此次操兵总二十余万,虽然分成几路但这是曹操的主力部队,应该不下十万人,曹操多谋善断,而赵云连个城都没有,只有一个营,却能使操疑而不敢进,并“引去”,曹操傻吗?为什么不派一个侦察连进去看看?为什么不派人射死赵云?为什么不把这个小小的营围起来?

  兵者,势也,变化万端,如果真的看过三国的话,怎么会问出如此可笑的三个问题?灭掉对手兵数倍于已的战役比比皆是,也许城外的几支巧妙埋伏的军队就有可能让十几万大军全军覆没,官渡、赤壁、彝陵,几个重大战役根本都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如果都象先生想的那么简单,那三国将领,恐怕都得是被神箭手射死的。

  “你不就是怕他城中埋伏了军队吗”易先生这句话,让我摔至重伤,腐儒之识,以此为甚!!!!
  你决想不到易先生当时说出这番话时摇头晃脑的得意表情,好象自己真的道出了几百年都不曾有人斟破的问题关键所在
  看到这里,我就没有再看下去了,心中悲忿不已,这些信口开河的评点,实在让人睡不着
  我是一个只有初中文化的人,连我都能挑出这么多的破绽,易先生做为一个学者,实在应该自省。
  您是学者啊,治学要严谨啊,上了电视不同于课堂,一语误而误千万人矣,不可儿戏

  首先:“你想这样一个人,他怎么可能去嫉妒别人呢?”
  先在前边说明,我不相信周是被诸葛亮气死的,而且我也不相信周会嫉妒诸葛亮,这是我的前提。

  此处我只是就易的观点来反对他的说法,他列举的例子实在无法令人信服,周不会嫉妒诸葛亮这是事实,但是却绝对不是易所说的那种原因

  其二我用自己的方法证明为什么周瑜不会嫉妒诸葛亮,因为这件事本身就是虚构的,所以我也只能从演义中找证据,而那句周瑜自思的话,正是最好的例证,没有人会在自思的时候对自己进行欺骗吧?从这句话中,可证明周根本跟嫉妒不沾边,完全是为江东政权着想,根本就没有私心,所以于嫉妒根本无从谈起。

  而易先生说的嫉妒,根本就是误读,是易先生和传统的戏剧、民间传说等把周瑜想到那个方向上去了。
  根本无嫉妒之事,何必要为其辨为何不会嫉妒呢?这不正是庸人自扰吗

  而易先生所说的周郎事迹,我却是认同的,先说在前,我不是诸葛亮的粉丝,只是凡事爱钻牛角而已,我对历史上的周郎也是相当的仰慕,所以此事无关对历史人物的好恶,只是就事论事!!!!

  再有杨修之忌
  《高级汉语词典》——忌,4.嫉妒——操虽称美,心甚忌之。
  这一句词典引用的例句正是演义里对操忌修的描写
  下边有位不同意见的朋友说:曹操之于杨修的“忌”,应不是嫉妒,而是忌惮。
  想曹操不会嫉妒一个小小的主薄,难道却会怕他不成?
  不过就理而论,这个忌我承认也确实不完全是嫉妒的意思,应该是集嫉妒和忌惮为一体的一种复杂思想,修之才操亦爱之,只因修屡次因小聪明抢了操的风头,操甚不爽之,有嫉有憎,故寻事杀之。

  修有才,却不会做人,不象郭嘉荀彧他们会说出“绍有十败,公有十胜”这种让操心花不胜怒放的马屁话,其死在不识时务。

  另有一证,说明操之嫉才久有传统:
  《曹瞒传》载:“操持法峻刻,诸将有计画胜出己者,随以法诛之,及故人旧怨,亦皆无余。其所刑杀,辄对之垂涕痛之,终无所活。”